- 註冊時間
- 2005-10-6
- 最後登錄
- 2024-4-2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0
- 閱讀權限
- 20
- 文章
- 38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C型人生》(Cycles: How we will live, work, and buy)開宗明義宣揚週期人生觀,一反過去商界的線性人生觀。把「週期」翻成「C型」,算是一種新意,也比較容易好奇。但對我來說,並沒有太多新意。Julia Kristeva〈Women’s Time〉早就說明女人傾向週期時間觀,因為每天困於週而復始的瑣碎家事裡,對人生沒有太多的要求。正確的說,線性時間觀該是工業革命後尤其明顯的產物。從工商管理人才、男性身上,最容易找到線性時間關的痕跡,這本書該是給他們的,而非給所有人的。(參見舊文「對兩性時間觀的反省」)。
從台灣的發展歷程也可看到線性時間觀的痕跡。好比追求經濟發展,於是忽略環保、社會福利、政治正義等課題,於是導致山林反撲、醫藥乏力等。造成集體恐慌,宛如瘟疫的Sars,也可算是線性時間觀下的產物。
對持線性時間觀的人,「不進則退」。對那些企業人來說,怎能忍受一年沒有收益?如此殘酷的市場,沒賺錢就是要倒閉,他們呆板的腦筋往往受限於看事情的方式。這樣雄性的思維,早已蔓延到各個角落。不是成為工作狂,就是變成流浪漢或神經病,這是線性時間觀巨大壓力下最可悲的事。
略懂方士之術的人,應該知道有七年週期之類的說法。人生該是個高低起伏、連綿不絕的山丘,沒有人能永遠站在高點,也沒有人會永遠陷在低處。這七年沒學會的事,下一個七年總得學會,否則人生就會面臨許多挫敗,直到學會。
回頭談《C型人生》。為了建構這個理論,立論點是科技的發達,可以讓人長壽,語調就如一般的財經企管趨勢書。老實說,即使我早就知道線性時間觀的謬誤,仍認為這本《C型人生》有些誇大之處。生涯規劃的確是為了線性時間觀存在,但許多的部分都顯得過於樂觀。好比「知名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說:『我結過三次婚,每次婚姻都很成功。第一次結婚是為浪漫,第二次是為家庭,第三次是想找伴。』」對於那些連一次婚姻(甚至只是浪漫的愛情)都處理不好的人,怎樣經營成功的婚姻(或愛情或家庭),才是讀者更想知道了。名人的經驗怎麼樣都是名人的,但為了有些說服力,好歹該讓人知道他們是怎麼面對和別人的不一樣吧。讀者老是看到那個「果」,卻不見「因」,只會讓人越看越糊塗,一點都樂觀不起來。有些部分非常的寫實:「有些夫妻計畫婚禮的時間,比婚姻持續的時間還要長,有高達25%的第一次婚姻屬於這一類,兩年內宣告失敗」。然而,我想問的是,然後呢?他們可以認清一生的婚姻可能不止一次,和另一個人共度一生也只是夢想,但對於未來繼續建立一段符合理想的新關係,他們該怎麼辦?
為了慫恿企業相信,甚至冒出這樣的描述「企業的挑戰,在於更深入探究各種家庭形式的需求,瞭解每位家人在經歷不同的生命週期事件時,各自有哪些需求和慾望。這是個更複雜的功課,也蘊含著更大的商機。」(p.158)但這些企業的老闆和員工,在搞不定自己的生活、家庭、婚姻和能力時,必定面臨壓力,遙遠的商機只是「傷機」罷了。
關於長生的部分,經歷過SARS恐慌,不知道還有多少人可以認同?生命可以倏忽消逝,主宰永恆的健康並非易事。這個說法並非對疾病不戰而敗,而是認為,人該做當下認為最想做、最有意義的事。
即使我認為,過度陽剛的線性時間觀,該調整成週期時間觀,但對於《C型人生》這本書,可以認同「我們要適應動態的生活方式,而非靜態。」、「無論幾歲,都要樂於當菜鳥」、「生命的韻律與節奏即將改變」、「挫敗與波折都無可避免」、「老蚌也能生珠、好酒沈甕底」。至於「壓力不再」,則敬謝不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