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9-6-7
- 最後登錄
- 2017-3-11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6043
- 閱讀權限
- 140
- 文章
- 1940
- 相冊
- 1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小弟曾經再回覆裡說神明只有晉升.無須更新之說.....
且有用天上聖母作為比喻....
小弟今日在此提共考據共同分享.宜免空口無憑.亂說ㄧ通...
以上論述大頭贊同!!好比軍隊一般,一個主官在單位待個幾年考績好的梅花變星星絕不是夢!!
神聖亦透過濟世或某種方式來累積自己考績
為何大頭會贊同勒?!原因在於大頭董仔{玄天上帝}曾跟大頭與筆生說過,祂乃宋朝人士於玄天上帝座前同修,修成正果方上列仙班!祂亦稱湖北武當山真武大帝為~祖師爺
以下是另一個真實的故事,發生在台中南屯~萬和宮(老二媽 "廖品娘")
老二媽回娘家
引言:
二百年前的一個春天,一位「嘩玲瓏、賣什細」的小販走到了「犁頭店街」,坐在一棵大榕樹下暫時歇腳。當他矇矓入睡之際,一旁的媽祖廟突然傳來陣陣的鞭炮聲,唱腔高昂的北管戲也開始上演「扮仙」,善男信女紛紛走入廟中,點燃著香煙誠心膜拜著,並為廟內新刻的一尊媽祖神像舉行「開光點眼」儀式。
就在此時,這位半夢半醒的「賣什細」的小販,突然看見了一位女孩向他走了過來,在恍恍惚惚之間,女孩向他訴說著家門前的桂花樹下埋藏有二枚龍銀,請他將此一訊息轉告其家人。在煙霧飄渺之間,女孩緩緩離去,這位「賣什細」的小販驚醒起來,因為他認出了這位女孩,原來正是鄰居的女兒廖品娘。
每年農曆3月「天上聖母」遶境活動,是台灣宗教界的一大盛事,尤其以大甲鎮瀾宮的遶境最為著名,全程八天七夜,在台灣中、南部造成轟動,而媽祖所到之處,信徒們莫不焚香膜拜,祈求神明保佑閤家平安。
但在台中市南屯及西屯一帶,也有3年一度的媽祖遶境活動,被稱為「老二媽回鑾」。這個遶境回鑾的行程已經延續了200年,比大甲媽祖遶境的歷史還要久,但因其範圍較小且要3年才舉辦一次,因此少為人知。
談起「老二媽回鑾」活動的淵源,則要上溯到200年前。根據萬和宮志之記載,在清朝嘉慶初年(約西元1800年左右)萬和宮新刻一尊「二媽」神像,於農曆3月11日時舉行「開光點眼」儀式,但當天一位住在西屯「大魚池庄」(現今西屯區西安里烈美街)的一位18歲女子廖品娘因病去逝,令廖家親友相當難過。
就在萬和宮「二媽」在開光點眼時,一位在「賣什細」(販賣胭脂、水粉、針線等物品)的西屯人從彰化回來,途中路過南屯萬和宮休息,卻在此地遇見同村的廖品娘。廖品娘說她要去萬和宮看熱鬧,並拜託這位「賣什細」者轉告她的父母,說明在家門前桂花樹下埋有龍銀二枚,可以取出使用。
「賣什細」者回到西屯後,才知道廖品娘已經去逝,而大家到桂花樹下挖掘,果然發現埋有二枚龍銀,才知道「賣什細」者所言不虛。之後,廖品娘的母親到萬和宮探視,「二媽」神像見到廖母就墜下淚珠,因此眾人相信廖品娘已化身為萬和宮的「二媽」。
自此之後,萬和宮的「二媽」每3年都必須回到「大魚池庄」的娘家一趟,每回到故鄉時,天空總是降下雨水,象徵著「二媽」的思鄉之情,而廖姓子孫也組成「丹慶季會」,負責承辦「二媽」回鑾事宜,200年來始終不曾間斷。從古至今,回鑾路程都以步行,先由西屯廖姓子孫扛著神轎來到萬和宮,眾人以步行回到「大魚池」,路程經過西屯區內的30多個里,每個里的土地公廟都會演戲,慶祝3年一度的「老二媽」回娘家。
在去年(西元2003年)農曆3月11日,正是「老二媽」回鑾的日子,上午7時30分左右,媽祖鑾轎由南屯萬和宮出發,信徒以步行跟隨,總共遶行西屯區30餘里,最後在西屯清靈宮駐紮,並舉行「三獻禮」。
由於西屯廖氏族人是由福建省漳州府的詔安縣移民來台,屬於客家子弟,但經過2、3百年的同化,目前已不會說客話,然而「老二媽」祭典儀式所舉行的「三獻禮」中,司儀卻仍以客語來進行典禮,這也是「老二媽回鑾」中的一大特色。
由於「老二媽回鑾」是台中媽祖信仰所演化出的「地區性信仰」,不但具有地域性,且富有傳奇性。然而,這一切的一切,都源自於200年前那一位「嘩玲瓏、賣什細」的小販,他在矇矓睡夢中看見了鄰家女孩廖品娘顯靈,自此每隔3年,西屯的人士都要到萬和宮請媽祖回娘家,上萬名信徒以步行方式跟隨著鑾轎,迎接媽祖回到西屯故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