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1-9-7
- 最後登錄
- 2017-10-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9
- 閱讀權限
- 20
- 文章
- 26
- 相冊
- 1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本帖最後由 co2756 於 2011-11-15 09:50 編輯
11.誰才是兇手? 岳飛慘死之謎
宋高宗(一一○七~一一八七)趙構,字德基,徽宗第九子。靖康元年受命兵馬大元帥,次年稱帝於南京,建都臨安(今杭州),史稱南宋。其在位期間,一味與金議和割地、稱臣、納貢,殺害抗金將領岳飛,紹興三十二年退位,為太上皇。其苟安偷生,偏於一隅,使南宋版圖日趨窄小。廟號高宗,墓號思陵。
一一四二年,一代抗金名將岳飛屈死風波亭。說到殺害岳飛的兇手,連小孩子都知道是大漢奸秦檜。可是,事情並非這麼簡單。除了秦檜,是不是還有人對岳飛欲除之而後快?讓我們分析一下岳飛被殺的整個過程。
靖康之變後,長江以北的國土基本淪喪,但是在東南的杭州,南宋的小朝廷還繼續存在著。一一三四至一一三六年,南宋的國勢由於有岳飛、韓世忠等良將的佑護,逐漸強盛。而此時金國因連年用兵,統治集團內部相互殘殺,政局動盪,已經無力大規模南侵。現在正是收復國土的最佳時機,可是身為一國之主的高宗卻對收復失地憂心忡忡,一切收復故土之舉都受到了他的阻撓。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宋高宗趙構自從登位後,心中一直存有一個疙瘩,那就是擔心「二聖」(宋徽宗、宋欽宗)歸來,自己就做不成皇帝了。趙構從建康到揚州到臨安,一路上如同喪家之犬,至今驚魂未定,記憶猶新。稍有小勝,他想的不是乘勝追擊,而是以這點勝利的成果作為與金人討價還價的籌碼。因此,他不惜將中原大片河山拱手讓與金人,甚至不斷派遣使者赴金進行討價還價的割地乞和活動。宋高宗覺得和議的時機已到,便起用與金國有曖昧關係的秦檜。
無奈高宗與秦檜的和議企圖只是一廂情願,因當時掌握金朝廷實權的是主戰派,不僅南宋派往金國議和的使者被扣留了,而且金軍對南宋的侵擾依舊連綿不斷。這一下,高宗和秦檜等於是自己打了自己幾個巴掌。迫於輿論,高宗不得不在一一三六年六月將秦檜罷相,而後,還自我辯解了一番,說原來就不同意秦檜的意見,並故作姿態地說出「終不復用」秦檜的話來。
宋高宗丟車保帥這一招終於平息了輿論的不滿。但沒過多久,即次年正月,出使金國的使者歸來了,並帶回金國內部新掌權者是主和派的消息。如此一來,宋高宗又看到了議和的希望。
於是,他馬上自食其言,當月便重新起用秦檜為樞密使,這可是最高的軍事長官。年底,金國內部的主和派頭目又捎信給高宗,表示願意歸還徽宗的靈柩與皇太后,以及河南諸州。宋高宗聞訊大喜過望,更加堅定了議和的決心。議和自然要倚重與金國有特殊「管道」的秦檜,他向高宗說:陛下要想議和,單獨與我商議就可以了,不要群臣參雜干預,那麼事情一定會辦成。於是,在一一三八年三月,秦檜被任命為宰相兼樞密使,軍政大權全部落在他一人手中。
秦檜的再度復相,使投降勢力成為南宋朝廷中的主導力量,影響甚大,特別是抗金事業開始出現波折。朝廷中雖然也有許多大臣反對議和,但高宗無論如何是聽不進去的。一一三九年正月元旦,南宋朝廷正式宣告宋金議和達成,宋帝向金稱臣,並且每年向金貢獻銀廿五萬兩,絹廿五萬匹。這是一個屈辱的條約,宋高宗不但不引以為恥,反而心安理得,自鳴得意。
在這種情況下,岳飛仍不忘北伐之志,他還屢次上書,反對議和,並且要求出師中原,但都如石沉大海,反而受到高宗的疑忌。宋金議和成功後,岳飛還上書表示希望收復兩河、燕京等地,為國雪恥復仇。這次上書,成為傳誦一時、振奮人心的檄文。宋高宗為了籠絡岳飛、韓世忠這些抗金大將,希望他們同意和議,特對他們加號晉爵。但岳飛四次上書力辭不受,希望此舉能給自欺欺人的高宗敲起警鐘,以防不測風雲。果然不出岳飛所料,和約墨蹟還未乾,次年夏,金國主戰派入主朝政,就立即撕毀和約,又發動大規模的南侵。大兵壓境,宋高宗無奈,只有下令迎戰。
當時,岳飛是南宋抗金的旗幟,深受金兵鐵蹄蹂躪的中原人民一直盼望神勇無比的岳家軍能早日渡江北上。一一四○年六月,岳飛從德安府大舉北伐,先後收復了蔡州、潁昌、淮寧、鄭州、洛陽。接著,他又派抗金義軍首領梁興等回到太行山,領導各地義軍在金兵後方展開鬥爭。岳飛自己則帶著輕騎駐守郾城,大軍逼進金朝在中原的戰略要地開封。不久,雙方在郾城會戰,鏖戰空前激烈。
岳飛一馬當先,只在轉眼間就將敵將斬於馬下。郾城一役,宋軍大獲全勝。金兵不得不驚呼「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岳飛躊躇滿志,決定向朱仙鎮進軍。看來收復舊都,已是指日可待。想到這,岳飛不能不激動,不能不流淚了,盼了多少年,就是盼這一天的到來。他抑止不住滿懷的豪情,勸勉部下說:「直抵黃龍府,與君痛飲耳!」
就在岳家軍進軍朱仙鎮的同時,從杭州的鳳凰山宮廷中接連發出下令撤軍的十二道金牌,令岳家軍即刻班師回朝。這些紅漆金字的木牌都是由宋高宗親自簽發,以快馬加鞭的速度,馳送至岳飛手中。看著「金牌十二道」,岳飛不禁仰天長嘆道:「十年之功,廢於一旦。」岳家軍班師南回後,業已收復的故土,又盡落於金人之手。
假如沒有這十二道金牌,假如岳家軍沒有班師回朝,那麼以後的歷史就有可能重新改寫,就連金人自己也說:「岳飛不死,大金滅矣!」
第二年四月,岳飛在都城臨安(今杭州市),與另外兩位抗金名將韓世忠、張俊一起被解除了統兵權。這年七月,金相宗弼致書秦檜說:「汝朝夕以和請,而岳飛方為河北圖,必殺飛,始可和。」秦檜認為主戰最力的岳飛不死,定為和議梗阻,自己早晚也會連累受禍,便指使中丞何鑄上疏,誣陷岳飛有罪。
九月,王俊又秉承秦檜旨意,誣告岳飛部將張憲謀反。十月,岳飛、岳雲父子以「莫須有」罪名被逮下獄。岳飛自認為無罪遭冤,曾據理辯誣,後來看到審訊他的人換成秦檜死黨,岳飛知道申辯也無用,遂閉目不言。十二月二十九日,與岳雲、張憲同時被害,年僅三十九歲。岳飛被害的消息傳出後,杭州百姓嚎啕痛哭,哭聲響徹大街小巷。
秦檜要殺岳飛的原因,普遍認為與秦檜主張的議和政策有關。秦檜由金歸宋後,用不正當的手段爬上右相的高位,並排擠走了一手提拔他的原宰相趙鼎,引起了岳飛的不滿,秦檜知道後不露聲色,但與岳飛產生了仇隙。更讓秦檜感到棘手的是岳飛激烈反對自己的議和主張,說什麼:「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相臣謀國不臧,恐貽後人譏!」這種看法有一定道理,但仔細推敲之下又有漏洞。
雖然秦檜權勢很大,可是他也不能輕易誣陷掌握軍權的名將岳飛。即使能這樣,像岳飛這一「承詔置推」的大案要案,高宗一定會親自過問,難道宋高宗就一點也不會反對嗎?用「莫須有」三個字就能將一個實力派名將置於死地,這也太滑稽了。再說,攻擊過秦檜的議和政策的人不止岳飛一人,像宜興進士吳師古、奉禮郎馮時行等,都多次公開反對過秦檜的議和勾當。對這些普通的朝臣,秦檜尚且不能隨意構陷殺害他們,怎麼會用這種伎倆處死已是樞密副使(相當於國防部副部長)的岳飛呢?
岳飛從入獄直到被害,只有短短三個月的時間,要殺岳飛這樣的名將,恐怕只有高宗趙構才有這個本事。不過趙構對岳飛也曾信任和重用過,趙構曾「手書『精忠岳飛』字,製旗以賜之」,岳飛也頗引為自豪,一直打著這面旗幟,這說明君臣之間的關係是不錯的。何況像岳飛這類能征善戰的武將,是朝廷的棟樑之材,江山社稷的中流砥柱,摧毀這根重要支柱,他的江山也坐不穩啊。
從這個方面來看,趙構是不會殺岳飛的,但是聯繫當時的歷史背景和他與岳飛相處的整個過程,趙構很有可能就是殺害這位抗金名將的元兇。
北宋歷來忌諱武將,對武將施行嚴厲的限制措施。宋高宗還沒有忘記自北宋開國以來歷代皇帝都採取嚴厲的措施防範武將擅權,以免其擁兵自重、尾大不掉,重蹈唐末五代地方藩鎮割據的覆轍。紹興七年(西元一一三七年),岳飛因奔母喪,未經批准即把兵權交給了張憲,引起了高宗的極大不滿。另外,岳飛年僅三十二歲就做了節度使,這本是一件好事,但心地耿直的岳飛曾流露出自負的情緒,被秦檜一夥報告給趙構,皇帝當然老大的不高興。
高宗剛即位的時候,金國就放風說要送回宋欽宗的兒子趙諶來當皇帝,引起了南宋王朝的一陣混亂。趙構最擔心的就是外界說他的名分不正,最害怕的是很快失去皇位。岳飛當時是眾望所歸,而且擁有精兵良將,如果讓岳飛打過黃河,那後果是宋高宗所不敢想的。另外,如果岳飛直抵燕京,迎歸欽宗或他的兒子,高宗更怕自己的位子就要讓出了。趙構無須權衡,只有殺掉岳飛才能切實保住自己的皇位。這樣一來,岳飛不論有多大功勞,也不能讓皇帝感到安全,他只有赴難。
還有一件事情頗為耐人尋味。秦檜病死後,當年被貶逐的抗戰派大將張浚等人恢復了官職,以前遭到秦檜陷害的人也平反的平反,復官的復官。這時,許多大臣紛紛要求為岳飛平反,但宋高宗一概置若罔聞。直到他的兒子即位上臺,才下令為岳飛昭雪。由此看出趙構一直沒有後悔殺害岳飛,換句話說就是,他仍然認為岳飛該殺。從這件事上可以看出,如果陷害岳飛的主謀不是趙構,那麼他也至少應該算是一個合謀者。儘管秦檜罪大惡極,但如果把所有的責任加在秦檜身上,也是不符合事實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