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1786|回覆: 17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它小說] ﹝作者:劉樂土﹞別鬧了,皇帝先生 (連載中) [複製連結]

Rank: 2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1-11-9 15:00:19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x 1
本帖最後由 co2756 於 2011-11-15 09:42 編輯

皇帝的心事

1.是父子還是情敵  王莽殺子之謎

王莽的姑母是漢成帝母后,把持朝政大權,王莽抓住時機,拼命表現自己。他把自己包裝成勤奮讀書、禮賢下士、慷慨俠義、忠孝雙全、儉約克己、勤勉奉公的楷模,由黃門侍郎、射聲校尉、騎都尉、光祿大夫、侍中、大司馬、攝皇帝步步高升,最終露出猙獰嘴臉,篡取帝位,建立新朝。王莽為了他朝思夜想的皇位,曾「大義滅親」,逼迫親生兒子自殺,這是怎麼回事呢?

王莽在西元前八年,榮升大司馬,年僅三十八歲。他繼續保持克己修行,謙虛仁義的好形象。但是,由於漢成帝去世,哀帝即位,新外戚傅、丁兩家登上政壇,王莽任大司馬僅得意了一年,就被迫讓位。王莽回到南陽新野都鄉封地,積極結交士大夫,準備東山再起。王莽的二兒子王獲殺死了一個奴隸,在當時社會算不得什麼大事。然而,王莽卻嚴加痛斥,讓王獲自殺償命。王莽的「大義滅親」行為,雖是小題大做,但卻為他贏得極好聲譽。朝野上下一片讚美之聲,漢哀帝只好恢復王莽的官職,王莽踏著親生兒子王獲的鮮血重登大司馬權位。
西元前一年,漢哀帝駕崩,漢平帝即位,王莽害怕平帝母親衛氏一族把持朝政,就採取先下手為強的辦法,把平帝母親衛姬封為中山孝王后,平帝的舅舅衛寶、衛玄為關內侯,命他們留居中山,不得來京。大臣們敢提起迎平帝母親入京的,王莽就狠狠處治。王莽的大兒子王宇擔心平帝長大成人後,怨恨王莽狠毒使他骨肉分離,遷怒王氏一族,致使王氏後代遭滅門之禍,就琢磨一條「妙計」。
王宇找到自己的老師吳章和大舅哥呂寬商議良策。吳章瞭解王莽迷信鬼神,就出主意:把狗血灑在王莽的大門上,讓他畏懼。王莽如果疑惑此事,吳章就乘機進言:說天神之意是迎接帝母衛姬入京,還政衛氏。王宇認為此法甚妙,讓呂寬趕快去辦。呂寬乘夜黑人稀,把狗血淋抹在王莽府門上,慌慌張張跑開。門吏看出黑影竟是呂寬,取火一照,鮮血淋漓,腥臭撲鼻,不禁毛骨悚然。王莽得知,連夜審問呂寬,帶出了王宇。
王莽對王宇露出猙獰的面孔,令他說出何人主謀。王宇戰戰兢兢供出老師吳章,以為父親此番必定重罰自己。哪知王莽逼他趕快自殺謝罪,並將吳章斬首示眾。王莽對王宇痛揮屠刀後,又將屠刀掄向衛氏一族,殺盡衛姬除外的衛氏親族;還把王氏宗族與自己略有不和的親屬,扣上通謀衛氏作亂的罪名,斬殺乾淨,朝中大臣被他借故殺掉幾百人。王莽的「大義滅親」為他贏得巨大聲譽,王宇的鮮血讓他榮膺了「宰衡」稱號,得到「九錫」的待遇,榮耀顯貴,無以復加。
王莽踏著用兩個兒子鮮血染紅的官階,步步高升,西元八年,篡奪劉氏江山,坐上了新朝龍椅。
王莽靠陰謀奪位,所以時時提防別人也篡去他的寶座。王莽共有四個兒子,王宇、王獲被他逼死,王安又神經失常,只好封王臨為皇太子。王莽連誅二子,莽妻哭瞎雙眼。王莽命王臨親侍生母。莽妻有個侍婢,叫原碧,曾與王莽私通,王臨來到後宮,被她迷住,也與她偷情。事後,王臨害怕醜事洩露被父親誅殺,就與妻子商議殺掉王莽篡位。
王臨還未行動,王莽藉口大風吹垮王路堂之事,廢掉了王臨的皇太子之位,王臨被攆出京師。第二年,瞎眼皇后病危,王臨給母親寫信道:
「皇上對子孫太苛酷,大哥、二哥三十歲均被迫自殺身亡。兒臣今年也是三十歲,不知能否保全?」
王莽探視瞎妻,看到來信,頓時震怒異常。莽妻一死,王莽拷問原碧,審出王臨與之私通之事。王莽怕家醜外揚,竟把參與審問的官吏一併處決,並勒令王臨自殺。王臨與妻子被逼自殺。
為了皇位,王莽害死了自己的三個兒子,充分暴露了他兇殘惡毒的本性。王莽一生說盡假話,幹盡沽名釣譽之事,萬民痛恨。西元廿三年,起義軍推翻了王莽的新朝,王莽被殺。他的頭顱被老百姓踢來踢去,他的舌頭被人切下來吃了,因為他的謊話,害慘了黎民百姓。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Rank: 2

狀態︰ 離線
2
發表於 2011-11-9 15:07:34 |只看該作者
2.曹操最怕的事   曹操兵敗之謎

曹操(一五五~二二○),字孟德,小名阿瞞,魏武帝。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譙縣(今安徽亳縣)人。東漢末由鎮壓黃巾起義中擴大了軍事力量,後又在官渡之戰中大敗袁紹而逐漸統一了中國北部。封魏王後,興農築渠,用人唯才,使其統治地區初現興旺。其精兵法,善著詩,遺著《魏武帝集》,已佚。

《三國演義》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而其中的赤壁之戰,更可謂是其中精彩曲折的經典場景。
眾所周知,曹操在赤壁之戰中打了敗仗,那麼他戰敗的原因是什麼呢?李白是我國著名詩人,被譽為「詩仙」,曾詩云:「烈焰張天照雲海,周瑜于世破曹公。」金代元好問也曾曰:「疾雷破山出大火,旗幟北卷天為紅。」鄭允端(元代)也說過:「老瞞雄視欲吞吳,百萬樓船一炬枯。」如此的相似解釋,認為火攻是曹操戰敗的原因。
唐代胡曾則認為這是惟一的原因,在他的詩中說道:「烈火西焚魏帝旗,周瑜開國虎爭時。交兵不假揮長劍,已挫英雄百萬師。」從他的文中我們可以看到,似乎連「長劍」也不必「揮」,便取得了戰爭的勝利,火攻之威,真可謂大矣。
當然,詩並不是史籍,而是文藝作品。既然是這樣,我們就來看看史籍是如何記載的。《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記載道:「權遣周瑜、程普等水軍數萬,與先主並力,與曹公戰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焚其舟船」,不難看出當然是用火攻了。
再來看這個記載,既有黃蓋深感「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的妙計,又有「乃取蒙沖鬥艦數十艘,實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書報曹公,欺以欲降」的火攻準備,更有「煙炎張天,人馬燒死溺死者甚眾,(曹)軍遂敗退」的結果記錄。這便是來自史稿《三國志‧吳書‧周瑜傳》,看來曹軍敗於火攻,是證據確鑿,再來參閱司馬光《資治通鑑》等其他一些史籍,我們可以基本斷定那些詩人所做之詞並非捏造,火攻已是事實。
然而,近年來一些論者對火攻論卻提出了質疑,他們認為曹操赤壁戰敗,是遭遇疾疫的襲擾,軍隊喪失戰鬥力所致,是血吸蟲病造成的,並不是火攻造成。
血吸蟲病論者也在史記中尋找答案。如陳壽在《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中,在說到赤壁之戰時,就根本沒有提火攻:「(曹)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卒多死者,乃引軍歸。」很明顯他是說赤壁之戰敗於「大疫」。
《吳書‧吳主傳》中有曹操自燒戰船之說:「(曹)公燒其餘船自退。」況且,交戰一方的主帥曹操,也不承認因遭火攻而敗北,他在赤壁戰後曾給孫權一信,其中云:「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三國志》裴注引自《江表傳》)論者由此斷定,疾疫,是曹軍敗北的主要原因,火攻之說是有待商榷的,而這個「疾疫」,就是血吸蟲病。
遠溯古醫籍中周易卦象「山風蠱」之症,以及西元七世紀初葉的《諸病源候論》,有類似血吸蟲病的記載。可見血吸蟲病在我國古代早已存在,就在一九七三年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女屍,在其腸壁和肝臟組織中都發現血吸蟲卵,可以證明,在漢代,長沙附近就存在著血吸蟲病。根據大量調查資料表明,兩湖(湖北、湖南)地區即與赤壁之戰有關的地域,正是血吸蟲病流行區。
從赤壁之戰的時間與血吸蟲病的易感季節推究,秋季,是血吸蟲病的易感季節。而曹軍轉徙恰在這個季節。而曹水軍捨鞍馬、仗舟楫,是極易感染的。訓練期間,官兵已陸續發病,而蟲體在宿主體內經過一個月以上的發育後才出現典型的急性期症狀,所以到了冬季決戰,正趕疾病急性發作,曹軍疲病交加,可謂不堪一擊。疑問是,孫劉聯軍何以不受血吸蟲病之害呢?既然同屬水上訓練和作戰。對此,有學者的解釋是:孫劉聯軍多南人,長期居於疫區,與免疫能力的較強有關,發病症狀也不會很嚴重;而曹軍則大多為北方戰士,免疫能力較差,所以病來如山倒,因而致敗。(《中華醫學雜誌》一九八一年第十一卷第二期《曹操兵敗赤壁與血吸蟲病關係之探討》)
然而,血吸蟲病說也並沒有得到大家的一致認同。反對者認為,曹操訓練水軍的地點,在鄴(今河南省安陽縣境),而不在疫區江陵,那裏不屬於血吸蟲病疫區,應該沒有感染的可能。而且曹操燒船退軍的地點不在赤壁而在巴丘;是在曹軍兵敗退到巴丘時,而不在赤壁大戰時,可見他的目的是為了避免餘船資敵。再說,血吸蟲病潛伏期,一般在一個月左右,隨著天氣的溫度,時間長短有別,而潛伏期越長,發病時症狀也越輕,兩個月以上者只是少數,曹軍即使秋季感染到血吸蟲病,至十二月(大戰爆發)才發病,症狀也是很輕的。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曹操水軍多為湖北人,他們來自劉表的軍隊,之前多駐在血吸蟲病流行區,與孫劉聯軍的免疫能力會不相上下。除此之外,劉璋補充給曹操的軍隊,是四川戰士,也來自疫區。
由此看來,第一種說法火攻論在兩說並存的情形下較為服人。當然,不能否認戰士突發疾病也是曹軍失敗的因素之一,只不過不是主要原因。而所謂的「疾病」究竟是何種疾病,這倒是一個需要我們去解決的問題。

Rank: 2

狀態︰ 離線
3
發表於 2011-11-9 15:11:10 |只看該作者
3.大愚與大智   劉「阿斗」之謎
劉禪(二○七~二七一),劉備之子,俗稱劉阿斗。劉備死後,劉禪即蜀漢帝位,在位四十一年,是三國時期在位最久的國君。其在諸葛亮的輔助下,曾有一統天下的決心,後諸葛亮故,國破降魏,被迫遷往洛陽。司馬昭曾譏諷云:「思蜀否?」其「樂不思蜀」的回答,「成全」了他洗滌不去的貪生怕死之名。

三國時期蜀漢政權的創建者劉備死後,他的兒子劉禪即位,也就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扶不起的阿斗」。
從裴松之注解《三國志》時,說劉禪是「凡下之主」,到羅貫中《三國演義》裏藝術性的渲染,劉禪的「扶不起的阿斗」形象深入人心。但是歷史上,真實的劉禪到底是什麼樣的呢?難道真是那個眼看國勢江河日下,最終兵敗國亡,苟且偷生的懦弱無能之輩麼?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裴注裏記有劉玄德敕劉禪遺詔,裏面講道:「射君到,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諸葛亮並不是會阿諛逢迎的人,劉備也是有自知之明的君主。他們既然說劉禪的「智量甚大」,應該不是自欺欺人。如果拋開成見,從事實上來看一看,會發現也是這樣。
劉禪從西元二二三年登基,至西元二六三年降魏下臺,在位四十一年,是在三國時期所有國君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在亂世之中兵禍不斷,他能執政如此之久,自然有他的過人之處。有人認為劉禪的帝位全靠諸葛亮的輔佐,可是西元二三四年諸葛亮去世後,劉禪仍然做了二十九年的皇帝。諸葛亮五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這樣一次又一次勞師動眾地討伐魏國,自然離不開作為國君的劉禪首肯。這也說明劉禪並不是一個懦弱無能的昏君,他還是有統一天下的志向的。
當然,有人還是堅持認為劉禪執政時間長是得益於諸葛亮的全力扶持,嗣後的蔣琬、費禕也都是赤膽忠心的賢良能臣。他們舉例說,劉備生前就表示對他這個兒子很不放心,向諸葛亮托孤的時候,有言在先,實在扶不起,「君可取而代之」。裴松之的《三國志》注裏,把劉禪稱為「凡下之主」,也不是沒有原因的。劉禪在用人方面,信任小人,寵信宦官黃皓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黃皓善於鑽營,專權無忌,反而得到劉禪賞識,而正直不阿的董永卻因反對黃皓而長期不能升遷。劉禪的弟弟劉永甚至因為不滿黃皓,而被流放外地做官達十餘年。
但是有人舉出反例,不同意這種看法,認為他能用賢勿疑,善始善終。諸葛亮、蔣琬、費禕、董允等一干賢相良臣,劉禪始終用而不疑。從諸葛亮受到的待遇來看,劉禪甚至比父親劉備更能用人不疑。劉備三顧茅廬,自稱自己得諸葛亮,如魚得水,但是臨死仍然對他不甚放心,用話激諸葛亮說:「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不難看出,他對諸葛亮仍有疑忌。而劉禪一生卻對諸葛亮言聽計從。
諸葛亮死後,安漢將軍李邈對劉禪上書,援引了歷史上呂祿、霍禹等功高震主的臣子終至反叛的史實,含沙射影地詆毀諸葛亮「身杖強兵,狼傾虎視」,並且挑撥說諸葛亮之死使「宗族得全,西戎靜息,大小為慶」。他本來以為這樣說能符合劉禪的心理,認為他對諸葛亮也是不無疑忌的。哪裡想到,劉禪讀了奏摺後勃然大怒,當即下令將李邈下獄處死。
中國歷史上,能像劉禪這般用人不疑的君主,的確少見。可見他在用人方面,還是有一些過人之處的。《三國志集解》評論此事時稱:「後主之賢,於是乎不可及。」似乎並不完全是過譽。曹魏的夏侯霸因受曹爽的株連而逃亡入蜀。由於他的父親夏侯淵是被蜀將黃忠所殺,劉禪親自接見了夏侯霸,並對他解釋說:「卿父自遇害於行間,非我先人之手也。」這樣輕描淡寫的寥寥數語,在當時的情形下足以消釋前嫌。緊接著,他又與夏侯霸攀親戚、拉關係,指著自己的兒子說:「此夏侯氏之甥也。」夏侯霸的從妹是張飛之妻,所生的女兒是劉禪皇后,所以可以這麼說。他對夏侯霸「厚加爵寵」,懷柔拉攏,如果不是深有城府的人,恐怕做不到這一點。後人評論這件事說:「後主能做此語,亦復非常。」
所以在用人方面,劉禪還是別有不同。他晚年寵信宦官黃皓,有人認為這樣錯誤的產生不是由於劉禪用人能力有問題,而是他太過於自以為是。在姜維向他彈劾黃皓時,他說:「皓趨走小臣耳……何足介意。」可見他不過過於自信而已。
劉禪國破後降魏,被遷往洛陽,封為安樂公。在一次宴飲上,司馬昭命人為他表演蜀地歌舞,他的隨從們都觸景生情,無限感傷,但劉禪卻依然嬉笑自若。司馬昭就問他:「頗思蜀否?」劉禪竟回答說:「此間樂,不思蜀也。」這一事件讓劉禪遭到很多人的唾棄,罵他居然甘心為「亡國奴」,不可救藥到了極點。據《漢晉春秋》記載,當年連司馬昭聽了後都直搖頭,對同僚們說:「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
同樣是這件事,有人卻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結論。他們認為劉禪的這段精彩表演,正說明他聰明不亞於其父。劉禪降魏後,作為亡國之君,階下之囚,想保全身家性命並非易事。司馬氏之陰險毒辣又是路人皆知。當時司馬昭有意來試探他,他用「此間樂,不思蜀」來回答司馬昭「頗思蜀否」的詢問,與其說是出於糊塗與昏庸,不如說是故作癡呆的自保之計,是一種高明的策略,來麻痹司馬氏,讓他掉以輕心。
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劉禪最終保全了自身。劉禪精彩的表演,瞞過了司馬氏,也瞞過古往今來多少人。當然,也還是有人看出了其中奧妙。周壽昌在《三國志集解》中評論劉禪的這番良苦用心時,就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恐傳聞失實,不則養晦以自全耳。」
以上種種,說明歷史上享國四十一年的蜀漢後主並不真的那麼不濟事,劉禪還是有他的過人之處的。但是歷代文藝作品渲染出來的那個懦弱無能的昏君劉禪,早已深入人心。「扶不起的阿斗」,早成為一個不變的形象。當然,這些就和史實沒什麼關係了。

Rank: 2

狀態︰ 離線
4
發表於 2011-11-9 15:13:36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co2756 於 2011-11-15 09:31 編輯

4.皇后常常不在家  北魏孝文帝婚姻之謎
北魏孝文帝(四六七~四九九)拓跋元宏,拓跋弘長子,皇興三年(四六九)立為皇太子,五年,即位。其在位期間,大興文治,信重漢族才俊,聽覽政事,從善如流。其喜讀書,有學識,有見解,統治期間國家漸強。後屢次發兵攻齊,並於軍中病卒。在位廿九年,諡孝文,廟號商祖。

說起帝王的愛情悲劇,人們津津樂道的往往是西漢成帝與趙飛燕、唐玄宗與楊貴妃、宋徽宗與李師師的故事,很少有人知道北魏孝文帝拓拔元宏與馮氏的戀情。人們只知道孝文帝親政後,繼續推行馮太后進行的改革,改鮮卑姓為漢姓,改革服飾,遷都洛陽,製作禮樂,分明姓族,以前所未有的魄力對鮮卑族落後的社會習俗大張撻伐。其實,孝文帝在愛情生活上頗為坎坷,與事業的輝煌根本無法相比。
早年,孝文帝與一位姓林的姑娘產生了愛情。林姑娘與馮太后的遭遇類似,也是因為父親犯罪被沒入掖庭的。她容色美麗,溫柔可人,深受孝文帝喜愛,後生皇子恂,被立為太子。按照舊制,林氏得被賜死,但孝文帝仁恕,不想沿襲前制,卻遭到馮太后的反對,他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心愛的女人死去。
以後孝文帝又鍾情於馮氏。馮氏長得嫵媚動人,又善於察言觀色,深受孝文帝的寵愛。兩個人花前月下,卿卿我我,非常投緣。不料,馮氏得了慢性病,馮太后怕影響孝文帝的健康,就把她送回家做尼姑。小夫妻分離時非常痛苦,但孝文帝不敢違抗馮太后的旨意。送走馮氏後,他常常派人去探訪。馮太后去世後,孝文帝堅持守了三年喪禮。後來,他聽說馮氏恢復了健康,就派遣宦官雙三念持書去慰問,並將她迎回洛陽。從此,孝文帝對馮氏恩愛逾初,立她為皇后,其他嬪妃很少被臨幸。
孝文帝沒有想到,他所依戀的馮氏竟是一個輕浮的女子。在家養病時,她不甘寂寞,和家裏的侍從發生了關係。母親常氏不僅不教育自己的女兒,反而替女兒遮醜。馮氏看到宦官迎接自己回宮,感到很突然。她對情人依依不捨,但想起宮內的豪華生活和氣派,還是選擇了宮廷生活。
在馮氏被立為皇后的幾年裏,孝文帝是在緊張的戰爭中度過的,多次率兵南征,在宮中的時間不多。馮氏耐不住寂寞,老毛病復發。當時宮中有一位宦官叫高菩薩,雄壯有力,儀表堂堂,是靠欺騙手段混進宮中的,仍是個沒淨身的真男子。馮氏愛他的雄健有力,高菩薩愛馮氏的嫵媚,不久二人便勾搭在一起。高菩薩很有些籠絡人的本領,他手下有一批人甘心為他賣命,充當爪牙。馮氏也培植了一批私黨,互相勾結,表裏為奸。儘管宗室中有人知道了他們的醜事,但也無人敢管。
但是,馮氏的醜聞最終還是被孝文帝知道了。事情是這樣的:彭城公主嫁給宋王劉昶的兒子後不久,丈夫就去世了。彭城公主在北魏宮中最為美麗動人,年紀輕輕就當了寡婦,難免會引起富家子弟的覬覦。馮氏的同母弟北平公馮夙,垂涎公主的美貌,一心想得到彭城公主,就三番兩次求姐姐馮氏幫忙。馮氏轉而求孝文帝,他爽快地答應了。誰知公主與死去的丈夫情深意篤,不願馬上嫁人,即使嫁人,也不願意嫁給馮夙這樣的平庸之輩。馮夙準備強娶。公主看到自己在京城勢單力孤,無人可倚靠,就偷偷地帶著十餘名家婢侍童,乘輕車,冒霖雨,趕到前線去見孝文帝。
她不但陳述了馮氏與馮夙強迫自己婚嫁的經過,還將馮氏與高菩薩淫亂之事說了出來。孝文帝聽說皇后馮氏淫亂,不禁驚呆了,他不敢相信自己那麼熱愛而對自己百般體貼的馮氏會做出這種事情。他叮囑公主不要洩露此事,等回宮後慢慢查來。馮氏得知公主投奔孝文帝後,大吃一驚。她害怕公主洩露自己的醜行,就派幾個心腹以慰問為名,前去探聽孝文帝是否已經知道實情,但是其中的一個宦官蘇興壽,把事情如實報告給了孝文帝。
回到洛陽後,孝文帝馬上逮捕了高菩薩等為首的幾個人。在孝文帝面前,高菩薩一一招認。此時,孝文帝心如刀絞,多少天來的疑問證實了,回想起馮氏的柔情,他不禁肝腸寸斷,加上旅途的勞累,一下子就病倒了。當天晚上,孝文帝命人把高菩薩等叫來,在外門排成一排,又派人把馮氏叫來。進門時,他命令宦官搜查馮氏的身上,如果發現有一寸長的刀子,就立刻斬首。馮氏涕泣漣漣,一個勁兒地叩頭,請求孝文帝寬恕。
孝文帝指責馮氏說:「你母親有妖術,你要好好交代。」原來,馮氏得知公主投奔孝文帝以後,如坐針氈,她想不出一點辦法,就找母親常氏商量。常氏畢竟見過世面,她馬上派人去找女巫,要女巫施法術,讓孝文帝快快病倒。常氏向女巫許願:「如果孝文帝能夠儘快歸天,讓馮氏像馮太后那樣臨朝稱制,我不惜傾家蕩產來報答神靈。」
馮氏沒有想到這件事情也被洩露了出去。她請求孝文帝摒退左右,獨自招供,孝文帝答應了她的請求。聽著馮氏的招供,孝文帝的臉色變得鐵青,他的心在劇烈地顫抖著。馮氏招供完後,他命人把彭城、北海二王召入,對他們說:「這個老太婆竟想把白刃插在我的肋脅上,實在是狠毒。」他說自己不忍心廢掉馮氏,怕馮太后在九泉下寒心,決定讓馮氏一個人在宮中閒坐,如果她有良知,自己會去死的。
經過這次刺激後,孝文帝的身體每況愈下,最後終於病死在南伐中。臨死前,他對彭城王說:
「皇后失德已久,如果不除掉她,恐怕以後沒有人能夠制服她。我死後,你們可用我的遺令將她賜死,然後按照皇后的禮節安葬她,千萬不要壞了馮家的名聲。」
孝文帝不明白自己在婚姻上為什麼會如此的不幸,自己鍾愛的林氏不得不被賜死,自己喜歡的馮氏竟然對自己不貞。帶著這種深深的遺憾,孝文帝匆匆離開了人世。「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思念也許更容易使人心灰意冷,還是死掉的好。

Rank: 2

狀態︰ 離線
5
發表於 2011-11-9 15:15:58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co2756 於 2011-11-15 09:09 編輯

5.千夫所指的帝王  隋煬帝之謎
隋煬帝(五六九~六一八)即楊廣,隋文帝之子,在皇帝位九年。即位後大興土木,修築宮殿,開掘運河,開闢馳道。因每項工程均耗人、物無數,國運漸衰。各地起義烽火連天,隋朝覆滅。其在江都被禁軍將領宇文化及縊死。一說其是弒父篡位。

隋代是一個短命的王朝,僅傳二世,前後計三十七年,加上文帝和煬帝又死於非命,因此陵墓的營建規模上遠遠不如秦漢陵寢那樣宏偉高大,缺乏漢、唐皇陵那種巍峨、壯觀的氣勢。而且,隋煬帝陵墓也不是安葬隋煬帝的真正墓地,因為他死於亂世,身首異處。現在的陵墓是後人追造的,當年荒淫無度的隋煬帝究竟葬身何處,無人得知。
隋煬帝在世時,是一個極其風流的暴君。他講求吃、喝、玩、樂,好大喜功,且生性殘暴,經常耀威於周邊各國,誇富於臨近各族。隋煬帝的風流醜事與暴政,的確罄竹難書。
煬帝楊廣,是隋文帝楊堅的次子,也是文帝五子中最不爭氣的兒子。如果說隋文帝以節儉著稱,那麼他的繼承者隋煬帝卻以揮霍浪費聞名;文帝是個聚錢高手,煬帝卻是個敗家子,隋文帝能虛心納諫,隋煬帝是獨夫當行,文帝能體恤民情,煬帝卻是殺人如麻的魔王。他是歷史上與桀、紂齊名的暴君,一上臺就違背父道,把隋文帝宵衣旰食積累的財富丟失個淨光,最終把江山斷送。
隋煬帝是隋文帝的第二子,被立為太子的是楊堅的長子楊勇。然而楊廣自幼聰明有謀,人貌俊美,頗得楊堅和獨孤皇后的喜愛。楊廣素懷奪位之心,品行刁惡善辯,極力挑撥父皇與太子的關係,騙取信任,終於使文帝將太子楊勇廢棄,立楊廣為太子。後來楊堅臥病不久,太子楊廣就迫不及待地給楊素去信,謀劃即位。但楊素的回信內容被隋文帝知道了。同時,文帝還聽說楊廣在宮裏要姦污他的寵妾宣華夫人。於是,文帝決定馬上廢掉太子楊廣,召回廢太子楊勇,但是楊廣知道後怕醜事外揚,便於西元六○四年,乘隋文帝染病臥床之機,密令近臣入宮,將父皇暗殺。楊廣一箭雙雕,既達到奪位之目的,又將醜聞掩蓋。隨後又殺掉親兄楊勇,自立為皇帝。
隋煬帝從即位的第一天起,就反其父道而行之,他「逞奢心,窮人欲」,憑藉自己的「天賦」和至高無上的皇權,無限制地行施暴政,成為歷史上少有的獨夫、民賊、浪子、暴君。他有一個獨夫獨欲的思想,即「敲剝天下之骨髓,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樂」。在此思想指導下,他大興土木,連年出遊,將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強攤在勞動人民身上。
隋煬帝即位的第二年,先把首都從長安遷至洛陽,然後徵發幾十萬人營建洛陽及其關防。同時,詔令有關官吏,把在大江以南、五嶺以北搜尋的奇材異石、嘉禾異草、珍禽奇獸等,都輸送到洛陽充實各園苑。又在洛陽西郊築西苑,周二百里。苑裏有海,周十餘里。海中造三神山,高出水面百餘尺,台觀殿閣,苑中滿布。海北有龍鱗渠,曲折流來注入海內。沿渠立十六院,院門臨渠,每院住四品夫人一人主院事。十六院想盡各種享樂的辦法,招引隋煬帝的到來。相傳,因煬帝擁有美人太多,每晚「忙」不過來,便生一計,臨晚即以抽籤的方式確定去某院過夜。「院主」們為招引皇帝來過夜,也千方百計地利用各種淫亂的辦法,以遂其願。
有時,隋煬帝還喜歡在月夜裏帶上騎馬的宮女數千人遊玩,且又不讓點燈,在馬上演奏《清夜遊曲》,弦歌達旦。另外,他還詔令開通濟渠等,自長安至江都,沿渠造離宮四十餘所,江都宮尤為壯麗。運河修成後,他乘長達數十丈,高、寬數丈的龍舟三次暢遊江都,各種隨行船隊綿延二百餘里,沿路進貢大量山珍海味,以及奇玩異寶,耗費無數財物。與此同時,他還向外宣揚聲威,誇耀隋朝的富有;三次進攻高麗,炫耀隋朝的武力。
隋煬帝做事,從不聽人勸告,想到什麼就幹什麼,也從不考慮後果。他自認為天資才華比別人強,行事不會有欺。有一次他詩興大發,寫道:「我夢江南好,征東亦偶然,但留顏色在,離別只今年。」夢見江南好就開江下江南,偶爾想起征東吞併高麗,就調動千軍萬馬過江東伐,無論別人怎樣規勸,他不但聽不進去,而且誰諫就殺誰。他曾對秘書虞世南說:
「我生性不喜人諫。如果是大官,想進諫以求名,我更不能饒他;如果是卑賤士人,我還可以饒他,但決不讓他再有出頭之日。」
為進諫規勸被殺的忠臣義士不計其數。
就在農民起義的日子裏,他決定去江都遊玩。許多大臣勸他,今日形勢,朝內不可一日無君,他不聽。建節尉任宗上書極諫,當天在朝堂被杖殺。出發時,奉信郎崔民象又上表諫阻,隋煬帝大怒,先剖其面,然後斬首。行到汜水,另一奉信郎王愛仁,又上表請他還京,他殺了王愛仁繼續南行。到梁都,有人攔路上書說:「你如真去江都,江山就不是你的了。」他又殺了攔路人。
歷史上,隋煬帝以獨夫聞名於世,他護短拒諫,暴虐殺賢,直至滅亡未改其劣性。
隋末,由於煬帝的暴政,廣大農民不堪重負,背井離鄉,逃避徭役和兵役;有些不惜自殘肢體,還稱為「福手福足」。殘酷的暴政終於成為農民大起義的導火線。在農民軍的強大攻勢下,右屯衛將軍宇文化及利用揚州糧盡,衛士謀歸鄉里之機,於大業十四年(西元六一八年)三月,煽動數萬人攻進江都宮。隋煬帝改裝倉惶逃命,完全失去了往日的兇狠、風流。結果,當他逃入玄武門附近時被叛兵活捉,他自知性命難保,又怕殺頭碎屍,落得身首異處,故解巾帶自縊而亡,時年五十。
大唐平江南之後,改葬煬帝於雷塘。不過,其墓葬卻怎麼也談不上具有皇陵的氣派,史書上有記載:「陵高六點七尺,周二、三畝許。」對於在歌舞、酒宴與美女中把江山斷送的隋煬帝來說,這樣的墓穴已經很對得起他了。

【隋煬帝寫的詩】
隋煬帝除了以帝王身分的從政生涯飽受爭議之外,他還是隋唐兩代代表性的詩人之一。他的詩風廣闊,既有千軍萬馬出征時的雄偉,又能描寫夕陽下長江寧靜的江景;在他帝王生涯的最後,彷彿意識到自己帝王運盡,詩風轉變為寂寥多感,主以抒情詩為主。

樂府春江花月夜二首其一
暮江平不動
春花滿正開
流波將月去
潮水帶星來

Rank: 2

狀態︰ 離線
6
發表於 2011-11-15 09:29:49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co2756 於 2011-11-15 09:32 編輯

6.一代女皇的男人  武則天蓄男寵之謎
張昌宗(?~七○五),張易之(?~七○五)兄弟兩人為唐定州義豐(今河北安國)人。二人相貌俊美,乖巧伶俐,為武則天私蓄的男寵。二人曾官至春官侍郎,封鄴國公、恆周公,武則天晚年,二人攬朝權。神龍元年(七○五),被張柬之等在迎中宗復位時,斬殺於宮中。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封建時代傑出的政治家。李唐王朝二百九十年的歷史,有近半個世紀是由武則天這位女性皇帝導演的。她一生的功過,經受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褒揚與貶詈。在喋喋不休的貶詈中,她因曾擁有幾個男寵,便成為亙古難泯的醜聞,成為攻訐咒詛的靶子,以至於連同她創造的卓著的政治業績也隨之淹沒了。
武則天寵幸的人主要有薛懷義、沈南璆及張易之、張昌宗等。高宗死後,首先入侍武則天的是薛懷義。薛懷義原名馮小寶,本是洛陽街頭賣膏藥的小販,因身材高大,健壯有力,被薦於武則天,立刻大受寵幸。為了使馮小寶隨便出入後宮,武則天就讓他剃髮為僧,出任洛陽名剎白馬寺的住持,又將其名改為「懷義」,賜給薛姓。憑著過人的聰明,薛懷義又因督建萬象神宮有功,被擢為正三品左武衛大將軍,封梁國公。後來還多次擔任大總管,統領軍隊,遠征突厥。
不久,御醫沈南璆成為武則天的新寵,薛懷義出於嫉妒,一把火燒掉了耗資巨萬的萬象神宮,武則天卻不予追究。而後薛懷義日益驕橫,終於引起武則天的厭惡,指使人將其暗殺。薛懷義死後,人過中年的沈南璆溫和有加,卻身心虛弱,滿足不了武則天的要求。七十多歲的她又陷入了寂寥煩悶之中,喜怒無常,脾氣暴躁。恰在此時,有人又薦張易之兄弟侍寢,這兩個二十歲左右的美少年,不但聰明伶俐,通曉音律,而且更有侍寢本領。一喜之下,武則天馬上給二人加官四品。從此二張儼若王侯,每天隨武皇早朝,待其聽政完畢,就在後宮陪侍。二張恃寵而驕,不僅在後宮恣意專橫,而且結黨營私干預朝政,引起了眾怒。終於在神龍元年,張柬之等策動了「五王政變」,殺掉二張,武則天也在病榻上被「請」下御座,讓位於中宗。
武則天依靠歷史的條件、特定的婚姻、個人的才幹,書寫了一段輝煌的女皇歷史。然而她未料到,那謾罵與詛咒會像排天的巨浪不斷打來。「洎乎晚節,穢亂春宮」,即她擁有男寵之事,就成了她為人攻擊的一大罪狀。
冷靜地分析武則天的男寵問題,可從兩個角度來看:一個是從她是「人」,一個「女人」的生理需要的角度,一個是從她是個政治家,一個女皇的角度。
作為一個女人,她需要男人滿足她,這個需要她卻永不滿足。
武則天十四歲入宮的時候,被唐太宗賜名為「媚」,千嬌百態,含苞待放,情竇初開,渴望皇帝的寵愛,可是在太宗身邊十多年,她僅是個「才人」,與一個侍女的作用差不多。太宗是個蓋世英才,他要求女性的只是賢德、溫順、體諒、嬌柔,而武則天的美貌與才幹自然得不到皇帝的賞識。後來,太宗死後,她被遣送到感業寺為尼。
作為一個女人,武則天想施展自己的抱負,只能通過婚姻來實現。她需要借助一個聽命於自己的丈夫。她需要一個柔弱者。歷史的機遇,使太宗的兒子李治成了她的選擇。高宗李治好色多情、體弱多病,優柔寡斷,對她又一往情深。因此,武則天在度過了五年清冷孤寂的寺廟生活後,二次進宮,成為高宗的「昭儀」。這時,武則天年近三十,高宗才廿五歲,在成熟聰慧的武則天面前,高宗卻像幼稚戀母的孩童。她時而情切意綿、亦悲亦怨,時而柳眉怒豎、粉面含威,叫高宗難以招架。僅一年多的時間,她就由尼姑晉封為昭儀、宸妃,直至皇后。這時,高宗也很難再接近別的女人了。宮中眾多的嬪妃宮婢都失去了陪寢的義務,成了純粹的女性官吏。以後的三十年裏,武則天並未有「淫亂」醜聞,精力都用在了政治鬥爭上,直到高宗去世。
天授元年,武則天正式登基,改國號為周,成為名副其實的女皇帝。她那作為女人的需要也被激發了。她寵幸的薛懷義是因其身材高大、健壯有力,後因不「馴服」,而被她暗殺。她寵幸沈南璆,因其中年體衰而遭到厭棄。她寵幸的張易之兄弟則面若蓮花,侍寢有方,使她精神上得到了滿足,春情暫駐,她感謝二張的奉獻,授以高官,委以國政,成為她晚年最親信的人。
作為一個女皇,一個精明的政治家,武則天畜養男寵,應該說主要是為了顯示女皇帝的威權。二張入侍時,武則天已年滿七十三歲,就算生活優裕,養生得法,服用春藥,也難使一個老嫗返老還童。她這是在向眾人炫耀:既然男子為帝可以有成群的嬪妃,女人登基也應該有侍奉的男寵。
翻開中國歷史畫卷,女人為帝絕無僅有。一位女性政治家在男性皇帝專制時代想立於不敗之地,可以說是「樹大招風」,面臨著孤軍奮戰的艱難。為使臣民信服,就要人為地、主動地樹立自己的絕對權威和尊嚴。她在所有的領域內都要行使同男性帝王一樣的權力,都要享受同男性帝王一樣的利益。因此,在「性」的問題上,她也要效法男性帝王了。即使不是為了「性欲」,她想擁有幾個可以安慰寂寞、稍解老來憂愁的年輕異性,在貴為天子的她也是可以理解的。
據說,南朝時期的劉宋朝孝武帝的女兒山陰公主,曾對做皇帝的弟弟訴苦說:「陛下在後宮擁有眾多美妃,而臣妾只有一個丈夫,這是否有點不公平?」她的皇上弟弟立刻賞給她男妾數十人。蕭齊朝的王太后曾光明正大地擁有男寵三十人。
奇怪的是,儘管歷代君王都有後宮三千佳麗,供其淫樂,尤其是武則天的孫子唐玄宗李隆基,有四萬嬪妃仍嫌不足,竟把自己的兒媳楊玉環立為貴妃,這種老來癡情卻為後人津津樂道成千古不朽的愛情大悲劇,就因為他們是男性君主,他們的荒淫僅以一句「英雄好色」得到寬容。
由此看來,對武則天還應該全面地、歷史地、公正地給予評價。

【武則天的告密制度】
垂拱二年(六八六年)三月,武則天為了要肅清異己,特別設立告密制度,她下令製造銅匭(銅製的小箱子),置於洛陽宮城之前,隨時接納臣下表疏。同時,又大開告密之門,規定任何人均可告密。即使是農夫樵人,武后都親自接見。於是在朝廷內外便形成了十分恐怖的政治氣氛,以致大臣們每次上朝之前,都要和家人訣別,整天都惶惶不可終日。

Rank: 2

狀態︰ 離線
7
發表於 2011-11-15 09:34:26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co2756 於 2011-11-15 09:35 編輯

7.小心身邊自己人 忽必烈手足相殘之謎
阿里不哥(?~一二六六),元世祖忽必烈之弟,拖雷第七子。其兄蒙哥大汗死後,他在和林密謀即位,不想被忽必烈搶先在開平即位。他繼而自立並與忽必烈大戰漠北,次年兵敗西逃。至元元年(一二六四)以兵財俱缺,被迫向忽必烈投降。兩年後病死。

開慶元年,元憲宗蒙哥在南下伐宋的戰爭中,死於合州城下。因其生前沒立儲君,所以,引起了諸王爭奪汗位的鬥爭。當時,有資格接替汗位的,除了蒙哥的幾個兒子外,還有蒙哥的兩個弟弟: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忽必烈是有雄才大略、手握重兵並立下赫赫戰功的征宋主帥;阿里不哥是坐鎮和林,受皇后及蒙哥諸子擁護的,還是蒙哥的心腹。兩人勢均力敵,又都覬覦汗位已久。兄弟二人之間骨肉相殘的內戰不可避免地爆發了。
忽必烈得知蒙哥戰死的消息時,正在率軍南伐,本不想無功而返,但是,他的妻子察必派人密報阿里不哥正調兵遣將,圖謀不軌,使忽必烈感到國內形勢危急,不能掉以輕心。幕僚郝經對他說:
「眼下宋人不值得憂慮,當務之急是對付阿里不哥。您現在雖然握有重兵,但如果他宣稱正式繼承汗位,我們還能回得去嗎?願您以社稷為念,與宋軍講和。然後率輕騎直奔燕都,使他們的陰謀不能得逞。同時派兵堵住先帝的靈舁,收蒙哥帝的印璽;再遣使通知阿里不哥、末哥等諸王到和林會喪;並命令您的兒子真金鎮守燕京……如擺出這種陣勢來,汗位就唾手可得了。」
當時,正好南宋宰相賈似道派使講和,忽必烈當即同意,遂把大軍留在江北,自己率一支親軍北上。抵達燕京時,忽必烈識破了脫里赤奉阿里不哥之命擴兵的陰謀,將所擴之兵全部遣散。又派親信廉希憲到開平爭取有實力的塔察兒擁戴忽必烈。中統元年三月,忽必烈在開平召集諸王,登上了汗位。
阿里不哥在和林擁有重兵,自恃有皇后及少數地位高的諸王的擁戴,自稱奉遺詔,也在四月宣布繼承汗位。
天無二日,國無二君。兄弟二人磨刀霍霍,都想用武力把對方消滅掉。
四月間,雙方在秦、蜀、隴地區展開了爭戰。忽必烈謀劃周密,行動果斷,以廉希憲、商挺為陝西、四川宣撫使,一路征戰,捕殺了劉太平、霍魯懷、密里火者等對方大將。在甘州以東山丹,又以合丹、八春、汪良臣等部,合兵擊敗阿蘭谷兒、渾都海,徹底粉碎了阿里不哥在這一地區的努力,使其失去了西線的優勢。
這年秋季,忽必烈在得到陝、川的財力、物力的充足供應下,乘勝追擊,親征和林。阿里不哥卻是糧草匱乏,供應困難。他自知敵不過忽必烈,便棄城而走,撤到西北方面的謙州一帶。他一面派阿魯忽主持國事,籌集糧草,一面假意與忽必烈講和,準備休養生息,伺機而動。忽必烈遂派宗王移相哥駐守邊境,自己也返回了開平。誰知第二年秋天,阿里不哥假裝投降,出其不意地發動了突然襲擊,打敗了移相哥,然後,直向忽必烈撲來。忽必烈急忙率軍反擊。
在昔木土腦兒展開一場殊死大戰,結果,阿里不哥大敗,向北逃遁,其部將都歸降了忽必烈。
此時,阿魯忽又背叛了阿里不哥,把在察合台徵集的大量牧畜、軍械、財貨據為己有。盛怒之下的阿里不哥率軍與阿魯忽開戰,大肆屠殺其兵民,手段極其殘忍,令人髮指。其部將見其如此暴虐,都紛紛離他而去。後來,阿魯忽倒向了忽必烈,原來擁戴阿里不哥的諸王也相繼投靠了忽必烈。阿里不哥成了孤家寡人,四面楚歌。最後,在至元元年七月,不得已歸降了忽必烈,結束了歷時四年之久的內戰。
按照蒙古古訓,阿里不哥應當被殺,但是,忽必烈經過漢儒文化的薰染,很想做個被人稱頌的「仁恕」之君。聯想到唐太宗李世民雖然堪稱一代英主,但他發動「玄武門之變」,殺兄奪位這個污點還是遮掩了他的光輝。如今,阿里不哥已是斷翅的飛禽,再無飛天之勢,況且當時不少蒙古諸王擁兵數萬,在關注忽必烈對阿里不哥如何懲治。不殺阿里不哥,肯定會使諸王念及他的仁厚,斷了叛逆之心。眼下一統天下大業未竟,先安定內部,再全力對付南宋,才是上上之策。
於是,忽必烈決定不殺阿里不哥,但是「死罪可免,活罪難逃」,遂賜阿里不哥一處宅院,讓他度其殘生去了。
第二年十一月,忽必烈宣布將「大蒙古」國號改為「大元」,以一個新朝雄主的姿態登上了歷史舞臺。

Rank: 2

狀態︰ 離線
8
發表於 2011-11-15 09:39:28 |只看該作者
8.遁入空門的傳說  順治死亡之謎
順治(一六三八~一六六一),名福臨,皇太極第九子,皇太極卒後即位,時年僅六歲。其親政後,習漢文化儉樸不奢,開墾荒地,招撫流亡,輕徭薄賦,整治吏治,堪為明君。順治十八年(一六六一)染天花病卒,立玄燁。尊諡章皇帝,葬孝陵。

順治皇帝愛新覺羅福臨(一六三八~一六六一)是清朝開國皇帝皇太極的兒子,也是滿族入關後的第一個皇帝。他六歲即位,年號順治。開始由皇叔父多爾袞代為攝政,至順治七年多爾袞死後親政。先後滅南明福王、唐王、魯王等政權。少年英武,雖親政時間不長,卻為清代近三百年的統治開創了一個良好的局面。民間有關順治皇帝的軼事傳聞雖然沒有其曾孫乾隆皇帝多,但是也很深入人心。環繞在順治皇帝身上最大的迷霧就是他出家當和尚的傳說。
清初文士吳梅村在其《清涼山禮佛詩》中影射順治皇帝出家五臺山,從此開「順治遁入空門說」的先河,幾百年來,以訛傳訛,愈傳愈神。五臺山鎮海寺院中有一座大塔,是青白石築成的。傳言順治皇帝的屍體就埋在此塔裡邊。
魏國祚先生在他所著的《五臺山》一書有下面這番記述:

「相傳,順治十八年正月,順治皇帝年方二十四歲,因寵妃董鄂妃之死鬱鬱不樂,厭宮廷生活,棄位出家來五台,康熙奉太皇太后之命來五臺山找他父親順治……康熙來到鎮海寺,見殿前有一中年和尚打掃庭院……康熙問他叫什麼法名,他說:『我叫八×』……當他(康熙)走近南山寺,突然意識到『八×』是個『父』字,懷疑那位和尚就是他的父親。於是他又返回來找那位和尚,可是那位和尚已不知去向。問此寺僧人,僧人回答更妙:『我們這裏沒有你要找的那位和尚。』康熙吃了閉門羹,懷著失望心情走出寺院,當他回頭看寺院時,發現牆上新寫的一首詩,這首詩是這樣寫的:『離俗當僧花山寺,不慎破碗被趕出,古有子債父來償,今希父債子來還。……』因為這首詩有這樣一個含義:順治一開始出家在花山寺,由於不加小心把老和尚的碗打碎了,想叫他兒子來賠償。按照詩的主題,康熙在江西景德鎮特意燒製一窯瓷碗,分送五臺山所有的寺院。」
上述有關順治皇帝五臺山出家的傳說,到底可信不可信呢?讓我們看一看歷史是怎麼說的。
順治皇帝登基時,年僅六歲,由其叔父多爾袞與濟爾哈朗攝政。順治七年(一六五○年),攝政王多爾袞死,順治皇帝開始親政,時年十二歲。第二年,聘博爾濟吉特氏為皇后,婚後兩年,順治討厭皇后,但礙於母親的情面,把她廢為「靜妃」,理由是「嗜奢侈」。
順治十一年(一六五四年),順治皇帝十六歲,又立科爾沁貝勒綽爾濟之女為皇后。順治皇帝的妃嬪還有董鄂氏皇貴妃、貞妃、淑惠妃、恭靖妃、端順妃、寧愨妃、恪妃、佟佳氏、穆克圖氏、巴氏、陳氏、唐氏、鈕氏、楊氏,烏蘇氏、那拉氏等。在這眾多的后妃之中,最受順治皇帝寵愛信任的是皇貴妃董鄂氏。
關於董鄂妃的身世,民間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傳聞,說大清朝的皇貴妃其實就是江南名妓董小宛。在戲曲舞臺上,故事是這麼被演繹的:世家公子江南名士冒辟疆,在絳雲樓主人錢謙益及其妾柳如是的促成下,納秦淮名妓董小宛為妾。清軍南侵,董、冒失散,降清的明將洪承疇得到了董小宛,得知其為冒辟疆之妾,為洩私憤,將董偽作皇室董鄂王之女,改名董鄂氏,送到皇宮。順治對董寵愛非常,封為貴妃。冒辟疆知道後,透過已做禮部侍郎的錢謙益,買通太監,混進宮中。夫妻相見,分外悲傷。正在此時,皇太后與皇后闖了進來,見狀大怒,遂將董小宛白綾賜死。順治一氣之下,放棄帝位,於五臺山皈依空門;而冒辟疆回到故鄉江蘇,終身不仕,老死鄉里。
然而,事實上,順治的寵妃董鄂氏並非董小宛。因為,二人年齡懸殊是很明顯的。當董小宛在江南紅極一時之際,清世祖才剛剛呱呱墜地。董小宛的丈夫冒辟疆寫的《影梅庵憶語》明白地寫著董小宛於順治八年(一六五一年)去世,當時順治皇帝才十四歲,不可能納董小宛為貴妃。那麼,這個充滿傳奇色彩的董鄂妃到底是何許人也?
董鄂氏皇貴妃原是順治皇帝之弟襄親王博穆博果爾的王妃。順治皇帝十八歲那年,董鄂氏的丈夫去世,孀居在家。因為滿族遵循兄納弟妻的習俗,因此八月的時候,她被順治皇帝選入皇宮立為賢妃,十二月,又晉封為僅次於皇后的皇貴妃。
董鄂妃不僅姿容豔麗,而且乖巧聰敏。清朝皇帝歷來崇奉佛教,順治皇帝尤其篤信禪學,平時空閒時教董鄂妃拜佛參禪。董鄂妃聰慧好學,不久便對佛學有了相當的造詣,順治由此更加喜愛這位皇貴妃。她深知順治皇帝討厭奢侈不講排場,她從不要求順治賞賜金玉之物,因而深受順治皇帝的敬佩和寵愛。董鄂妃對順治皇帝的母親皇太后很孝順,深得太后歡心。她朝夕陪伴順治,精心照料飲食起居,噓寒問暖無微不至。
順治十七年(一六六○年),董鄂妃生了一個男孩,順治皇帝非常高興,準備立為皇太子繼承皇位。不料,這個男孩只活了三個月便夭亡了。為此,董鄂妃傷悼成疾,於同年八月十八日,在承乾宮病逝,時年廿二歲。
對於董鄂妃的病逝,順治悲痛欲絕,立即追封董鄂妃為孝獻皇后,並命於景山(今北京景山公園)壽椿殿隆重祭奠。停靈廿一天期間,順治皇帝命八旗二、三品官員輪流守靈,集僧人一百零八名,啟建懺壇、金剛壇、梵綱壇,華嚴壇、水陸壇等法會,為董鄂妃超度亡魂。順治皇帝更多次親到靈前哭祭,並親撰《董鄂后行狀》的悼文。數千言長的悼詞寫得情詞懇切,催人淚下。九月九日,根據董鄂妃的遺言,順治按照佛教的葬儀,請當時的名僧#溪秉炬將董妃火化。
在董鄂妃死後,順治皇帝太過傷感,只覺得人生少此佳人的陪伴,從此再無滋味,因此便產生了出家為僧的念頭。於是辦完董鄂妃的喪事以後,順治皇帝就請火化董鄂妃的#溪和尚給自己剃了髮。#溪和尚的師父玉林和尚聽說順治皇帝落髮的消息後,親自在十月十五日赴皇城西苑萬善殿勸阻順治出家為僧,同時聚集徒眾,聲言要燒死#溪。在這種情況下,順治皇帝才取消了出家的念頭。
但是,順治皇帝再也沒有恢復元氣,他由於憂傷過度,距董鄂妃死尚不足半年後,病死在皇宮,享年廿四歲。臨死前,遺詔死後也同董鄂妃一樣,請#溪和尚秉炬火化。於是,在順治死後百日時,順治的屍體亦由#溪和尚在景山壽皇殿前火化了。順治皇帝與董鄂妃的骨灰,於康熙二年並葬於河北省遵化縣清東陵之孝陵。
事實上,順治皇帝從未到過五臺山,靈骨也並非安置在鎮海寺。其子康熙皇帝先後五次「攜蒙古諸王」朝拜五臺山,根本目的在於利用五臺山佛教「柔服蒙古」,並不是找什麼父親或遊山玩水。所有關於順治皇帝出家五臺山的傳說,都是查無實據。根據《順治皇帝御制董后行狀》、《清實錄》、《清史稿》、《#溪語錄》等史籍,順治皇帝是雖曾有意為僧,但卻出家未遂。

Rank: 2

狀態︰ 離線
9
發表於 2011-11-15 09:43:55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co2756 於 2011-11-15 09:48 編輯

英雄不好當

9.臥薪嚐什麼? 越王勾踐復仇之謎

勾踐(?~前四六五),越王允常之子,即位後,吳王伐越,越敗。前四七三年,勾踐引兵北渡淮,攻打吳國,三年激戰後,吳王夫差死,吳國滅。勾踐在位三十二年,卒。

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已經是家喻戶曉的歷史故事了。據說春秋時期,越國在一次戰爭中被吳國打敗,越王勾踐被吳軍圍困於會稽山上,不得不向吳王夫差屈辱求和。從此,越國臣屬於吳,受到吳國的控制,勾踐被押回吳國後,讓他住在吳王父親墓旁的石屋裏,一邊看墓,一邊養馬。
越王勾踐在吳國宮廷中服了三年的勞役,過著奴隸般的生活,受盡了凌辱,他為了能活著回國,表面上裝出對吳王十分忠誠。三年後,吳王見勾踐很順從,就把他放回了越國。勾踐返回自己國家後,發奮圖強,決心報仇雪恨。他為了不忘記恥辱、激勵自己的鬥志,在自己的住處掛一個苦膽,無論是坐著還是躺著,總是能看見。喝水和吃飯時,都要用舌頭舔一舔、嘗一嘗苦味。晚上睡覺時,他不用床鋪,不墊被褥,而是把硬柴疊起來睡在上面,以使自己的筋骨感到疼痛。在勾踐領導下,經過十年發展生產,積聚力量,又經過十年練兵,越國強盛起來了,最終滅掉了吳國。
臥薪嚐膽的故事很有教育意義,但是歷史上是否真有其事呢?
讓我們先來查閱一下記載春秋歷史最古老的史書《左傳》和《國語》。這兩本古籍都是戰國時代的人利用春秋時代的歷史記載編纂而成的專門記述春秋史事的文獻,可信度比較高。《左傳》中「定公」和「哀公」兩部分,《國語》有「吳語」和「越語」,都詳細記述關於越王勾踐之事。但那裏沒有片言隻語談及臥薪嚐膽。直到西漢司馬遷撰《史記》的時候,才說到越王勾踐曾「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而沒有提有關於越王勾踐曾經臥薪的事。按理說,司馬遷做《史記》時曾經廣泛搜羅先秦的古籍資料,訪問歷史遺跡和民間傳說,如果真有「臥薪」一說,他不可能漏寫。
到東漢時,袁康、吳平做《越絕書》,趙曄做《吳越春秋》,專門記述春秋時吳越兩國的史事。這兩本書,在先秦古籍的基礎上,又摻入了一些小說家的怪誕離奇的傳聞,其可信程度已大打折扣。這兩本書都說到勾踐「懸膽於戶,出入嘗之」,仍毫不提及臥薪。
至唐宋時期,在一些著述文字中,開始出現越王勾踐曾「枕戈嘗膽」的傳說。唐代偉大詩人杜甫在《壯遊》詩中曾有「枕戈憶勾踐」之句。北宋王洙注釋此詩稱:越王勾踐「出則嘗膽,臥則枕戈」。南宋初年李綱在《議國是》疏中,曾說勾踐「枕戈嘗膽以勵其志」;在《論使事札子》中又說:「勾踐枕戈嘗膽,卒以報吳。」
據考證,臥薪和嘗膽連在一起,作為一個成語來使用,最早見於北宋蘇軾所寫的《擬孫權答曹操書》(載《東坡續集》卷九)。這是一篇遊戲性質的書信體文章。北宋的蘇軾為三國時的孫權起草了一封答曹操的書信,信中蘇軾設想孫權在三國鼎立時曾「臥薪嚐膽」。它的內容原與勾踐是不相干的。到南宋時期,呂祖謙在《左氏傳說》中,曾談及吳王夫差有「坐薪嘗膽」之事。
至明代張溥作《春秋列國論》又說:「夫差即位,臥薪嚐膽」。以後馬驌編《左傳事緯》和《繹史》仍把臥薪嚐膽之事繫於吳王夫差名下。至清初吳乘權編《綱鑑易知錄》記:「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臥薪嚐膽。」不久,蔡元放在修訂的《東周列國志》中又云:「(越王勾踐)累薪而臥,不用床褥;又懸膽於坐臥之所,飲食起居必取而嘗之。」這樣,關於臥薪嚐膽的故事才愈傳愈廣。
說「臥薪」的記載最早出現於宋代,有的學者表示不能同意。他們認為《吳起春秋》所記越王勾踐「目臥則攻之以蓼」,就是「臥薪」之意。所謂「蓼」,清人馬瑞辰解釋為「辛苦之菜」(《毛詩傳箋通釋》卷六)。這種「蓼」菜積聚得多了,就成為「蓼薪」。越王勾踐那時日夜操勞,眼睛疲倦得想睡覺(「目臥」),就用苦菜(「蓼薪」)來刺激。嘗膽是讓味覺感到苦,臥薪是讓視覺感到苦。後人把「臥薪」說成睡在硬柴上,那是一種誤解。
「嘗膽」和「臥薪」,是歷史上真有其事,還是出於誤傳?越王勾踐曾「枕戈嘗膽」,還是「臥薪嚐膽」?臥薪的具體含義是什麼?是想睡覺時用苦菜刺眼,還是睡在硬柴上磨煉筋骨?要弄清這些問題,還需要我們進一步研究和思考。

【勾踐劍千年不朽之謎!】
一九六五年十二月,中國一支考古隊在湖北挖掘楚國古墓時,發現一把古劍,劍身赫然出現「越王勾踐自作用劍」八個字。令人不可置信的是,這把青銅長劍埋藏地下兩千多年,劍身竟然完好如新,出鞘後寒光四射,毫無鏽蝕,而且鋒利異常,二十餘層紙片一劃而破。經過專家研究,原來越王劍的表面有一層鉻鹽化合物。鉻是極耐腐蝕、極耐高溫的稀有金屬,地球岩石中含鉻量很低,提取不易,而兩千多年前中國就已運用此種技術,怎不教人驚訝?

Rank: 2

狀態︰ 離線
10
發表於 2011-11-15 09:45:26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co2756 於 2011-11-15 09:48 編輯

10.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刺青   「精忠報國」之謎
岳飛(一一○三~一一四二),字鵬舉,相州湯陰(今河南)人,南宋抗金將領,著名民族英雄。任職秉義郎、節度使、樞密副使等職。宋高宗、秦檜欲與金議和,其極力反對,並出兵抗金,收復鄭州、洛陽失地。紹興十一年(一一四二),以「莫須有」罪被殺。寧宗時追封鄂王。遺有《岳武穆遺文》。

關於「岳母刺字」一事,記載最詳細的要數清代錢彩撰寫、金豐增訂的《精忠演義說本岳王全傳》(簡稱《說岳全傳》),其中第二十二回「結義盟王佐假名,刺精忠岳母訓子」是這樣寫的:
岳飛這日在家閒坐,忽然有一客人到來,宣稱要與岳飛學些武藝。客人態度極其誠懇,言辭又很得體,不像是個騙子。他要求同岳飛結拜為兄弟,岳飛欣然允之。只見那人打開黃綢包裹,拿出馬蹄金、大珍珠、羊脂玉帶等十分貴重的禮物,吆喝著讓岳飛接旨。原來這人名叫王佐,是湖廣洞庭湖通聖大王楊么麾下的來使,引誘岳飛一起造反,當即遭到岳飛嚴詞拒絕。
岳母聽說了這事,覺得非同小可,便說:「我兒,你出去端正香燭。」岳飛遵命置備,很快把這些事情辦妥。岳母遂帶領媳婦在神聖家廟之前焚香燃燭,拜過天地祖宗,然後命兒子跪著,媳婦磨墨,她先拿起毛筆,在岳飛背脊正中寫好「精忠報國」四字,又拿過繡花針來,一針一針刺好,再小心用醋墨塗了,岳飛背上從此留下這一刻骨銘心的刺墨。
岳母之所以這樣做,主要是怕日後「又有那些不肖之徒前來勾引,倘我兒一時失志,做出些不忠之事,豈不把半世英名喪於一旦」?老人家害怕說話分量不夠,於是針刺肌膚,給兒子留下永遠也不會抹去的囑記。
據《說岳全傳》增訂人金豐在序言中說,本書「不宜盡出於虛,而亦不必盡由於實」。這樣虛實結合,不僅讓人覺得耐看,也使人物傳記獨具特色。可是書中所說「岳母刺字」的真實性卻令人懷疑。
首先,岳飛的母親姚安人並不識字,說她執筆寫下「精忠報國」(或「盡忠報國」)讓人難以相信。據《百氏昭忠錄》:「王(岳飛)天性至孝,自北境紛擾,母命以從戎報國,輒不忍離,屢趣之,不得已,乃留妻養母。」岳飛參軍以後,長年不能回家,母子之間難免互相掛念。一次,岳飛的戰友前來看望老人,姚老太太熱情招待,並託其給兒子帶口信說:「為我語五郎勉事聖天子,無以老媼為念也。」由此看來,岳母並不識字,否則她不會給兒子只帶口信。若說時間緊迫,來不及給兒子寫信,平時母子可以通信,至今沒有發現岳母能文的記載,可見這位老太太不會寫字。
其次,宋代盛行刺配之刑,刺字因此成為專門技術,須有一套操作程序。從史料記載看,大都以梅花針、三角針作為刺字專用工具,還要敷以醋墨及止血湯藥。岳母乃一農村婦女,使用繡花針堪稱行家,但要給人刺字,恐怕並不內行,焉能做得如此俐落?
在《宋史》岳飛本傳中,確實有背上刺字的記載。宋高宗紹興十一年(西元一一四一年),岳飛遭到投降派秦檜等人的陷害,要把他投入大獄。當朝廷派人去逮捕他和養子岳雲時,面對「莫須有」的罪名,岳飛從容以對,他笑著說:「皇天后土,可表此心。」差官當然不會理睬這些,仍然把他抓了起來。「初,命何鑄鞫之,飛裂裳,以背示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但是,《宋史》並沒說明字是誰刺的,有可能是岳母刺的,也有可能是岳飛請人刺的。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5-3 06:12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