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0-8-28
- 最後登錄
- 2025-1-21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531
- 閱讀權限
- 80
- 文章
- 1543
- 相冊
- 1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大乘佛教的真言中的這位「婆盧羯帝室婆囉」,在中國早期的漢字意譯中有兩種譯法︰「觀世音」和「觀自在」。若照後來對照而出的梵文來轉寫,這位神祇名字即為「Avalokiteśvara」。
以梵文字意來說,「Ava」是「普遍」,「Lokita」是「觀看」,「Iśvara」過去漢譯為「自在者」——即祂不是由凡間事物所生、而是「自我本身即能存在者」,通常直接將它看作「神格」中的一種。當「Lokita」和「Iśvara」兩字結合時,按照文法,前一詞的最後元音「a」、和後一詞的起始長元音「i」,將合併而成為「e」。因此最後的讀法則是「Avalokit- e -śvara」。
在中國隋唐之前對佛經的翻譯,對這位神祇名的翻譯,則是來自於另一個字「Avalokit- a -śvara」,中間作「a」而不是「e」。這麼一來,這個名字的拆解法,就該是「Ava(世間一切)」–「Lokita(觀看)」–「Svara(聲音)」,即「觀看世間一切聲音」的神,也就是大家熟悉的「觀世音」。「觀世音」這種譯法,可以回溯到四世紀末「鳩摩羅什」的翻譯作品。
到了七世紀唐朝的「玄奘」(也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唐三藏」),由他在印度所直接獲取的版本中,認為這個神祇的正確名字是「Avalokiteśvara」,最後一個單詞是前面所說的「自在者」,而非所流傳的「聲音」,即中間的這個元音是「e」而不是「a」。於是他便認為此前的「觀世音」是「誤譯」了,建議應改作「觀自在」才是。其實,照這種方式來分析,「觀自在」似乎也並不是一種「完整」的翻譯,因為它該有「觀看–世間–自在者」三種意含,應該作「觀世自在天(?)」五個字的譯法才對。想必是原來的譯法太過於深入人心,即使是這位學問大師,大概也很難變更眾人所習慣的「三字譯名」吧。
既然「觀世音/觀自在」在佛教的體系中如此有名,那麼祂有無更早期的印度神話來源呢?在許多學者的認定中,在《梨俱.吠陀》中的確找到擁有相同一位類比的神格,那就是「雙馬童(Nasatyas)」阿須雲(Aśvin)。
在上古印度所流傳的神話當中,有一對孿生的馬神阿須雲。這對「雙馬童」是善神,在「人格化」之後,成為了一對年輕漂亮的兄弟神,聽明伶俐,頭戴蓮花,坐在金色的馬車駛過天空。
雙馬童——阿須雲雙神——在神話中所扮演的角色,是象徵著慈悲與和善的大神,祂們能夠使盲人復明,病者康復,殘者健全,不育者生子,公牛產乳。總而言之,祂們對於俗世的人間,是種全然直接的正面形象。因此無論在婆羅門教、或是在後來印度教流行的年代,人們都把雙馬童當成祈願的對象。
在埃里亞德(M. Eliade)所著的《世界宗教理念史》中論及了「三分神學」概念,把各種「印歐宗教」作出了對應社會不同層面的三種面相︰知識(包括神、巫、祝、史一類)、武力(世俗統治者)和生產(富饒)三類。而在雅利安入侵之後的印度,社會上有所謂的三種種姓︰婆羅門(掌有神學上的智慧)、剎帝利(武士)和吠舍(商人與其他自由民);他們各自有其信仰的神祇,分別為婆羅那/密特拉、因陀羅和阿須雲。
婆羅那和因陀羅,象徵著性靈上的崇高與統治者權力,而由於阿須雲所代表的和前兩者不同,祂所象徵的正是純屬於「俗世人間」的神祇,所照料的是人們生活上的「現實利益」。阿須雲的形象,絕對不像尊崇的至高神、或威嚇的戰神那樣嚴謹,而屬於一種「可親」的面貌呈現在大家的眼前,那世間男女得以敞開心胸地向祂祈願。(試想,一個人家門口的水溝不通了,他只會去找鄉鄰長抱怨和申請工程,而不可能直接跑去向皇帝訴願吧。)
雙馬童在被佛教吸收之後,Avalokiteśvara 的確扮演著為塵世人們消災的角色,因此佛教真言咒語的祈祝對象,便由這位「觀世音/觀自在/阿唎亞.婆盧羯帝室婆囉」來繼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