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4-23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924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6707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耶穌是一個戀家、愛家的人,在祂一生的傳道生涯中,祂關心家庭的需要,祂經常探訪一些家庭,住在他們當中。
耶穌曾經帶學生參加「迦拿」的家庭婚宴,用水變酒,與快樂的人同樂(約2:1-11)。耶穌曾經住在稅吏撒該的家,讓救恩臨到了撒該的家(路19:1-10)。耶穌住到哪裡,救恩就臨到那裡;耶穌走到哪裡,祝福就帶到那裡。耶穌曾經在迦百農的一個家庭中講道,眾人將房子擠得水洩不通,在那裡耶穌醫好一個癱子(馬可2:1-12)。耶穌曾經到西門彼得的家,醫好西門彼得岳母的熱病(路4:38-39)。
這段經文我們看見耶穌來到伯大尼,馬大、馬利亞和拉撒路的家作客,過去,耶穌不知道有多少次來探訪這個家庭,但是這一次是耶穌在世最後一次與她們聚會。也許耶穌是來與祂所愛的朋友道別,因為這個時候,耶穌正在往耶路撒冷的途中,在這次的「逾越節」中,耶穌將要成為被殺的羔羊。
今天我們一起來看一位在服事上盡心盡力的好姐妹,她的名字叫「馬大」。在教會中,很多人很怕被別人稱他們為「馬大姐」或「馬大兄」,覺得諷刺的意味大於真誠的讚美。但是,如果有人真的稱呼你是「馬大姐」或「馬大兄」,你應該感到高興。為什麼?讓我們一起來看「馬大」的事奉精神,你就會喜歡她。
■第一、有心的事奉,v.38
「他們走路的時候,耶穌進了一個村莊。有一個女人,名叫馬大,接祂到自己的家裡。她有一個妹子,名叫馬利亞,在耶穌腳前聽祂的道。」
馬大和馬利亞這個家是耶穌喜歡去的地方,我們相信每次耶穌到那裡都受到極大的歡迎。從約翰福音十一章,拉撒路死這件事,你可以看出耶穌與她們的關係有多密切。馬大是姐姐,馬利亞是妹妹,因此每次耶穌一來,馬大總是忙個不停,她真是一個非常「有心」的姐妹。根據聖經的記載,耶穌帶著一群學生同往,一行好幾個人,若不是有一顆好客與愛主的心,誰願意將一大群人接到自己的家住。在教會中,一聽到有客人或佈道團要來,最傷腦筋的是吃、住的問題,最好的解決方法可能是住飯店,當然這是善待客人的方法。但是,如果馬大在場的話,她可能會把這些人都迎接到她的家。馬大就是有一顆服事的心,她真的很有心事奉弟兄姐妹。
■第二、殷勤的事奉,v. 40
「馬大伺候的事多,心裡忙亂,就進前來,說…」
馬大的事奉是一種「殷勤的事奉」。聖經說:「馬大伺候的事多,心裡忙亂」。憑良心說,一個人要伺候那麼多人,一定很忙亂,而且她要以最好的服事獻給主,當然心裡會著急。當一個人心中有了愛,他才會大獻殷勤。馬大如此殷勤事奉完全是出於她對耶穌的愛,馬大的忙亂是為服事人,為別人的需要忙,為善待人而忙,不是在那裡「瞎忙」。雖然有很多人喜歡稱讚馬利亞選上了那上好的福份,責備馬大的不是,批評馬大的工作不屬靈,說她忙著屬世的工作,為次要的工作而忙。指責她為忙碌而埋怨別人,甚至對她的妹妹馬利亞嫉妒、不滿、計較,還一狀告到耶穌面前,說:「主啊,我的妹子留下我一個人伺候,你不在意嗎?」但是,耶穌在世時之所以喜歡來伯大尼,除了馬利亞溫柔恬靜善解人意的性格之外,還有馬大殷勤的事奉,再加上拉撒路的友情,這些再再都使耶穌感到溫暖,賓至如歸。如果我們再詳讀其他福音書的記載,我們會發現馬利亞與馬大的事奉是繼續成長的。
我們應該用感激與讚賞的眼光來看馬大的事奉,同情馬大,舉出她的優點共同來學習,瞭解她的事奉,看重她的事奉。她很忙,但是她忙得很可愛,很有價值。她盡她所能,為耶穌擺上最後的服事,我們怎能說她的不是呢?我想耶穌會將這份溫情帶回天家,長長地記念。耶穌說:「若有人服事我,我父必尊重他。」(約12:26b)我相信,馬大殷勤的事奉,已經得到主的記念,並且得到天父的尊重與珍惜。
美國第二十六任總統老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 1858-1919)曾經說過這樣一段發人深省的話:「只是批評人家的,算不了什麼。只是在一旁指指點點的,說強者也會跌倒的,算不了什麼。只是指責某某人應該有更好表現的,算不了什麼。所有的功績都該歸之於真正在場地裡奮鬥的人。他們的臉上混著汗血和塵埃,他們奮勇的嘗試。他們犯錯,不斷發現自己的缺點。可是我們要知道:努力去做一件事,總會犯錯,總會暴露缺點,總會身不由己,但他們才是真正苦幹實幹的人。他們有熱忱,專心致志,為了一個價值與目標而耗盡心力。到頭來如果成功,他們真正體認崇高成就的勝利果實是什麼滋味。即使不幸失敗,至少他們的胸懷和那些冷淡有膽怯,從來不知道勝敗是怎麼一回事的人截然不同。」我想,這段話是對那些殷勤事奉的人,最好的鼓勵。我想,馬大所作的配得這一席話的肯定與讚揚。
■第三、不足的事奉,v. 40
「主啊,我的妹子留下我一個人伺候,你不在意嗎?請吩附她來幫助我。」
馬大對她的事奉總是感到「不足」夠,總是覺得做得不夠理想,不夠好。當馬大發現憑她一個人的力量實在沒有辦法完成一切的事情,來招待這一群客人,他就來到耶穌面前說:「主啊,我的妹子留下我一個人伺候,你不在意媽?請吩附她來幫助我。」我想,馬大一定忙得不可開交;我想,馬大並不是以為作禮拜,聽耶穌講道不重要,她是真的需要幫手,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到耶穌面前,請求祂的幫助。這不是屬靈不屬靈,或是對不對的問題,而是事情能不能作得盡善盡美的問題。在耶穌的時代不像今日有電話可以用,事先打一通電話給馬大,或發e-mail,讓她預先作準備,並告訴她有多少人。突然間,耶穌帶了一群學生來到,真是讓馬大措手不及。
如果情形是這樣的話,我們應該很同情馬大的處境,一個人事奉這麼多人,不但顯得很孤單,也確實力量有限,需要別人給她一臂之力,共同來服事。聖經說:「三股合成的繩子,不容易折斷。」(傳4:12)保羅傳道需要同伴,需要同工,馬大的事奉也需要同伴、同工。
■第四、操心的事奉,vs. 41-42
「耶穌回答說:『馬大!馬大!你為許多的事思慮煩擾,但是不可少的只有一件,馬利亞已經選擇那上好的福份,是不能奪去的。』」
馬大的事奉不但是「有心的事奉」、「殷勤的事奉」、「不足的事奉」,更是「操心的事奉」。一個人忙到「思慮煩擾」,表示他的責任感很重。尤其對於公共事務有這樣心思的人,更顯出他們那種「我為人人」的偉大心胸。
我一直在揣摩耶穌說:「馬大!馬大!你為許多的事思慮煩擾,但是不可少的只有一件」,這句話是否有責備的味道,我想沒有。但是這句話讀起來有兩種含意:一個是耶穌為馬利亞辯護,耶穌認為馬利亞做的沒錯;一個是耶穌叫「馬大!馬大!」的語氣,有點感傷,有點惋惜。耶穌說馬大不可少的只有一件,這一件是指什麼?很可能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馬大姐啊!謝謝妳經常為我如此勞累,但,此時此刻,我不需要這樣的大筵席,我只要一點點簡單的食物就夠了。」我們經常想要盡我們所能的對人好,讓別人感到溫暖,但是我們只是以自己所想到的方式來對人好;萬一我們的方式並不是對方所需要的,我們往往會生氣,認為對方不歡迎我們。我想這是耶穌講這句話的含意,有時候錯誤的親切會為對方帶來極大的壓力。耶穌現在所面對的是生死大事,至於這一餐該吃什麼,也許不是祂所關心的,現在祂需要的,是有一位像馬利亞這樣的人,靜靜地聽祂講話。
儘管馬大的殷勤與操心可能用錯了時機,但是,她的殷勤與操心應該受肯定。因為她所做的是出於一片赤誠,出於真誠的愛心。
幾年前我曾經讀到一則消息,心中覺得有點難過。住在俄羅斯濱海省的居民,生活困苦,每月平均所得不到美金二十元。九二一台灣集集大地震之後,濱海省的省長發起對台賑災,但卻募集不到足夠的資金,因此砍了當地的松木三千零二噸,約合新台幣一億兩千萬元。於是滿載的松木從海參崴出發,經過六天六夜的航行,途中幾經暴風雨,才運抵台灣的高雄港。在沒有受到多大的注目與歡迎儀式下,這份遠道而來的愛心,著實令人感動不已。高雄港也因為賑災的緣故給予很大的方便,進港費用全免,但是裝卸的費用卻因為業者是民營機構,無法獲得免費的優待,船上的木頭要花三天才能卸完,費用是二十萬台幣,大約是美金六千元。這筆費用卻要向自願運木材的船務公司索取。俄羅斯人千里迢迢運送物資來賑災,這份誠意還沒向他們感謝,還要向他們收錢,不知道濱海省居民知道以後,有何感想?
我也不知道這筆費用後來如何處理,我想大概不會真的向他們要才對。六千塊美元對月入不到二十美金的濱海省居民,真是一個天文數字。我看了這則報導以後,實在有點為他們操心,就像他們為台灣九二一的地震操心一般。馬大為招待耶穌操心,也許她沒有像「馬利亞已經選擇那上好的福份」,但是,她以「全部的心志,全部的情感,全部的力量,全部的理智」來愛耶穌,來招待耶穌這件事,是不容被質疑的,她用她覺得最好的方式來服事主這件事,更應該得到記念!請不要再責備她,好嗎?
■結語
一個真正服事主的人,他會主動的作,有心的作,殷勤的作,對自己所做的永遠感到不足和操心,
這是馬大的心,也是她的服事神精神,值得我們的效法。
來源:聖經與世界瞭望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