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4-12-12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083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4666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客家「食」
由生活長期累積的飲食文化,最具鄉土味。客家菜的特色與客家歷史與精神實在是是息息相關的。早年客家人因係屬來移民,多居於山區或內和上游的丘陵台地。遷徒時,以方便攜帶的醃製食品作為配飯之佐菜,因此像菜脯、鹹菜乾等皆為客家人常吃的食品。客家菜的味道普遍較重,是有其原因的;「鹹」是為了易於保存,不易腐壞,亦補充辛苦農作流汗後所需之鹽分;「肥」也是因為考慮到粗重的工作,消耗很多的卡路里,所以需要吃肥膩的東西。
客家「衣」
服侍是人類物質文化中重要的表徵之一。從一事文化制度,可以看出一個地區人民的生活狀況、思想態度與審美價值。因為要下田耕作,「上穿大襟衫,下穿大檔褲」才方便工作,帶表示客家婦女刻苦耐勞的一面。因此從衫褲的裝束可看出客家衣飾的特色:講究實用性、表現樸素之美、崇尚自然和諧。龍潭地區客家舊聚落中客家婦女著藍衫或已然少見,但在早期台灣農村中,藍衫卻為識別客家婦女代表性衣著。
客家「住」
台灣的客家族群因住進山地,在居住形制上自成其特殊性。由於地形的變化大,其傳統建築多以下特點:清晰的界域與環境掌握、精神防禦與實質防禦並重、空間空間的現實價直與敏感、不斷福老化與混用、文字教化與庭訊、閔客交融下不斷調整的客家民居(林會承,2000)。桃園縣或者說是龍潭地區的客家傳統建築亦印證以上之說法。
自三坑子附近的傳統民居可窺客家建築面貌。另如龍潭大北坑的江家古厝,亦是相當具代表性的客家建築,附近的居民以江姓為主,歷代務農,是典型的耕讀世家。整棟建築為一進四護龍的三合院。江家古厝前砌有矮牆二道,從曾門禁防禦可想向在昔日治安不好的年代,山居生活必須警覺的地方。據說當年為建造此宅的石版,就耗費了三年來打造。專材和瓦片更是由自家設窯燒製。木樑則由大溪購回,由二棵巨大繪木截鋸成形。由此可看出江家當年家世顯赫。
客家信仰
早期的宗教信仰與住民和地域環境建立起的關係密切。聚落意識形成,人群定居後,公眾性的祭祀活動開始產生。住民為所奉祀的主人建立公廟,祭祀圈(聚落)於焉形成。伯公(土地中信仰在客家聚落中因農業為主的生產型態顯的相當普遍,龍潭人口中的常稱的「上公伯」、「下伯公」即環繞伯公廟(福德祠)形成的地理稱謂。「南天宮」、「永福宮」分別為龍潭、三坑子弟區規模很大、歷史最悠久之廟宇。是客家人精神寄託重要的地方。
客家文學、音樂
在本土意識蓬勃發展的八十年代,現代客家知識份子與文學作家,對客語的傳研與文學創作紛紛參與及努力。當客家人回歸自我族群情感,應用語言特色,將使客家文學與音樂突顯出其獨特性並加強認同感,其多采多姿的面向,讓文化影響力更為深入。透過對客家歌謠、戲曲的瞭解,探討客家人對生活樣態的看法與心境;由山歌對唱、童謠、採茶戲等貼近民間情感的傳統戲曲呈現出音樂對勞動生活的調劑功能,透過對客家文學的了解,亦可看出客家人對生命、生活的種種看中。客家戲曲、文學尤其具有客家文化的主題代表性。
在桃園縣客家文化館以客家文學與音樂為建館特色的目標下,其所在地的龍潭及擁有兩位相當著名的音樂家與文學作家。鄧雨賢這位客籍音樂家,創出之名之「雨夜花」等歌謠,在台灣早期的流行樂中,十分值得記上一筆。而國際知名度的文學作家鐘肇政,亦是龍潭客家人,其文章內容大多紮根於農村的生活。這兩位龍潭的客籍人士在音樂與文學上的傑出表現可為桃園縣客家文化館主題特色表現最好的代表人物。
來源: 桃園縣政府文化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