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4-11-27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8949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4484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台灣島內族群的關係是那麼的密切,族群邊界也是一直是變動著,族群的界定與族群的認同也是複雜的。自一九九○年代以來,平埔族裔在島內族群政治與本土文化運動的牽引下,要求族群「復名」或「正名」的聲浪一直不斷,例如:噶瑪蘭族、凱達格蘭族、巴則海(巴宰)族、道卡斯族、馬卡道族、大滿族(大武壟)、西拉雅族等等,後來,還參與「台灣原住民族憲法運動聯盟」。1994年第一屆「原住民文化會議」中,噶瑪蘭族裔向前來致意的李登輝總統爭取將噶瑪蘭族列為台灣原住民族群的第十族,後來並爭取社會大眾的連署。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平埔族群運動與族群認同的問題與所謂的「傳統文化」與「歷史記憶」深深地糾結在一起。
確實,在族群運動與本土文化運動的風潮下,「傳統的文化」與「過去的歷史」透過考古遺址、歷史文獻、老人記憶的重構與詮釋下,重新「再造」了。那是一種「根本」與「源頭」的追尋。噶瑪蘭的族裔不但努力於語言方面的教學與傳統的文化活動,1991年更率先舉辦了後山噶瑪蘭人返回宜蘭尋根的活動,1993年也開始舉辦噶瑪蘭的豐年祭,1994年更積極地爭取族群復名的運動。
此外,1994年凱達格蘭族舉辦了凱達格蘭古蹟巡禮與重返登陸地的活動、凱達格蘭族文化資產保存的研討會,更在1996年台北市凱達格蘭大道的更名典禮中創造了迎神祭舞的儀式。
南部的西拉雅族裔,也無獨有偶,逾1995年擴大舉辦台南縣頭社太祖夜祭的活動。1996年大武壟族裔族裔在高雄甲仙鄉小林村成立了平埔族文物館。同時,1995年馬卡道族裔在屏東縣高樹鄉泰山村透過老人的憶述復建了傳統的年度儀式儀式,並於1996年展開一系列馬卡道文化重建的活動。1997年以來,更有道卡斯族裔為自己寫了歷史,1998年則有巴則海族裔出版了自己書寫的歷史。
來源:認識平埔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