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1-1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285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5126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噶瑪蘭人在神話及傳說裡表達了許多祖先與靈魂信仰的訓誡訊息;而在日常生活裡則轉換成許多大大小小的儀式,以祈求生命繼續、生活平安的手段,形成其特殊的信仰文化。首先我們從一個人為中心來看:人噶瑪蘭語叫lazah,住在平原的人是Kavalan,人又包含izip身體和dazusa靈魂;所謂da-zusa語意上zusa為"二"之意,也就是說靈魂是第二個人的意思。而連結身體與靈魂的是"吃"/"餵養",主動與被動的概念,這構成了噶瑪蘭人傳統的信仰觀。一個人活著的時候為了延續生命一定要qan(吃),而死後的第二個人靈魂跟活著的人一樣也要吃,叫pa-qan(餵養);而為了餵養這些靈魂,得在不同的時間、用不同的祭品舉行不同的儀式,以防止這些靈魂回來人世間討吃的,致使人們dahau生病;比如人死後要舉行Pa-toho-qan祭亡靈的儀式,Pa-lilin祭祖先的儀式,Pa-kelabi/Kizaiz祭神靈及去世的巫師的儀式等等。簡單的說,lazah(人)死後的靈魂變成了被祭祀祖先,這就是噶瑪蘭人祖靈信仰的部分,而該由誰來祭祀這就變成了親屬的問題了,這個問題被提升到家的層次,而進一步到了部落整體超越個人及家的層次,就是祭祀始祖Mutumazu祖靈及Mtiu巫師靈的信仰,形成了一個具部落性而特殊的巫師信仰文化。
噶瑪蘭人除了本族祖先的神靈信仰外,關於人的部分還包括異族的靈魂信仰;特別是同為南島語族的Kizaya(撒其拉雅、阿美族人)及MaidomaL(太魯閣人)的他族靈魂的信仰。他主要反映在歷史地理的空間命名與區界上,也就是與自我聚落領域(boundary)界定上的意義與概念相關,交織成一個*聚落的歷史與地理空間。比如Kapaisinan、Patulisan、teRqaz聚落內的地名等等,這些都是異族曾經在部落生活過的地方、或與異族交戰舉行人頭祭(Qataban)的地方,後來人們相信如果到了那些地方,就容易被異族的守護神或靈魂找上,以致於招惹病上身,最後就要透過舉行儀式來祭拜*異族的神靈以除病。其實噶瑪蘭人是比較消極的祭祀異族靈,不像Saisiat賽夏族得每兩年舉行盛大Pasdaai矮靈祭,來祭祀矮人這些異族靈。
關於噶瑪蘭的傳統信仰其實還包括動物與大自然的信仰 : Saluma(打獵)帶回來獵物的頭及骨頭是為其動物靈的信仰象徵。祭祀這些動物的靈可以保護家人及家產,反之如果侵犯的話就得Pasnju來除病。自然神的部分包括山神、海神及天神,在不同的時期會舉行Sapw(祭祀)以祈求大自然給與豐收,這部分的信仰跟經濟生產活動息息相關。
其實噶瑪蘭人相當程度是接受漢人的民間宗教,從吳沙1796年入蘭至今,特別是在宜蘭及花蓮加禮宛居住的噶瑪蘭人,有些人家裡拜漢人的神像如觀世音、土地公及祖宗牌位等,也過漢人的節氣:如冬至、春節、初一、十五拜拜等;還有人積極參與民間宗教寺廟的興建,也在寺廟管理委員會中擔任要職。不過漢人信仰這部分在花蓮新社現存的噶瑪蘭聚落則較少,只有零星的6、7戶。
最後談的是基督宗教的信仰:包括基督新教(長老教會)與天主教。加拿大的基督宣教師馬偕(Mackay)從1873年起便開始在噶瑪蘭村落傳教,這使得不少人受洗並接受基督的信仰,根據馬偕自己留下的紀錄,他在蘭陽平原傳教相當成功,幾乎噶瑪蘭的36個社都設過教堂,而且馬偕還招募男女信徒到淡水的牛津學堂接受神學教育,現在花蓮新社偕萬來長老的爸爸偕八寶先生就是當時學堂的學生;牛津學堂5年畢業之後偕爸爸被派到花蓮加禮宛傳福音,當他過世之後偕萬來長老便承繼起其父的遺訓,在噶瑪蘭及阿美族的聚落傳福音,目前在花蓮新社部落仍有十幾二十幾個信徒。天主教的傳入則是戰後約1955年,由阿美族人轉入的,其地域擴散並不廣,影響所及只有東海岸的幾個聚落。
來源:平埔文化資訊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