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8-8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50198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7837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西港慶安宮創建於清康熙五十一年,主祀神明為天上聖母、代天巡狩十二瘟王、城隍境主及中壇元帥。傳最早慶安宮是供俸隨鄭成功部隊而來的城隍境主及中壇元帥,後因為香火鼎盛、神威顯赫,而於清康熙51年(西元1712年)將原有簡陋的神壇改建為小型廟宇,並且署名為「慶安宮」,隨後往鹿耳門天后宮恭迎天上聖母入宮奉祀。自清乾隆49年(西元1784年)開始,每三年有一次建醮大典(俗稱刈香),稱西港香,為南瀛五大香之一,至今已舉辦75科超過二百年的歷史。這也是西港慶安宮每屆刈香前,必先回祖廟至鹿耳門天后宮「請媽祖」的歷史背景。

「西港香」源自西元一七八四年,於今曾文溪畔安定鄉管寮村「十八欉榕凹湖仔」發現一艘書寫「代天巡狩」的王船,當地庄民共議迎回供奉,由於神威顯赫,乃由八份懿德宮(姑媽宮)聯合附近村庄舉行遶境活動,並倡儀每三年舉行一次,融合了「刈香」和「王醮」,遶境行經台南縣、市,堪稱「台灣第一香路」,陣容龐大的香陣,具有傳統、本土與草根特性,是南台灣信仰圈的一大盛事。
慶安宮歷經整建,殿宇建築瑰麗精工、色彩典雅,各式剪粘將屋宇點綴得多姿多彩;宮內的木雕門堵、神龕,大量安裝純質金箔,廟貌雕梁畫棟、金碧輝煌,正殿多懸挂當代名人的贈匾、古匾、古碑則置於後殿。康熙年間的“後德配天”是廟中年歲最久的老匾,乾隆年間所立的“安定裏向忠亭碑”,據說為弭平朱一貴叛亂的史錄。興建於前後殿間的鯉魚亭(禹門亭),樓高5層,上雕九鯉化龍旗幟,錦鱗銀鰭成為醒目的地標。由於鯉穴鐘靈、神跡顯赫,因此廟方特製鯉魚旗、王旗,供信眾供養,據說有鎮宅安家之效。
寺廟地址:台南縣西港鄉西港村慶安路32號
寺廟電話:06-7952034
資料來源 華夏經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