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0-11-2
- 最後登錄
- 2019-7-1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2706
- 閱讀權限
- 140
- 文章
- 5133
- 相冊
- 16
- 日誌
- 25
   
狀態︰
離線
|
牛車
在傳統的生產生活中,牛車無異是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最早的牛車,是以兩個木板輪構成,輪板直徑約四台尺左右,以櫸樹(桂柔)實木拼湊而成,堅固耐用,板輪老舊時卸下來還可利用,舊時農倉「古亭畚」都以廢輪板當底座,所以稱為「車輪畚」。
舊時牛車用途廣泛,農家生產利用它,也用來充當載人的交通工具:「演戲迎神遠近譁,艷妝處處競登車;阿郎推挽出門去,指點紅塵十理賒。」這是清嘉慶年間詩人薛約「台灣竹枝詞」所描述,鄉間廟會演戲婦女艷妝由丈夫駕升車前糐戲的情景。更早連船舶也養它來挽引,清康熙三十五年郁永河有詩云:「渡頭更上牛車坐,日薚還過赤嵌城」,這是描繪清代府城悄景,並有註說明汳船往來絡紡,皆在安平赤嵌二城之間。
沙堅水淺,雖小艇不能達岸,必藉牛車挽引之」,另有一首描述說:「耳畔時聞軋軋聲,牛車乘月夜中行」,亦附註云:「牛車挽運百物,月夜車聲絕......」。
牛車也有以兩頭牛同時挽運:「短靷高箱服兩牛,柴車輓運健於舟」(清雍正年間進士張湄)。
牛車後來發展成為四輪,前頭兩小輪,後兩大輪,車身寬1.3公尺,長3.5公尺,高1公尺,小輪直徑0.54公尺,大輪直1.02公尺,骨軸木材輪包鐵皮,全車以堅硬櫸木製成,載重力強,百年不壞。
汽車傳入台灣後,牛車車輪也有改用橡膠輪胎者。
資料來源:搜尋自網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