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448|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修行法門] 念佛法門是正修行路 [複製連結]

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

總版主勳章 超級版主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品味生活區勳章 醫療天使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軍武十字勳章 藝術之星 IQ博士勳章 IQ180解題高手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SOGO搞笑之星勳章 懷舊風車之星勳章 手工藝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環瀛達人勳章 校園生活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方寸之美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寵物達人勳章 玉石玩家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2-5-8 07:19:30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有人說:「我不念佛,我要參禪。」

  或者說“我不念佛,我要學密。」

  他不知道參禪就是佛法,修密也是佛法。

  如果離開佛,參禪修密,就成外道了。

  所以佛說六念法門,第一就是念佛,接下來才是念法念僧念施戒念天……。

  三藏十二部儘管浩瀚如海,但是一個“佛”都包括盡了。

  善導和尚講,“八萬四千法門皆是助行,唯有念佛法門一項是正行。」

  因為佛為“體”,其他修行法,都是“門」。

  不過要藉八萬法“門”,證入“佛體”罷了。

  《法華經》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

  所以世尊不是要眾生以人天為究竟,也不以二乘為究竟,是要度一切眾生都
成佛。

  所以一切修行,都以成佛為主,都以念佛為正行。

  不管參禪、禮拜、修密、學教,假使離開了“佛”,就都成外道了。

  因為外道一樣也坐禪禮拜嘛。

  因此,只要你是學佛的,不管什麼法門,一定先要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

  要不然,就不是修佛道了。

  律宗甚至害怕僅說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太籠統,恐怕眾生弄不清,誤入
外道。

  所以三歸以後,一定還要說:「如來至真等正覺為我世尊」。

  由此可見,念佛的重要了。

  《觀經》說,心念佛,心就是佛。

  這是多麼圓頓究竟的法門啊。

  不假方便,不須漸次,一句阿彌陀佛,直指佛心。

  大家千萬不要捨正路不走,走偏差路;也不要聽別人亂講,自己沒有主張,
朝秦暮楚改修其他法門。

  提到念佛法門,那就是修念佛三昧。

  所謂念佛三昧,本來十方佛都可念,但為了方便緣起,佛經上把念佛三昧分
為兩種:一種是一行三昧,一種是一相三昧。

  一行三昧是專持一佛名號,也就是說專信一佛,專願生一佛國土,專持一佛
名號,,所謂不取相貌,專念佛名。

  我們信阿彌陀佛,願見阿彌陀佛,持念阿彌陀佛名號,便是修一行三昧。

  念一佛名號,與念十方佛的功德是完全一樣的。

  一行三昧,是於十方佛中,專觀想一佛。

  或觀佛色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或觀佛智慧身。

  不管你修一行三昧持名念佛,或是修一相三昧觀想佛相,都要專念一佛,否
則便不成一行,一相三昧了。

  你不要以為念一佛的功德小,要知道諸佛都是法界身,所以念一佛的功德,
同於念十佛的功德。

  那麼,為什麼我們要專念阿彌陀佛呢?這是出在〈觀無量壽佛經〉。

  經中先說一相三昧,然後於第十六觀說出持名的一行三昧。

  第十六觀中說:「……如此愚人,臨命終時,愚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
法,教令念佛(這個“念”字,是觀想的意思)。

  彼人苦逼,不遑念(觀想)佛。

  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
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

  稱佛名故。

  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這便是持名念佛的一行三昧了。

  世尊為什麼專稱揚讚歎阿彌陀佛呢?不但世尊稱嘆,六方諸佛無不稱嘆,乃
至十方諸佛無不稱嘆。

  因為阿彌陀佛悲心深廣,四十八願,願願與十方眾生相應。

  例如第十八願說:「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所以世尊教我們專念阿彌陀佛,教我們至心信樂願求往生。

  這就是“求水尋源”的辦法。

  阿彌陀佛第十八願這樣發,我們便這樣求,一定可以感應道交,蒙佛加被。

  為什麼念佛三昧,只講有持名的一行三昧,和觀想的一相三昧呢?因為世尊
在經上講過,世尊說,十方諸佛度眾生,有四種方便:一、是以說法的方便度眾
生,像釋迦牟尼佛說示四十九年。

  這是以口業度眾生。

  二、是以神通變化為方便而度眾生,所謂示現十方,八相成道。

  這是佛以意業度眾生。

  三、是以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為方便度眾生,也就是以相好光明度眾生。

  這是佛以身業度眾生。

  四、是以名號度眾生。

  所以稱念佛名,就可蒙佛加被。

  這是佛以功德力度眾生。

  可是前兩種方便--說法與神變,是佛念眾生。

  佛為能念,眾生為所念;但是眾生卻不能以說法和神變念佛。

  而後邊兩種方便---觀想和持名是眾生念佛的方便。

  眾生為能念,諸佛為所念。

  可以說,是給眾生的方便。

  所以念佛三昧,有一行和一相兩種。

  可是這兩種方便,一行的持名又比一相的觀想方便。

  因為觀想必須心清淨才能修,心散亂就觀不起來,所以上根利智的人才修習


  而持名法門,可在散亂中修,所謂“佛號入​​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

  不但能度上上根人,同時也能度一切煩惱的眾生,​​所以是三根普被,利
鈍全收。

  其他法門,如參禪,便只能接引上根人,因為他們是念法身佛,從第一義諦
入。

  所以六祖說:「神秀的禪,接引上根人。

  我的禪,接引上上根人。」

  由此可知,淨宗法門妙則妙上收利根,下收鈍根,收盡上中下三根。

  可以說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

  念佛法門是正行,但是也要助行幫助。

  助行方面,總括起來說,不外除結使,修功德兩項。

  現在時間不夠,只能說個大略了。

  所謂除結使,就是諸惡不作。

  所謂修功德,就是眾善奉行。

  怎麼除結使呢?除結使可按三個步驟修。

  第一、要勇猛精進,以念佛力調柔你的心。

  就是要念佛一心,盡量對人我是非好惡不生憎愛。

  久久用功,你的心使可漸漸調柔了。

  起初,你的心會不聽約束,但儘管用一句佛號繫住,所謂“欲制野象,先驅
入欄。」

  用功日久,狂心便逐漸調伏了。

  第二,繼續精進,斷除煩惱。

  妄想是煩惱根,所以要想斷煩惱,必須先除妄想。

  煩惱如能分分斷,心便分分清淨了。

  第三,斷結使和離思。

  最後就斬草除根,把結使斷盡了。

  這時繼續念佛精進,漸漸便可得事一心、理一心了。

  為什麼要離“思”呢?因為“思”能令心造作意業。

  什麼是“思”呢?說淺顯些,所謂“思”,便是起心動念。

  一念才起,便是生死流了,所以要離它。

  還有一種“法”和思最親近,那就是“想」。

  想是取相分別。

  本來一切法無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而想偏偏要取那些妄想,所以又叫作妄想。

  因此,思是起心動念,想是取相分別。

  有時思在想前,有時思在想後。

  如果先起心動念,以後才取相分別,那麼思便在想前了;如果先取相分別,
然後才動念頭,起心動念,那麼思便在想後了。

  我們的心,就是被它兩個束縛住了,不得解脫。

  若能脫離這兩個束縛,那麼心便得解脫了。

  但是怎麼才能離開它們的束縛呢?用念佛心呀,念佛心清淨,對人我是非好
惡不生僧愛二心,便離開它們的束縛了。

  至於修積功德,方便也很多。

  簡單地說,約有兩項:一、禮敬三寶供養三寶。

  因為三寶是一切功德的根本,三寶為燈燭。

  茫茫苦海內,三寶為舟航。」

  所以禮敬三寶供養三寶,是有無上的功德的。

  二、廣度眾生。

  三寶的功德,在於廣度眾生;我們發心學佛,也就要學習三寶廣度眾生。

  若是不度眾生,便沒有三寶功德可言了。

  禮敬三寶供養三寶,和廣度眾生加起來,便是“一大事因緣」。

  所以廣說便有無量的功德,略說,無量功德都不出一大事因緣。


轉自:中國佛教淨土網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8-10 15:28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