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9
- 最後登錄
- 2025-6-20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334
- 閱讀權限
- 60
- 文章
- 99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本帖最後由 RS-kuang 於 2012-5-20 16:32 編輯

農安街口(中山北路的晨光) (1955)
蔡蔭棠(1909-1998)
53 x 65 cm
油彩、木板
作品說明
蔡蔭棠生於新竹市,1925年新竹中學二年級時跟隨南條博明學習油畫,目前尚可見到中學三年級表現穩重的4號油畫作品《新埔》。1929年就讀臺北高等學校,深受老師鹽月桃甫創作觀念的啟發。1932年就讀京都帝國大學經濟學部,蔡蔭棠訂閱美術月刊以利自修創作,1935年京大畢業返回新竹工作,十多年之間蔡蔭棠輾轉在新竹苗栗各地中等學校任教,也曾自行創業開設興農製茶工廠,繁忙之中仍然維持創作的興趣。
1953年蔡蔭棠應聘至臺北市立大同中學任教,全家遷往臺北,自此與臺北畫壇關係較為密切,尤其與同校另兩位美術教師張萬傳、吳棟材先生交誼深厚,繪畫題材也就增添許多臺北都會風情。此後,蔡蔭棠開始密集參加省展、臺陽展及全省教員美展,也於1955年與畫友張萬傳、黃清溪等人組成業餘的「星期日畫會」,更於臺北中山堂進行首展。1958年辭去大同中學教職,再次從商的蔡蔭棠顯然仍於忙碌生活中,盡量安排時間創作,除了繼續參加官方舉辦的展覽,1964年與吳隆榮、陳銀輝等人所組成的首屆「心象畫會」展覽也於新公園的省立博物館舉行,而這個畫會隔年改組成為「世紀美術協會」。在臺灣人民出國風氣尚不普遍的年代,重視親情的蔡蔭棠常因探望遠在美國、日本的子女們而出國,這當然也相當程度擴展他的創作視野。1977年,蔡蔭棠移居美國北加州佛利蒙市,直至逝世之前,他仍熱衷學習新事物,並且殷勤創作不斷。
蔡蔭棠畫風大體說來,畫面彩度高、色相豐富,但對於物體量感及固有色皆有所注意,並追求統一的整體效果。本館這次所收藏的1955年《農安街口》(又名《中山北路的晨光》)是畫家入選第4屆「全省教員美展」的作品,而《港邊的老街》可能就是1955年參加首屆「星期日畫會」展覽的那件《港邊》;這兩件同年之作卻對比極強:一是明麗繁華的摩登街景,一是具歷史風霜的落寞港町,兩幅作品嘗試以不同的畫法來呈現不同的風情,而這些都來自於藝術家對居家生活週遭環境敏銳的觀察與體悟,也是藉由畫家長期視覺經驗的訓練與累積,自然可以意到筆到的表達出畫家對歷史意識的感知。
出處臺北市立美術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