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6-10-8
- 最後登錄
- 2019-6-20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306
- 閱讀權限
- 110
- 文章
- 1343
- 相冊
- 0
- 日誌
- 1
   
狀態︰
離線
|
閭山三派系
派別:閭山法教黑頭小法 別稱:黑頭 祖師:許遜真人
派別:閭山法教紅頭小法 祖師:徐甲真人
派別:普庵法教黑頭小法 別稱:三壇、五色頭、黑頭 祖師:普庵祖師
閭山派源於魏晉南北朝許遜信仰,而早期的許遜實際上是江南巫系中的閩越巫法,它以江西閭山(廬山)為發祥地,向各地傳播,形成一個斬妖蛇、治疫疾的巫法體系——閭山法; 科法如,打麻蛇、上刀梯、男扮女妝、三紅妝扮(紅頭巾、紅腰圍書、紅綁腿)等獨具一格的形式。
. 許遜真人為派祖,派下分別各自供奉法主公、普庵、三奶夫人等支派祖師,專門執掌收妖伏魔及各種祈福法事,由於作法時頭綁紅布巾,因此有「紅頭法師」的稱呼。
教主許遜,相傳為東晉時道士,被奉為閭山法主,南齊劉澄《鄱陽記》記載:“昔術士許旌陽斬蛟於貴溪馨香岩下,緣此名焉。”許旌陽,是許遜(民間稱許九郎 )任旌陽縣令後鄉人給予的稱號,他的成神得道一直與斬蛟傳說分不開。
根據龍岩閭山教廣濟壇《幡科二卷·分軍》科儀稱:
請說閭山起祖時,第一傳來生木兒。董仲仙人傳正法,閭山原有一口池。池中天下千百里,水氣沖天太白兒。池中一枝長生不老樹,生得千枝及萬枝。左邊老君來繚馬,右邊王姥掛仙衣,白鶴飛來樹上宿,先帶仙人半天飛。
閩台各地的張聖君廟中,能看到一個肩項繞著一條大蛇,而蛇頭或在其左手或壓于左肘之下的黑臉小孩神像;而閭山教中的其他法神人物有蕭公、連公、曹公等人物,無不以斬蛇、降蛇、鎮蛇顯法。
在道壇中,閭山衙的名稱為‘江州府閭山正堂’,它是醮儀中鎮煞除妖、驅神役鬼的最高法權機構,而坐鎮在閭山正堂的‘法主’正是閭山法主許九郎。至於他的地位與權力,在閭山教科儀《拷鬼》中已表述無遺。如其法主之開場白即稱:
天上至尊是玉皇,人間最貴是君王;天下鬼神皆欽仰,惟有閭山作主張。
西漢淮南王劉安所著《淮南萬畢術》,集漢代巫術文化之大成。有“求子”、“和合”、“造雲”、“亡人自歸”、“查奸”、“長壽”、“埋石驅鬼”、“驅虎”、“驅狐”等巫術。先秦社會巫覡有兩個系統,據漢人許慎《說文解字》所述:
巫,巫祝也。女能事無形,以舞降神者也。……覡,以齊肅事神明事。在男曰覡,在女曰巫。
福建舊稱“八閩”。然,“閩”字, 代表古代南方蠻族、 山林蟲獸出沒的地方, 因此閭山派開始從科儀派, 轉入符籙派, 融入了閩越族蛇圖騰的法事。
它的主祀神為盤古王、長沙王、閭山九郎、蒙山七郎[實為茅山七郎]、橫山十郎[實為衡山十郎]、趙侯三郎、張趙二郎等人物, 制煞蛇神,始于自然神崇拜,該科之小法科很多,有“度金橋”、“上五台”、“起靈”、“妝街”、“游九曲”、“遊月”、“遊園”等大小科儀項目,其“游九曲”,就是使亡魂在道師指引下輕鬆、飄逸在黃河“九曲”, 得以超度和滌洗靈魂 。
閭山教道壇法器中看到一種叫“南蛇”的法器,“蛇”的頭部由小樹根雕刻成蛇頭狀,可供道師持以舞弄,“蛇”的身部以苧麻編織成繩狀,故道壇稱之為."法索", 道法不直稱“麻蛇”。此法器多用於道壇 ,法主手拿蛇頭鞭打蛇妖出沒的地方, 或對怪病惡疾作打鬼驅妖的科儀。
“南蛇”在道壇神圖中有突出的地位,最常同見的神圖有兩種,一種是掛軸式神圖,圖的最下方有一條張開血盆大口的“南烏大蛇”在追逐一群逃竄的怪人,這些怪人多被稱為“邪師”。另一種是橫幅式的神圖,道壇稱“文法”。其中第一幅為“象王南蛇圖”,但不見蛇,第六幅為“南烏大蛇圖”,圖為三位大神(疑為閭山法祖、趙侯、術主)及三位小童(三師童子、三師童師),正在驅動一條口吐毒炎的大黑蛇,追逐一個烏紗拋地、抱頭鼠竄的官人。可見南烏大蛇在閭山教中是驅凶除惡的蛇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