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6-10-8
- 最後登錄
- 2019-6-20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306
- 閱讀權限
- 110
- 文章
- 1343
- 相冊
- 0
- 日誌
- 1
   
狀態︰
離線
|
永和市保福宮近兩百年歷史
台北縣永和市保福宮,位於永和市仁愛路202巷9弄2號,電話:2922-7524;肇建於日據時代道光二年(西元一八二二年)年間,迄今已有一百八十八年宮史,面積約一千兩百多坪,宮殿內外建築優美,共有五殿,大殿奉祀保生大帝,四殿(左一)奉祀玄天上帝。觀音菩薩、彌勒祖師、孚佑帝君。二殿(左二)奉祀文昌帝君、神農大帝、關聖帝君。三殿(右二)奉祀天上聖母、彰化媽、新港媽、北港媽、溪北媽、關渡媽。五殿(右一)奉祀保儀尊王、飛天大聖(即聖者公)、保儀大夫(尪公)。眾神靈顯赫,香火鼎盛!
保福宮沿革紀要碑記述如下:
保生大帝,姓吳名本,宋太平興國四年(西元九七九年)三月十五日誕生於福建同安白礁,博通群籍,曾任御史,尤擅岐黃,救民無數。景祐三年(西元一0三六年)五月二日昇天。官民感其德而塑像建廟奉祀,因神靈顯赫,奉敕「慈濟」廟額,並賜封為「大道真人」等號,後又晉封為保生大帝。
本宮創建於道光年間,由台北的大龍峒保安宮,分靈而來,主祀保生大帝,配祀眾神眀等。因往台北參拜大帝,路途遙遠,需經新店溪,當時尚未興建中正橋,只靠渡船來往,每逢颱風或大雨,洪水肆虐,行程斷絕,帶來極大困惱。故先民初擇址彼時稱之為「輪寮腳」,即是本宮後面道路,向西方約三百公尺之新生地。當時本庄人口尚稀,不逾百戶,經濟薄弱,無力隆建。只把竹、草,當建材興建草茅之廟宇終告落成。選擇吉日良辰,奉請保生大帝立廟奉祀,供庄民祈福膜拜。光陰似箭,日月如梭,這座廟宇,時常遭受洪水侵蝕,旋被沖毀。爾後,經信民大德曾萬成慨贈土地五百坪,爐下眾等善用這塊土地,就地取材,用泥塑土塊當建材,完成簡陋廟宇,時曰「公厝」於西元一八七三年竣工,此為保福宮第二次改建。西元一九一一年,颱風來襲,本宮又告倒塌,然實值民國初創。百廢待舉,無暇顧及整建事宜,至民國五年,由眾信鳩資倡建三間聯式廟宇,越數儎又增闢三間休息室,是為第三次改建。到西元一九五八年,經長久長久風雨剝蝕,蟲蟻損傷,廟內外都破舊不堪,再發起修繕,整修廟內外及添造康樂台等,使廟容煥然一新。並組職管理委員會,管理本宮一切事項。大帝神靈顯赫,地方日益繁榮信眾日增,每逢祀典,輒擁擠不堪,渲洩無虛,故又議組「重建委員會」從拆除舊廟,重新改建,於民國五十六年八月破土興工,歷經四載辛勞,終於民國六十年告竣,乃是第四次重建。在艱苦過程中,因全庄虔誠一致,然而成為宏偉壯觀之保福宮。奉請保生大帝,福德正神暨列位諸神進廟安座奉祀。崇敬守樹之神,乃是中華文化傳統精神,充分表達飲水思源之意義,使人人藉此眀暸聖蹟,而能人心向善之道。
台北縣中和地區農會獻立
台北縣永和市保福宮管理委員會僎立
中華民國七十八年歲次己巳仲春置。
保福宮座北朝南,廟脊燕尾有福、祿、壽三星,雕飾光采炫目,兩側有鐘鼓樓,廟前立四根石彫龍柱,龍身盤柱,龍爪抓珠,以青石精雕細刻構成莊嚴雄偉秀麗;廟內正龕保生大帝,左右兩龕眾神依序列座,雙壁則雕置十八神將,共三十六是追隨保生大帝的雕像;宮前置有銅製天公爐,廟貌雕飾精美,承襲中國南方的傳統風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