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353|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修行法門] 禪的哲學意識 [複製連結]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數位硬體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2-7-14 09:37:04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x 1
與斧住山

吉州青原行思禪師,令石頭馳書南岳讓和尚處,乃云:「回來與汝拙斧子去!」石頭到彼便問:「不慕諸聖,不重己靈時如何?」岳曰:「子問太高生!何不向下問?」頭曰:「寧可永劫沈淪,不求諸聖解脫!」便回,原曰:「返何速乎?」頭曰:「書亦不達,信亦不通,去時蒙許拙斧子住山,便請!」思垂一足,頭便禮拜,歸南岳住庵。

意識慨言:
人生的道路,在尚未起步之前,總少不了學取知識經驗,以供起步之時有個準則;像自小學而中學,而修完大學的專業,得一技之長,挾十數年的各種知識經驗,而行履於生命中的生活,充實生活中的生命。

由於,人生的道路不是平坦康莊的,它有荊棘,有坎坷,有危岩,有陷阱,稍一不慎,便很可能危岌生命;所以,在多難的道途,最好有一把可作開路先鋒的斧子,以資劈斬道途上的阻障!

人往高處爬,水向低處流,這是千古人心的觀點;因此,一般人慕於諸聖,重視己靈,這便是「人」的脆弱處。如果,人人能認識此一脆弱處,以自力更生,勇往直前的精神,置生命於奮發圖強,不固執地耽於「夢幻」,去愚癡地等待「奇蹟」;那末,依人籬下,仰人鼻息的生活,便將可以發現生命的意義是甚麼了!生活的目的又是甚麼了!所以,源遠流長的人生道途上,像石頭和尚具有同樣:「寧可永劫沈淪,不求諸聖解脫!」的人物,有史以來真不知有多少!多少!

南岳磨磚

懷讓禪師居南岳時,馬祖在彼住庵,日唯坐禪,因往問曰:「在此何為?祖曰:「坐禪。」復問:「何所圖?」曰:「圖作佛!」一日,讓將磚一塊於庵前磨,祖曰:「磨此何為?」曰:「要作鏡!」祖曰:「磨磚豈得成鏡?」曰:「坐禪豈得成佛!」祖曰:「如何即是?」曰:「如人駕車,車若不行,打車即是?打牛即是?」祖於是悟旨於言下,遂印心傳法,符西祖之讖:馬駒踏煞天下人之語,南宗闡於江西。

意識慨言:
古有鐵杵磨成針之說,獎勵人們勤奮必有成功之日,是形與核相符合的可靠工作;而磚要磨成鏡,縱然勤奮,也是徒勞,因形與核不相符合故。因此,磨磚不能成為鏡,就像是坐禪不能成為佛是一樣!鑒於佛者覺也!覺是覺悟,包含了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三大意義;如果欲得究竟的澈悟,必先運用思想,發揮智慧,就像是「數食不飽」,僅僅寂然默坐,禪定出現不來的,禪不能出現,又怎能獲得覺悟!

人坐牛車,牛車不前行,必須鞭策牛身,促其行動;因為車為牛所牽引,形核相符合,打牛牛必痛,覺知所負任務為何?於是牽車前行,完成任務,以達目的。準此,馬祖當然於言下感悟,不再「數食」以圖腹飽了;終究有踏煞天下人之雄威哩!

百丈開田

百丈山涅槃和尚是懷海禪師的法嗣,在五燈會元中有一段這樣的公案。

涅槃和尚一日謂眾曰:「汝等與我開田,我與汝說大義。」

眾開田了,歸請說大義:師乃展兩手,眾罔措。

意識慨言:
田植稻種可以收穫稻穀,能養色身,延續生命。大義田種植福慧種子,可以收穫福慧,能養法身,延續慧命;就像是教師與農夫,同樣都是耕耘者,但收穫的結果有別。

人類的生命與生活,原不僅限於食衣,尚須知識的幫助;不然,人類的種種永遠是停滯不前的,所謂沙石的散亂,須要混凝土的揉和攪拌,才能使得凝結在一起,發揮其有用的價值。

所以,百丈山的涅槃和尚,展示「福慧」雙手,以拯救沈淪了的眾生,而離苦得樂;可惜眾生業重,不識機宜,而至當面錯過。

體用差相

傳燈錄中載:溈山與仰山摘茶時,有如此的一段公案:

「終日只聞子聲,不見子形?」溈山說:

仰山不答,搖撼著茶樹。

「子只得其用,不得其體。」溈山說:

「和尚如何?」仰山問:

溈山沉默著。

「和尚只得其體,不得其用。」仰山說:

「放子三十棒!」溈山說:

「和尚棒某甲喫,某甲棒叫誰喫?」

「放子三十棒!」

意識慨言:
一個人能作些甚麼容易,如果要付出些甚麼最難,縱然已付出了,卻也是為勉強的成份較多;就像是多少為自己安排生活的人,往往忘掉了這個世界上,尚有多少一日不得三餐的人,同樣也是父母所生,必須在這個世界上得到應有的一份。

當然,更有那滿口仁義道德的,永遠祇能聽到他的聲音,卻從來不見他有所行動;即使多少做學問的人,或是傳教的工作者,也同樣偏於「體用」,不易做到圓滿。

是故,偏體偏用,成了一般人的通病。

禪行者同樣是人,所不同於常人的是「不對不可以,對是應該的!」這不是天賦的潛意識,而是禪行者所不能欠缺的智慧的表現;所以,宗下有「賞罰三十棒」的絕唱。

臨濟三玄

傳燈錄載:黃休的法嗣鎮州臨濟義玄禪師,嘗說:「夫一句語須具三玄,一玄門須具三要,有權有用,汝等諸人作麼生會?」

所謂三玄者:體中玄、玄中玄,句中玄。

意識慨言:
體中玄:識體知用,體用相契,如指之與月,指引月所,指不是月,因指得月,月不是指;此非意識分別,乃是體用之妙。

玄中玄:玄猶之念,念非一念,所謂一念三千,念中有念,念中生念,念念不絕;於念而念,於念而不念,透得個中消息,便知甚麼是「玄中玄」了!

句中玄:古德接人,不許於言句下討商量,卻也不捨「當下承當」的手法,縱然「語默」,也免不了逗發思維的作用;是故,「言下領旨」,「言下頓悟」,「言下有省」,仍不失為「句」中事!如果體取了,則「句中」何玄?便知端的!

義玄禪師,動輒大喝,此一喝中有權有用,有實有虛,其義確然夠玄!但,喝之一字,是語是意?是機是用?是智是玄?其實,命一「玄」字,似乎仍嫌不夠,加一「妙」,始臻於「善」,卻不是「完滿」;為甚麼?因一句具三玄三要故!

所以,玄妙之餘,意猶未盡;而正法眼藏,標出「微妙」法門,正道出了完滿的境界,這種境界,只可以意會,是不能言傳的。  

其實,在人生的複雜過程中,於理於事,又何嘗離此三要?尤其是事物的變遷,何者不是「體玄、玄玄、句玄」?往往以此而行方法,以此而為手段!像心理的、社會的、政治的……。

布袋乞錢

明州奉化縣有布袋和尚,不詳姓氏,自稱是契此;其形像肥胖,蹙額皤腹,笑口常開,語無倫次,生活飄浮不定,寢食隨遇而安。他經常以一木杖荷一布袋,凡是有人送他食物,盡數貯藏袋中;往來於城鎮村落間,見物就討,甚至魚肉之類,討到以後,分出一些,同樣投袋中,所以,當時的人叫他做「長汀子布袋師」。

有一次,一個出家比丘在他面前經過,他上前拉住,伸手在對方的背上撫摸了一下,後笑著對比丘說:「給我一文錢好嗎?」   

比丘聞言,很認真的說:「能說出一個道理來就給!」

布袋和尚聽了沒有作答,把肩上的布袋放下來,然後叉手而立。

意識慨言:
諍,是有情眾生的習氣,辯,是高等動物的特權。
諍,是為生存而有的行為表現,辯,是為主觀而有的強迫意識。
習氣,是眾生累世所積的業力,特權,是業力中重要的惡的向性。
行為表現是有情的自然反應,強迫意識是無情的勢力擴張。
諍,有的為自己,也有的為別人,而辯,則完完全全作祟於一個「我」字;所以,習氣的行為表現,人們公認是應該同情的,而特權的強迫意識,人們認為是阻障生存進步的絆腳石。

布袋和尚是個佛弟子,為己為人不免有習氣在,所以他一直生存於一個沉默的「諍」字裡;也正因為他是個佛弟子,具有一付別於常人的菩薩心腸,所以,他不時點醒那些自以為超特的特權人物。  

惜的是:他的這份慈悲意識,又有多少人知其端的?!

桃花文釆

福州靈雲志勤禪師,初在溈山,因見桃花啟悟,迺曰:「三十年來尋劍客,幾逢葉落又抽枝,自從一見桃花後,直到如今更不疑!」

溈山評曰:「從緣得入,永不退轉!」

玄沙評曰:「諦當甚諦當,敢保老兄未徹在!」

意識慨言:
三十年的時光,在人生旅程上是夠長的了,無論對人對己,於理於事,都有足夠的理由,說出或見或聞,或思或察的許許多多的事實,而表露出對的和錯的心得;志勤禪師在禪境上如何?姑且不去討論他,但那「幾逢葉落又抽枝」的「物異」感慨,卻道出了他對人生的觸景生情,而喜獲細睹桃花盛放,盡釋生命之所以有生、有老、有病、有死的多少疑慮;誠然,桃花雖艷,怎也經不住風雨的侵襲,而凋落成泥!

這,便是溈山所評唱的:「從緣得入」,「永不退轉」,所謂的意識之作了!

何不尋思去?   

石頭希遷禪師禮六祖為師時,尚未受具足戒,問六祖百年後,他當何去何從?祖告知:「尋思去!」及至六祖逝世,希遷每於靜處端坐,寂若忘生;時第一座問曰:「汝師已逝,空坐奚為?」對曰:「我稟遺誡,故尋思爾!」座曰:「汝有師兄名行思,現在青原山,汝當依焉!師言甚直,汝自迷爾!」希遷遂詣靜居,即嗣青原之道。

意識慨言:
行思是為行持思考,所謂凡事冷靜,切莫莽撞,必三思而後行!希遷求依皈處,六祖說「尋思去」,當知不是希遷與第一座所知解的那樣單純;因為六祖的一生,強調自己「本有之性」,以「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為教誡,很顯然的,祖意不止於此。

尋,是為覓取,思,是為思考;於事,當如第一座所說,於理,當如希遷所解;「行思」正是百年後的指標。基於人生的歷程,歧路很多,坎坷的道途上,如果沒有正確的指標,欲想平安順利,達到理想的目的地,那將是極端的困難,甚至幾乎不可能的事。

哲學中不離於在求得對世界與人生以及智識的道理的究竟認識,欲達到究竟認識的境地,自然必須要有各種不同的方法;這類的方法便是正確的指標。

拈起布毛

杭州道林禪師,因常棲於樹上,時稱鳥窠,師有侍者會通,欲辭師他去,師曰:「汝今何往?」對曰:「諸方學佛法去!」師曰:「若是佛法,吾此間亦有少許!問曰:「如何是和尚佛法?」師於身上拈起布毛吹之,會通便悟。

意識慨言:
禪家有「自身的」言句,所謂自身的就是不從外覓,一切現成,人人具備;俗語說:「求人不如求己!」在人所有者自己也不缺乏,假若缺乏的話,那便是不瞭解自己,不懂得發掘;釋迦牟尼佛早就告訴了後人:人人都有圓滿的覺性,在沒有顯現之前,只為自己智門未開,為無始以來之業力所蔽,所以,人類如欲得到圓滿的覺性,必須清淨思想,排除習深,以聖智之水,滌除過去一切的染垢。

不假外求,在生命過程中,應該是獲得一切的最是可靠的訣竅;自古以來,成功與失敗的人,便是在乎是否「不假外求」;所以,道林禪師以一布毛而警示學人,道出了人生中似平凡卻極不平凡的奧秘,像行路於歸途,如果想回到家中,便必須依賴自己的一雙腿,一個信念,一份意志,方能走完歸途上所有的路程。

千佛山全球資訊網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8-12 13:34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