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籃
花籃共四對八隻。花籃由竹篾編成,圓形周圍用竹皮圍成口緣,裝上厚竹皮作為提把,用紅墨漆間隔漆色,口緣漆成一段紅、一段黑,提把也漆成一段紅、一段黑,籃底則漆成一圈紅、一圈黑。兩隻構成一擔,在神明喜慶時作花籃使用,由人挑擔,普通亦有單隻使用,婦女用作針線籃。四對籃中三對完整,有一對中一隻提把斷裂。
菜籃
籃由竹篾編成,底呈四方形,口緣呈圓,籃身較淺,四角由兩根竹片結成提把。籃底編有孔目,上下通氣可漏水。一般菜藍是兩隻成一擔,但本件僅一隻不成擔。本件器物完整。
竹編筐
用人字紋編成竹筐,底方口圓,底部有四隻腳,筐底不著地。竹編筐是存放糧食(米粟)之用,不受地上的潮濕。本件器物造形少見,完整。
本文章隱藏的內容 龜甲笠
龜甲笠是由兩層竹編夾竹葉和油紙而成,形狀若烏龜的背甲,農民在耕田時,有的兩腳跪在田中,頭朝地背朝天,下雨時則披龜甲笠以避雨水淋濕身體,但人在田中耕田除草時,披上龜甲笠好像烏龜在田裡爬相似,是農村特有的景色。本件龜甲笠表面已有數處破損。
 雞籠/雞罩
本號有二件器物,一件是雞籠,另一件是雞罩。雞籠由竹篾編成有門可供雞出入,但雞籠有時關鴨所以可稱為雞鴨籠。雞罩是沒有底,只把雞罩在地上,雞罩打開,雞就放走了,一般抓雞放雞都是以罩上方的洞中進出。兩件器物都完整。
 魚籠擔
本組器物共有三件,兩件竹編籠,另一件為扁擔,合稱魚籠擔。籠為細竹篾編成,籠底為長橢圓形,籠頸收縮較小,籠口像呈圓形較大,形若大形的魚籠,底部和頸部都有紐,供穿繩以便挑提。本組魚籠擔已甚少見,保存完整。
 籠擔
本組器物共有三件,兩隻籠和一根扁擔故可稱籠擔,籠分為兩部,上部為蓋,下部為籠,籠由雙層竹編中間夾棕櫚皮而成,蓋子亦然,可防水和潮濕,以保持籠中盛裝物之乾燥,蓋與籠之間有鐵環可扣或鎖,以保籠內物品之安全,這種籠可放置衣物,演戲的人放戲服所以有稱為戲籠。籠身上有四紐可穿繩,但無繩索且扁擔較新,與籠不符。
 簑衣與斗笠
簑衣是由棕櫚皮的細絲為材,編縫而成,整體如外套,主要分上下兩部份,上部稱頂裙包括背部和兩側的棕簑翅,下裙由前方兩塊後方一塊結綴而成,懸吊於頂裙。斗笠又稱笠仔,呈錐狀內有竹編的竹骨,外用竹葉覆蓋晴雨都適用,因此農民到田裡去工作時都戴笠仔,成為農民的象徵物。簑衣已有破損,竹笠仔保存完整。
 大秤
本項器物有三件,兩支秤竿,一個秤陀。一個完全的秤包括秤竿和秤陀,因此這三件器物是一件完整的秤(有竿有陀),另一為不完整只有秤竿,大秤可稱重150公斤,民間秤穀子,秤豬都用大秤。秤竿由高級木材經特殊處理而成,秤陀由標準單位鑑製,少有誤差。
 菜筐
本件編器,器壁較深裝蔬菜用。筐底由三塊較寬的竹片撐住,底呈六角形,口緣呈圓形,筐身與筐底都為六角形大孔目,筐底和身可繫繩以便挑提。本件器物完整。
 漁網浮子
捕魚張網,為免使漁網沈入水底,因為漁網在水中有網錘,因此在張網時,在網的上方繫以浮子,浮子有用陶器做的,也有用玻璃球。玻璃球外面結上網亦有數個玻璃球結在一起,增加浮力,玻璃球有大有小,小的如拳頭大的如米斗,各種尺寸都有視需要而使用。本件玻璃珠完整,但外網已有破損。
資料來源:台灣民俗文化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