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943|回覆: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殿堂分享] 三級古蹟-嘉義城隍廟(諸羅城隍廟) [85p] [複製連結]

SOGO榮譽會員

自由之鷹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榮譽會員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軍武十字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2-7-22 17:37:28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x 66
本帖最後由 ntyang1961 於 2012-7-22 17:41 編輯

三級古蹟-嘉義城隍廟
  













本文章隱藏的內容





























































































































































 
位址 :
嘉義市東區吳鳳北路 168 號

年代 :
康熙 54 年

嘉義市舊地名叫做「諸羅山」,在台灣開拓史上佔有一席重要的地位,這裡是漢人大規模移民的第一站。

當年「海上冒險家」顏思齊與鄭芝龍率領大批移民渡海來台,從笨港登陸,一路向東挺進,就紮營在諸羅山。

嘉義市的古廟甚多,最早又有創建年代可考證的就是嘉義城隍廟,建於清康熙二十三年,此外在乾隆年間創建的有奉祀媽祖的朝天宮,奉祀五顯大帝的王靈宮,供奉保生大帝的武宮、保安宮及供奉地藏王的北殿地藏庵等。  

嘉義城隍廟(諸羅城隍廟)於清治時期在台灣府諸羅縣官府最初創建的城隍廟,也是諸羅城三大古廟之一。

當時諸羅縣管轄區域南至新港溪(大台南市新市區)、北迄基隆包括宜蘭、花連、台東一帶等,都是諸羅縣城隍爺信仰祭祀範圍內。

立廟至此香火鼎盛,所供奉在正殿的大城隍爺乃為台灣本土雕刻,神貌呈現細緻莊嚴。

該廟宇位於在嘉義市東區民族里吳鳳北路168號,也是見證過嘉義地方歷史以及文化信仰中心,列屬台灣三級古蹟

建廟沿革:

清治時期- 初創建立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諸羅縣周鍾瑄知縣,謂城隍即城池之意,既有城池,必有城隍,方可以迓神庥而妥神靈。

由知縣乃捐獻六佰餘金,鳩材捐俸,與建城隍之廟時,並有參將阮蔡文幫捐四十兩於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冬建成。

初創建立是屬縣級城隍,興建於縣署之左(昔城內中和街,即今忠孝路東市場東側)三川門、有堂(正殿)、有寢(後殿)、有護廊、四垂亭、龍虎井為七包三進大廟,周鍾瑄撰記立碑,詳述始末。

重新修繕

初創時的城隍廟,不免堂廊制陋,棟楹均取小木,垣牆悉繕泥土,日炙雨淋,歷數十載。

雍正十年(1732年),知縣馮盡善商諸邑紳,士紳陳君陸等負責募捐及重新修繕。

動土重建

乾隆二十九(1764年),歷數三十多餘年,如木如垣,傾欹剝蝕,時恐將崩之患,新任邑宰張所受,因感念城隍澤惠萬民,燮理陰陽,功濟寰宇,佑護境民,係由張所受捐出廉俸,邑紳林振魁等董事負任重建大任,幸都人士輸誠樂助,共得銀兩二千餘金。

同年十月動土重建,興建完時。乾隆三十年(1765年)正月落成,而成為宮室的莊嚴高聳,冠於諸羅全城,為當時諸羅城最壯觀的廟宇。

張所受並撰立碑「重建城隍碑」詳述始末。

日治時期- 徹底新建

日治昭和十一年(1936年)五月,由嘉義市尹伊籐英三發動勸募,諸位士紳及眾多善德捐款達九萬多日圓,準備將舊有廟貌徹底新建,翌年動工,於昭和十五年十月竣工。

建築:
聘請到福建泉州大匠師王錦木來規劃設計,主體座向「座東朝西」,廟體建築風格「泉州溪底派」。

正殿、後殿夾拜亭之「工」字形平面建築格局。

整體建築共分三川殿、拜亭、正殿、後殿四大部份,其最大特色是在正殿部份安設許多看架斗栱,屋頂形式皆為重簷,拜亭八卦藻井匠藝,正殿步口及次間看架斗栱,全由榫卯鬥成,不用一釘一鉚,巧奪天工,莊嚴肅穆,也是王錦木匠師首席代表第一個建築作品。

石雕:
惠安石匠蔣氏家族的石匠師等人來完成,其龍柱、石獅、壁堵為精雕細琢、活靈活現,另外有施天福鹿港石匠師在大門左右兩側各中間的鏤空石雕作品也是靈活生動、精湛雕刻。

交趾陶:
則有兩位大師林添木、陳專友的傑出作品在廟內左右兩側互別描頭,細膩傳神。

(靠虎門 林添木大師)左側有三則故事:後漢高祖民間傳說的故事「白兔記」、三國演義裡的故事「關羽保二嫂」、包公民間傳說裡的故事「貍貓換子 」。

民國時期:重建大樓

民國六十九年(1980年)增購後殿大樓地基,以當時神尊實在太多而無法放置,同年歲末拆除後殿,重建大樓為六層,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完工後,同年10月並舉行乃入火大座儀式,而拜/正殿保留者日治時期廟貌。

大樓規劃是由出自匠師謝自南之手。

資料來源是中國科技大學建築糸 溫峻瑋 講師在上課時所提到後殿大樓的由來。

相關歷史:

同治元年(1862年)間發生的戴萬生之役舉眾圍攻諸羅城三次,眼看諸羅城就要攻破了,整個諸羅城人心惶惶,知縣到城隍廟請示城隍爺由知縣抽籤詩,城隍爺蒙示全句籤詩:「閤家人安泰,名利兩興昌,出外皆大吉,有禍不成殃」,由知縣解讀籤詩告訴全城人民「有禍不城殃」,使得人心遂定保住全城。

此事於同治十三年由欽差大臣沈葆楨上奏朝廷因諸羅城隍神有助守城池有功,因此在光緒元年(1875年),清德宗皇帝敕封諸羅城隍尊神加封號曰「綏靖」,(縣城隍)顯佑伯被加封為(府城隍)綏靖侯,是當時台灣府各縣級城隍中唯一敕封尊號的神祇。

沈葆楨為神明請示上奏朝廷分別:

一摺「請建明延平王(鄭成功)祠摺」。

二摺「安平海神請加封號摺」。

三摺「請加封嘉義城隍神摺」。

唯當時的清朝官員首例請奏光緒帝敕封諸羅城隍加封尊號,另外光緒帝也有敕封澎湖廳媽宮城隍由通判程邦基請奏加封。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天妃宮廟址在諸羅城,署之南方,城隍廟之北,原是諸羅城內三大古廟之一。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更名為大天后宮。

明治三十九年(1906年)三月時發生了丙午大地震,不幸震垮了當時嘉義市區以及大天后宮,大地震過後為了重整嘉義市區和開闢新道路(今忠孝路、光彩街)而將震垮的大天后宮拆除並未重建。

當時信眾將媽祖娘娘的神尊和其它宮內神尊移駕到城隍廟後殿供奉(現今媽祖殿)。

鎮廟之寶:

城隍廟武轎(左邊的是現今,右邊的是舊照)
由20位唐山師傅雕刻了將近花二年時間的才雕工完成嘉義城隍爺神轎,為「八獅座」的武轎,在台灣為獨一無二的,其轎前兩支龍柱採原木立體三層雕刻,內枝外葉,全轎未用一根釘子,轎身雕刻的文武判官、牛馬軍將、七爺八爺、日夜遊神等共32尊神像,刻工非常細膩與傳神。

當年雕刻此頂神轎的金額足可買下數家廟前店舖,而現今這頂神轎已不再「服勤」。(現在放置於二樓。)














資料來源:搜尋自维基百科
已有 1 人評分威望 收起 理由
阿文ㄟ + 17 您發表的文章內容豐富,無私分享造福眾人,.

總評分: 威望 + 17   查看全部評分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Rank: 4

狀態︰ 離線
2
發表於 2012-7-22 21:26:22 |只看該作者
介紹的如此祥細不簡單要來去好好的研究參關一下

Rank: 5Rank: 5

狀態︰ 離線
3
發表於 2012-7-22 23:42:27 |只看該作者
阮故鄉耶城隍廟,好有親切感喔!
N大:謝謝您啦~感恩+感謝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8-12 17:10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