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chen1490 於 2012-8-1 21:03 編輯
左營國光豫劇隊
由於台灣廟會文化演變至今以來,我們可以看到不同族群的傳統藝術,不但榮登上了國際舞台,也逐漸地將觸角深入我們的常民文化當中,而廟會當中不但有布袋戲、歌仔戲的傳統演出,就連豫劇、京劇...,也將他們的文化,傳播到基層的廟會文化當中,讓一般的社會大眾有機會一飽眼福。
水族陣
水族陣是一種演者打扮成各種水中海產的生物的陣頭,象徵是把道具穿、揹在身上,有鯉魚、螃蟹、蝦子、蛤蚌、烏龜等角色。有些把水族陣神化成神或精,造型道具穿著非常華麗耀眼,為了增加刈香中熱鬧壯觀的排場,提高可看性,大多會搭檔演出,一般烏龜在前開路,而蛤魚蝦則在則在前後穿梭。這些水族由於體積不大,都由青少年裝扮,像龜、蝦、鯉魚都祇是象徵性把道具揹在背上,但是龍及蛤蚌則較為巨碩,與蚌相爭的鷸也都很具象化,這是因為表演「鷸蚌相爭」是重頭戲的緣故,或為一人扮演哪吒,做『哪吒鬧海』演出。
竹馬陣
在位於台南縣新營市土庫這個地方,有著台灣獨一無二的傳奇陣頭「竹馬陣」,這項頗具傳奇色彩的民俗藝陣,相傳最初發展於清雍正九年(西元一七三二年),當時內地興起一股來台的熱潮,在當時有一位從大陸內地來台竹馬陣的藝師,如其他來台開墾的先民來到台灣發展,而他也一並將他在家鄉供奉的梨園的祖師「田都元帥」自家鄉奉請來台,所以當他遊歷至台南縣新營土庫這個地方的時候,他除了開始定居下來謀求發展之外,並開始在這裡將他對於竹馬陣的技藝、知識、趣味傳授給當地的居民,並在土庫這個地方深耕。竹馬陣聽起來常會讓人有一種錯覺,常會與布馬陣產生聯想,而他們最大的相同點,都是在農餘閒暇、祭典節慶的時候所會上演的戲碼,最大的不同是在有別於布馬陣、採茶謠、牛梨陣…那種農家常民文化情境的表演,而是將中國歲時季節裡的十二生肖,加上陣式、步伐、肢體語言,展現出一種較具宗教氣息的表演方式。
本文章隱藏的內容 狀元踩街
馬陣又稱老爺陣,布馬陣表演的都以民間小戲為主,演出人員只需三至五人,主角穿著古裝狀元服飾,騎著布馬,另有化妝的丑角一至兩人配合,樂師只有三、五人,樂器以鎖吶、大小鈸為主,配樂則著重於熱鬧喧赫,演出時都是有趣的題材,常常引得觀眾哄堂大笑 。
 車鼓陣
車鼓陣俗稱弄車鼓或車鼓弄,是一種以舞和弄為表演型態的小戲陣頭,雖名為車鼓,但卻沒有車翻和鼓的味道,更與跳鼓陣扯不上關係,他的活動領域主要在中南部沿海地帶。車鼓陣的表演可分為前場和後場,前場歌舞後場伴奏,前場人數不定,但以三對六人為多成員,可男可女,角色僅作丑旦之分,造型自由,大致丑角作滑稽裝扮,雙手分拿四寶,隨劇情節奏敲擊,旦角作華麗裝扮,左拿絲巾,右執摺扇,搭配丑角左右搖擺或前進後退,邊歌邊舞,邊舞邊歌。後場人數亦不定,多可八九人,少則兩三人,亦可所使用的樂器皆為南管樂器,常用的有二弦三弦,大廣弦,榖仔弦,頭手弦仔,月琴和品仔橫迪等數種。車鼓陣的細目以車鼓掉為主,多係以歌謠的方式表現的民間故事,內容大多是描寫男女私情的情節,詞白通俗詼諧,有打情罵俏,有淫佚嘲諷或鬥或戲或窕或弄,一手自成,一段情節每段約六七分鐘,可分段表演亦可連續舞唱。
 雙生仔陣
雙生仔陣又稱做「雙生仔相仰」,是目前面臨消失的傳統藝陣型態之一,旗演出的方式與公背婆、布馬陣一般,由一人分是兩腳,做劇情式的演出。唯一較為不同的是,雙生仔陣有別於公背婆、布馬陣調性和緩的演出方式,演出者必須以近伏地的姿態,將兩偶背負於背上,不停的做翻滾、角力的演出,節奏甚快,體力消耗較大。
 七里響
「七里香響」與車鼓陣大同小異,以管絃樂為主,有月琴、笛子、二胡、弦仔、椰胡等樂師彈奏,還有漁鼓「打七響」(故亦稱七里響),與打竹板唱乞食調有異曲同工之妙,而表演的生、旦、丑等角色,加上龐大的唱詞團,為現存最大文陣,仍維持近四十人,唱詞有手巾仔歌、十八相送、陳三五娘等,雖然花俏,但正統表演時,沒有像前述陣頭和「十八嬈」這麼俚俗,為雅俗共賞的文陣,正經表演節目都由他們上場。
資料來源:臺灣民俗香陣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