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仔腳蔓社學堂遺蹟
本文章隱藏的內容
位址:
南投縣信義鄉萬美村部落
年代 :
光緒十三年(西元一八八七年)
萬興關在楠仔腳蔓,光緒十三年(西元一八八七年)台灣府經歷廣東人陳世烈(字竺軒)任雲林撫墾局委員時所建。
清同治時,理番政策雖一張一弛,迨清末巡撫劉銘傳時,對開山撫番事,呈現空前盛況,因此深覺山胞教育不可付諸忽略,故到處成立番學堂以資教化。
光緒十三年雲林撫墾局於橫斷阿里山番地,貫通山後臺東番界後,即於其中路之楠仔腳蔓開設番學堂,以招徠附近阿里山番童,實施教育。
學堂位置,卜於近該社外埔地,聘奧人陳國安為教官,並以通事掌理助教,主要教育方法,乃授以簡易之濟文讀書習字,俾藉導入漢化,因而該學堂亦倣照書院規模,新行建築。
初時收入學童二十餘名,嗣因其教育不得宜,番童多忌避就學,隨拉隨逃,故未及週年,學生絕跡,教師亦托詞去職,致此一設施,卒告廢絕。
擬謂萬興關碑係建於楠仔腳萬番學堂門口,久已堙沒,至民國十五年始為該地日警分駐所發現,而聞於世者,實為南投縣原住民教育史上,足供寶貴資料也。
歷史沿革:
光緒元年(1875年),台灣鎮總兵吳光亮率領飛虎軍三營,開闢八通關古道,中途經過此地,發現原住民部落範圍極廣,孩童青少年很多。
當時原住民與外界隔絕,清朝官方認為有必要設立學堂,教育原住民導入漢化。
光緒13年(1887年),台灣建省,新設雲林縣,巡撫劉銘傳即委陳世烈「設縣分治、度地築城、撫番招墾」等任務。
因此陳世烈至斗六門攝理斗六門縣丞,自任「雲林城工總局」督辦,把新縣建城自斗六門移駐雲林坪(竹山),另設「雲林撫墾局」,自任委員,辦理撫墾事宜。
光緒13年(1887年)設雲林撫懇局於林杞埔(竹山)後,開始從事原住民教育,雲林縣首任知縣陳世烈曾派廣東儒學陳國安來任教,在中路之楠仔腳蔓社(今信義鄉望美村),仿照書院制度,設立學堂,頗具規模,專以撫化中路沿途各社「生番」為目的。
學堂由陳國安擔任教師,通事掌理助教,主要授以簡單易懂漢文,讀書習字來導入漢化。
最初招募學童二十餘名,後因教育方式不得宜,漢文課程對原住民而言,頗難理解,不到一年,幾無學童來上課,教師托詞離職,這個設施不久因無法推展,就停辦了。
原來設在楠仔腳蔓社學堂,在書院前的石碑上鐫刻「萬興關」三大字的古碑,係光緒13年(1887年)春月嶺南陳世烈所立,後因無學生而停辦,逐漸荒蕪,竟連石碑也遺失了。
日治時期大正15年(1926年),當地日本警察草野豐吉,偶然發現。
碑為長方型,雕刻文字有些仍清晰可見,經由日人森丑之助鑑定石碑內容,才知清代在此設立學堂之事,為南投縣原住民教育上留下一個佐證的珍貴碑記。
建築介紹:
當時所謂教授「淺近之語」,係台灣鎮總兵吳光亮所撰 「化番」俚言,列三十二條「人倫日用之常」,每條 二句,每句四字,如:設局招撫,以便民「番」。
萬興關碑是漢文化傳入原住民地區的一個實證,從歷史 發展的角度看,此碑自然代表一個重要的象徵意義。見證清朝未年「開山撫番」之議起,反過去之消極政策, 而以撫化「生番」,為治台之要務。
資料來源:搜尋自網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