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過渡
桃花過渡與牛犁陣是最能代表常民文化的一種表演,表演的方式不外乎以後場傳統小曲配合撐渡伯與桃花姐兩人的吟唱,以「相褒」的方式做為演出的主軸,並且我們可以從劇情當中發現,這個外表逗趣、喜好女色的撐渡伯,碰到正要過渡的桃花姐,於是見色心起,兩人產生一段好玩又有趣的對話。
素蘭小姐要出嫁
素蘭仔陣,以數十年前,由台語歌王葉啟田所演唱的名曲『內山姑娘欲出嫁』為主軸,團員七至十人為主,其成員必有媒 婆、扛轎夫、伴娘及素蘭小姐,表演時以遶圈打轉,搖臀扭腰為主,有時候還會穿插土風舞的表演,用來炒熱廟會現場的氣氛,更未廟會現場帶來更多的活力與逗趣的場面。
鬥牛陣
鬥牛陣有黃牛及水牛二種,其表演主要由二 個農夫與二頭牛為主,起先是二頭牛打架然 後變成了農夫打牛,最後演變成二個農夫打 架,鬥牛陣的牛多以竹架的布套做成牛的樣 子,在牛的裡面躲著二個人當做牛的四隻腳 ,農夫則以頭戴斗笠造型為主,在看鬥牛陣 的時候最好躲遠一點,免得被牛撞到。
本文章隱藏的內容 牛犁陣
牛犁陣是台灣早期農村發展出來的一種民間小戲,以嘉南平原較多,其陣頭中有拿鋤頭的農夫和常在村落當中出現的村姑,而牛犁陣最大的特色就是以牛頭為主的註冊商標,表演時除了耕田之外,還穿不少男女之間打情罵俏、相褒的場面。尤其是在每三年一科的西港仔香當中,其中就有為數不少的能保留傳統風貌的牛犁陣,其中除了逗趣的場面與優美的曲調之外,或許您很難想像,這些劇中的男女各個都是未滿12歲的小男生所扮演。
 採茶謠
採茶搖所要表現的乃是以客家茶農為主的生活映像表現,因為一台灣目前種茶的範圍大多偏重在北部,且以客家人群居的聚落為主,而客家人對於山歌的吟唱在台灣更是遠近馳名。
 狀元踩街
布馬陣又稱老爺陣,布馬陣表演的都以民間小戲為主,演出人員只需三至五人,主角穿著古裝狀元服飾,騎著布馬,另有化妝的丑角一至兩人配合,樂師只有三、五人,樂器以鎖吶、大小鈸為主,配樂則著重於熱鬧喧赫,演出時都是有趣的題材,常常引得觀眾哄堂大笑 。
 老背少
除了舞龍舞獅之外,民間常見的遊藝還有很多,如跑旱船、踩高蹻、老背少、蚌精舞等。老背少,是一位小姐胸前掛上打扮成老人的半截木人身,木人做出揹負小姐的姿勢,也就是由一人假扮兩個人,或穿插逗趣的小丑表演,以默劇的方式演出,他們誇張的動作、扭捏的神態,引來觀眾會心微笑的掌聲。
 跑旱船
跑旱船也是一種中國古代農家秋收.時在節慶中時常可以看到的戲碼,內容講述美麗的渡船在風浪中前進,老船夫搖槳,搭載著桃花公主遊江去,各種水中的動物也沿路來護送。跑旱船的船身,大都以竹枝紮成骨架,外圍彩布或彩紙,成為無底的小船形,由一位美麗的姑娘坐在船身中(實際上是站著),提起整條旱船,與表演船伕的男子搭配表演,作出撐船、划船的模樣,十分逗趣,因為是在陸地上表演划船石逗趣的情節,所以稱之為跑旱船。
 乩童陣
成員數不定,以「假乩童」逗趣的方式做演出。演出者做逗趣打扮,操練兵器無所不有,臉上帶著墨鏡,背部或者臉上塗上象徵鮮血的紅色染料,身上畫上假刺青,做煞有其事般的演出。演出一半時,假乩童會掉下褲子,又或這抬轎囝仔因意見不合而起爭執,互相打鬧在地上翻滾,以蓄意「出捶」的爆笑方式演出,一旁小朋友則敲鑼打鼓助興,獲得群眾掌聲,不失為最有創意陣頭,也為現今許多廟會鮮血淋漓的鏡頭,做了最好的諷刺。
 日本舞
台灣自古就是一個移民的城市,不論是在文化或習俗上,不僅受到移民文化的影響,更受到政治文化的影響,而台灣的民間信仰文化在種種的因素影響之下,孕育出獨一無二的信仰風格。而有別於其他宗教文化的單一性,台灣的民間信仰文化不僅發展出它的多樣性,更發展出它的包容性,他不僅跨越了時間,更跨越了族群,更跨越了國與國之間的距離。
資料來源:臺灣民俗香陣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