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458|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修行法門] [轉貼] 修行的態度與修行的結果 [複製連結]

Rank: 3Rank: 3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2-8-18 17:36:31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x 2
本帖最後由 jjones 於 2012-8-18 17:44 編輯

修行的態度與修行的結果
作者:聖嚴法師
錄自:《人生雜誌335期》

在禪期之間,我講了許多開示,幫助你們修行,也增進你們對佛法的了解,尤其是一些重要的修行觀念:信心、懺悔心和慚愧心,以及發願和功德迴向。現在我要將這幾個重點再詳細地解說一次,並指出它們之間的關連,最後,還要談一談修行帶來的利益,也就是法喜與禪悅。

信心

信心是修行中最重要、最積極正向的一種特性。它能讓你對方法、對自己,以及指導的老師加深信賴,而且還能幫助你克服一切的障礙,確信佛法僧三寶能引導你走向修行的目標。信心和修行不但可以減輕自我中心,最終還能根除它。

修行最大的阻礙就是「疑」,而信心和信念正是它的解藥。只要你不斷地修行,就愈能體會修行帶來的利益;因此,你的修行愈進步,就愈有信心,信念也會增強。

有了信心,就會了解懺悔和慚愧的本質,以及必要性。這也是我今晚要談的兩個主題。

懺悔

「因果」是禪法中最重要的原理、原則,意思是說,我們現在所遭遇到的種種事件,不管好壞,都是源自於自己過去的作為。進一步來說,我們現在的所作所為,也決定了自己未來的遭遇。

當我們了知自己過去所做的一切壞事,以及對自己和別人所犯下的惡行,就會看出現在所受的苦,其實就是這些行為的後果;因為這些壞事或惡行,而把我們帶到充滿困擾、苦惱的這一生來。不過,我們現在受的苦,有可能是來自於今生的行為,或是在過去世犯下的過失而不自知。重點是我們現在所受的苦都是因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與他人沒有關係。由此就能體認到,我們的身體並不是真實的,而是一個業報身。當下這一生的身心之所以充滿了障礙,都是過去的思想、語言、行為直接造成的結果。

當我們了解受苦的原因後,就能為自己行為負起責任來;承認過失,並發願改過,這就是懺悔業障。因此,懺悔就是要發現過失,了解為什麼是過失,然後發願改善,不再造作惡業。

當我們能理解,自己是因過去錯誤的行為而受報,一旦起煩惱和受苦時,通常就會生起懺悔心。但要注意的是,懺悔是認知過錯並決心改變,並不是要怨恨或討厭自己,或用頭去撞牆,懲罰自己、讓自己受苦;也不表示自己是個很可怕的人,好像光活著就令人厭惡,不適宜與他人相處。我們僅僅是要認清自己犯了過失。

不管過去做了什麼錯事,都應該擺在一邊,沒有必要老是背負著它們。這樣的重擔,實在太痛苦了。但也不是說,把這些過錯完全忘記,好像從來沒有發生過一樣。

譬如我欠克里斯五十元,我要做的只是告訴他:「克里斯,我欠你五十元,兩年前向你借的,別擔心,改天一定還你。」這樣就好了,就可以去做別的事了。不必每次遇見克里斯就說:「喂,克里斯,我還欠你五十元。」所以,我只須說一次,但是必須要有誠意,抱著有能力就要還錢的決心。

沒有懺悔心,表示不相信因果;有這種心態的人,不會相信有過去世和未來世,也不會相信有過去對現在或現在對未來的影響。他們只知道「現在」,認為這個現在是與其他事物毫無關連的;當下的事好像沒有任何理由就突然發生了,對未來也沒有什麼影響。如果認為一切事物都開始於這一生,也在這一生結束,這樣就落入了「斷滅」的邪見。如果以這個角度來看世間,便不會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起責任,也不會對未來的改變抱持著希望。

慚愧

另一個與因果同樣重要的觀念,就是因緣法。因緣是因與緣和合的關係:一切事物互相依存聚散,都是由於種種因素和合而成,沒有一個是獨立存在的。了解因緣就是體認到,現在的「你」是由其他因素和眾生共同所促成。

不了解因緣這個原則,表示你把自我看成是一個具體而實有的東西,而非虛幻的假相。以禪的觀點,這是為什麼我們需要有慚愧心。因為自我膨脹,自以為了不起。其實並不是因為你有什麼偉大或能力,才有了周遭的一切,或是世界才會發生某種事情。

以我為例子來說,目前我身體健康,有的吃、有的穿,也有遮風避雨的住所,還有機會聽聽這個、讀讀那個,還算順利。但這一切並非我個人努力的結果,而是來自於許多人的幫助。

慚愧心,就是看到你所成就的一切,沒有一件是單獨來自於你個人的努力。如果我認為我的弟子們所有的吃穿用度,全部都是我給的,那就太愚蠢了。他們所擁有的,當然是他們自己的福報,跟我一點關係也沒有。我只是眾多因緣當中的一個罷了。

再以東初禪寺為例。像這樣一幢房子,設備那麼齊全,但我從沒想過它是屬於我的,或是全因為我的努力才能成立,如果沒有其他人出錢出力、奉獻個人的時間,是沒有辦法成就的。

由這些例子,很容易可以看出,不了解因緣會讓人掉入驕、慢的陷阱。驕、慢這兩個名詞,在佛教的教義當中是有差別的。「驕」是一種過度自滿的感覺,是指一般凡夫;當自以為個人所擁有和成就的一切,都是自己的功勞時,便會產生這樣的感覺。「慢」則是專指修行者,有些擁有特異能力或化人無數的修行者,將這些視為自己的感應力時,就會生起慢心。不論驕或慢,都是自我中心的產物。

不了解因緣,一旦發展到了極點,就不再只是單純的驕、慢了,甚至會讓人執持所謂「永恆之神我」的邪見。有這種見解的人,看到周遭的一切,認為都是自己的貢獻,別人一點功勞都沒有。他完全執著於「自我」上,再也容不下其他事物。這樣的人把自己看成是全知、全能的,而且是永恆不滅的,所以相信自己會永久地存續下去。

自我中心會以各種形態表現出來,從只是相信有個實體的「我」,到主宰一切的神我都是,而慚愧心就是對治自我中心的良藥。

如果我們深究佛陀的根本教法,就會發現「慚愧」其實是它們的基礎。當釋迦牟尼佛在世時,曾教弟子修行的四個基本原則:

(1)知足;(2)少欲;(3)知慚愧(慚愧於執迷自我);(4)樂頭陀(樂於過簡樸的修行生活)。

如果一個修行者少欲知足,就會歡喜過簡樸的修行生活。如果你正在修行,卻不知足,欲望還是很多,那表示什麼呢?那表示你是一個沒有慚愧心的人。由此可見,慚愧是這些教法的核心。

如果你的欲望真的很少,那當然是最好了,不過大多數的人還是會有一些欲望。因此當發現心中生起欲望時,應該覺得慚愧,那表示你還有強烈的自我。當你認知到這一點,就會感到慚愧,如此就是在修行了。

我剛才說過,當你有強烈的自我意識時,要感到慚愧。但是身為凡夫眾生,無論做什麼事,都會有一種對自我、覺受和情感的執著。那麼愛呢?對於愛的感覺,我們應該生起慚愧心嗎?愛自己的配偶或兒女,應該感到慚愧嗎?

不是的!慚愧的意思不是說,走路應該老是垂喪著頭,或是為了愛自己的配偶和兒女而感到罪過。但要明白的是,對配偶或兒女的愛,很可能是源自於自我中心,是驕傲和欲望的產物。有時候看起來像愛,但其實是為了滿足自我的欲望,不但對他們沒有助益,還會讓他們感到窒息。只要有這樣的感情,就永遠脫離不了生死輪迴。

修行人應有的態度是,把自己的兒女、配偶視為眾生,也視為菩薩;除了要把他們當作菩薩一樣地供養之外,因為他們還是眾生,所以也要照顧他們。對他們不要有特別的執著,否則不過是自我的考量,而非真正關注於他們的福祉。所以我們不僅要有慚愧心,還要去實踐,這樣自我中心就會愈來愈淡,對家人的幫助也會愈來愈大。一旦生出慚愧心,並且體認到需要去懺悔業障,內心就會平靜下來。

發願與功德迴向

發願在禪宗的修行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我們每天都要念〈四弘誓願〉。開始是願度一切眾生,接著是願斷無盡的煩惱,然後是願學無量的法門,最後是願成無上的佛道。

我們並非一開始就發願成就無上的佛道,這是有原因的。如果一開始就只想到自己要成佛,那麼對眾生就不會有菩提心,這也意味著對自我太過執著了,如果想要開悟比登天還難。

藏傳佛教非常強調菩提心。請不要把菩提心想像成一種具體的現象,或是一種非常奇怪、特別的東西;它只是沒有自我中心,以及對眾生的關懷而已。在藏傳佛教的修行裡,每一項都包含了菩提心。不管是拜佛或磕長頭,他們都會說:「我們做的每件事都是為了眾生。」對他們來說,沒有菩提心就不是修行。
他們的做法就是把修行的功德迴向給其他眾生,如此就把功德迴向和發願連在一起了。唯有以菩提心來發願,也就是以關切他人利益的心來發願,我們的願才能真正起作用。因此,我們把修行的功德迴向給眾生,因為我們是以關懷他人的心來發願。

關連性

現在大家可以發現,我所講的教理和觀念,彼此間都是相輔相成、互有關連的。信心帶來信念,讓我們更有力量承認錯誤,減少自我中心;也就是說,信心能讓我們勇於懺悔,生起慚愧心。知道慚愧和懺悔,便能擺脫驕傲和慢心,也不會為了自己的遭遇而怨天尤人。這樣我們便可以從我執中解脫,也能夠為其他眾生來修行了,而這都能藉由發願和迴向功德來達成。

法喜與禪悅

修行還可以得到兩種殊勝的利益,就是法喜與禪悅。法喜是與引導我們思想、態度、生活方式的佛法觀念有關,禪悅則是與鍛鍊我們身心的修行方法有關。
法喜就是透過佛法的觀念和理解,所獲得的滿足感。在還沒有機會聽聞佛法和修行之前,我們是充滿煩惱的,但是現在卻有機會聽聞佛法了。光是聽聞佛法和了解佛法,就帶給我們莫大的快樂。

禪悅是指透過修行,讓煩惱減輕後,一種身心放鬆的狀態。鍛鍊身心的方法有很多,例如打坐、經行、拜佛、唱誦。我們要練習的是用正念來取代雜念妄想,直到心念專注集中,妄念完全消失為止。那時候我們便能掌控自己了。這是身心統一的階段。

當我們進入更高的層次,也就是統一的大我時,就會覺得個人的存在真的不重要。這是因為自己與他人、身體與環境、身與心、自我與環境之間,已經不再有區別或衝突了。當你到達了這個境界,自然會有一種喜悅的感受。當然,即使是短暫身心統一的經驗,或是些微輕安的感受,也能帶給我們喜悅。

今天是禪七的最後一天,大家已經聽我說了相當多的佛法。雖然有些地方和時代聽不到佛法,但只要聽聞一句佛法就可以讓他們得到解脫。也許對現在的我們來說,要頓然開悟是不可能的事,但佛法還是可以引導我們好好過生活,幫助我們活得愉快安詳,以及克服或除卻失望、悲傷、嫉妒、痛苦等種種感受。
經過了七天的修行,有些人可能還不清楚到底哪些名相或觀念可以讓自己快樂起來。如果真的有這樣的感覺,請告訴我。有時聽得太多了,反而會覺得什麼也沒聽到;就像有些人呼吸了一輩子,卻不知道空氣是什麼樣子。

大家有聽過因果這個名詞嗎?有聽過因緣這個名詞嗎?有聽過懺悔和慚愧嗎?有聽過發願和功德迴向嗎?這些是佛法嗎?有誰沒有聽過的?

這些其實都是佛法的精要。如果你相信因果,就不會為了自己的不幸而怨天尤人;如果你相信因緣,就不會在稱心如意的時候欣喜若狂,因為你知道單靠個人的力量是無法成就的。你會發現沒有一樣東西能夠獨立存在,一切都是環環相扣、互有關聯的。任何痛苦或喜樂的事物也並非永恆不變,因為一切都是發生在一個虛幻不實的我身上。

如果你有慚愧心,修行得力時就不會起驕慢心,也不會嫉妒或羨慕他人。我們發願和供養時,一方面是要將全部的身心奉獻給三寶,以便能夠接受教導並致力於修行;另一方面則是要奉獻給一切眾生,這樣心中就只會想到眾生,而不是自己了。這樣子,當然看到眾生,我們就會很快樂。當我們培養出懺悔心和慚愧心,對佛法的理解自然也會加深,這不就是法喜嗎?

此外,過去這七天,我們用自己的身心來修行;雖然起初有許多障礙,還有許多伴隨而來的沉重感,不過七天之後,比起剛開始時,你的氣脈應該更通暢,感覺也應該更輕快,這不就是禪悅嗎?

運用修行的方法,讓我們的心從散亂變成集中,更接近統一心的狀態。透過這些練習,我們就不會那麼情緒化,也不會那麼容易被情感所左右,而更能掌控自己的心。在任何情況下,對於周遭發生的事情總是清清楚楚;也能夠告訴自己,苦難並不像表面那個樣子。這不就是禪悅嗎?

在過去這七天,我也再三提醒大家:要放鬆。雖然要完全放鬆也許不可能,但是偶爾應該能夠稍微放鬆一下。有沒有人還沒體驗到放鬆的感覺?如果你知道如何放鬆,就可以從緊張的狀態進入身心安適的狀態。這不就是禪悅嗎?打坐時,當然可以練習放鬆;但是沒有打坐時,我們也可以在日常的活動中,練習著放鬆自己。事實上,隨時隨地都可以試著放鬆。

把心放鬆的意思,就是讓心停止工作;放鬆身體,就是不要過度用力,需要多少力就用多少力,身體才不會緊張。如果我們在任何情況下都能放鬆身心,那就是禪悅。因此我才會告訴你們,隨時隨地都可以享受禪悅。

法喜與禪悅這兩個名詞是相輔相成,互有關聯的。千萬不要忘記了:法喜與禪悅。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5-4 09:25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