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2-9-4
- 最後登錄
- 2024-11-11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
- 閱讀權限
- 20
- 文章
- 43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麻豆區保安里保安宮
故老相傳,在臺南縣境地底下盤踞著一條巨龍,從東部的六甲鄉經過麻豆鎮蜿蜒到西邊的北門鄉,六甲赤山龍湖巖是龍眼的位置,麻豆的水堀頭是龍喉,而龍身遶經麻豆海埔一直到北門南鯤鯓。這個傳說,為四個地區的廟宇帶來了鼎盛的香火,同時也牽扯出一連串的神話傳奇與歷史淵源,甚至引發了南鯤鯓、麻豆、海埔之間有關於「開基五王」的爭議。
一般認為,南鯤鯓代天府是五府千歲在臺灣的開基祖廟。根據「南鯤鯓代天府沿革誌」的記載,南鯤鯓原本是臺灣外扈一個海汕小島,四面環海,古時候是漁船採集的場所,漁民在這裡搭蓋草寮捕魚。明朝末期的某一個夜晚,月色皎潔,萬籟俱寂,突然遠自海上傳來鐘鼓管弦的音樂聲,清雅悅耳,島上漁夫都感驚奇,爭相出來探望,只見到一艘金碧輝煌的三桅大帆船,慢慢的向南鯤鯓灣港口駛近。
第二天清早,漁夫們相邀到溪口一探究竟,已經失去了大船的蹤跡,只發現一艘破爛小舟橫靠在港邊,上面供奉著李、池、吳、朱、范等五府千歲⋯⋯和中軍府,並有代天巡狩的旌旗,這才明瞭此船是大陸建醮酬神所放逐的王船,於是眾人合力拖起王船,將六尊神像供祀在鯤鯓山草寮中,從此居民出海必然次次豐獲,疾病必定不藥而癒,五王靈驗遠近轟動,信徒與日俱增。
明永曆十六年(西元一六六二年),信徒倡議為五王建廟,擇地南鯤鯓山,這是五王首次建廟,因此本廟五府千歲被稱為「南鯤鯓王」,急水溪口的南鯤鯓灣因為是五王登陸的地點,因此被稱為「王爺港」。(詳見王爺總廟南鯤鯓單
麻豆代天府方面,卻認為南鯤鯓代天府的五府千歲,其實是來自於麻豆代天府;有關五王渡海來臺的經過,麻豆代天府則有兩種說法:
一、明鄭以前,麻豆地區已有為數不少的漢人到此開墾,某日有五位白髮老人前來借宿,被先民安置在田間草寮中休息,隔天草寮內已沒有五位老人的形影,先民卻發現牆上有五尊神像,才知道昨日所見的老人是五位神明的化身。原來五府千歲代天巡狩路經麻豆,發現此地龍湖鳳穴,地靈人傑,有意鎮座在此。!
二、明朝崇禎年間,泉邑啟建王醮,晉江縣富美宮李、池、吳三尊千歲隨王船東巡,船靠蔴荳港,牛稠庄民立地築茅奉祀,永曆十六年(西元一六六二年)改建磚造神殿,廟名保寧宮。
無論是五位顯化老人也好,是乘坐王船海漂而來也好,歷史的演進到最後殊途同歸:清乾隆廿年(西元一七五五年),巡臺御史勘得水堀頭地處靈穴,恐出九五至尊,為杜絕後患,假藉建橋之名,暗中陰敗地理,以石車等物阻厄地靈,導致境域屢遭災變,牛稠庄逐漸荒寂,五府千歲因而改遷到南鯤鯓延續香火。爾後麻豆地區瘟疫頻傳,哀鴻遍野,民不聊生,為了祈安求福,居民商議由南鯤鯓迎請五王回駕麻豆遶境,終於演變成慣例,因此麻豆每年都有迎香之舉,聽說當時也只有麻豆保安宮,才有辦法將五府千歲請出南鯤鯓廟。
咸豐七年(西元一八五七年),牛稠庄人丁星散,保寧宮遷建於麻豆庄頂街,廟稱改為保安宮。
民國四十五年,五王循例從南鯤鯓回鑾麻豆駐蹕,農曆四月初六振發青龍說五府千歲要重回麻豆,乩童到水堀頭插香,指示信眾重開靈穴,挖出石車、巨石、棕蓑、木頭等物,於是地理大翻覆,麻豆地區開始籌建五王廟,歷時十年完成。(詳見迎五王麻豆香單元)
至此,五王開基所在地出現了爭議。
另一方面,完工於民國七十七年的海埔池王府,也為這一段五府千歲的歷史做了一番註解:
海埔開基池府千歲是鄭成功攻臺時,由福建泉州馬巷元威殿迎請而來的隨艦神尊,後來由李姓部屬迎奉到海埔,成為李家開墾海埔的守護神,由於海埔人口不多,因此無力建廟,池府千歲一直被供奉在石瓦厝內。
五王受玉帝敕封為代天巡狩後,一直鎮守在福建,當時臺灣直屬福建轄內,五王常來巡狩,見臺灣山明水秀,洞天福地,便有遷臺之意,於是托夢給信徒,將神像泛海逐流,由麻豆港登陸。後來因為水堀頭地理遭到破壞,五王只好暫時離開麻豆。
一日五王金身被安置在船上,順著河道往出海口飄流,在海埔庄被漁民拾獲,引來各庄漁民爭相迎請奉祀,但究竟奉祀在何庄則眾意難決,於是眾人祈求神明法駕出巡親擇吉地,五府千歲各顯神通,信眾浩浩蕩蕩隨行於後,此時吳三王起駕威扶大輦,就地環遶三周,神轎前簷紮地,指定駐駕吉地,此處就名為「王爺埔」,因當時海埔庄小人少,無力建廟,五府千歲只得繼續他巡,來到南鯤鯓駐輦後,神轎就再也抬不動了,於是五王終於永鎮南鯤鯓。
此後一直到民國四十五年止,每年三月末日,南鯤鯓李、池、吳三府千歲出巡麻豆堡,中途必在王爺埔駐駕一宿,隔日再出巡麻豆。
民國七十七年,海埔因為在王爺埔新蓋巍峨大廟的緣故,雖名為池王府,但入火安座時老池王上請玉帝敕賜香火五份,供為五府千歲鎮殿金身,於是五府千歲奉祀齊全,供遠近信徒膜拜。
兩地三廟都是臺地五王信徒的信仰重鎮,但是開基五王究竟是先到南鯤鯓,還是先到麻豆,由於三廟早期的建廟史以代代口耳相傳的神話居多,確切的文獻證據缺乏,所以很可能會變成一個沒有答案的公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