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822|回覆: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教傳經咒] 精選佛門用語[詳閱] [複製連結]

SOGO榮譽會員

傾力打造最唯美動人的寫真美女為您精挑細選高視覺美女體驗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榮譽會員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SOGO綜合圖區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SOGO搞笑之星勳章 綜圖精英分享家勳章 原創寫手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優質套圖區主題分享達人勳章 正妹貼圖區主題分享達人勳章 性感誘惑區主題分享達人勳章 激情性愛區主題分享達人勳章 絲襪美腿區主題分享達人勳章 西洋辣妹區主題分享達人勳章 唯美清純區主題分享達人勳章 環瀛達人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西方宗教達人勳章 方寸之美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2-10-1 03:05:52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x 2
本帖最後由 塵弘客 於 2012-10-1 03:09 編輯

大磬

以銅鑄造的盂形法物,置於佛桌右側,法會、課誦時,由維那以棓(木制之棒)擊鳴,以引導一切唱誦的起落、快慢、轉合。

木魚

誦經時敲打的法器之一。古稱魚鼓、魚板。為魚形木制的法器,中鑿空洞,扣之作聲。佛教既是講慈悲的,為什麼用木頭做成魚形,在誦經時敲打呢?原因是一切魚類,牠的眼睛都是終日睜著不閉,所以出家人取此義以示精進,不敢稍有懈怠而已。

引磬

俗稱小手磬。作碗狀,底部中央貫以紐,附木柄,以小鐵枹擊之。于誦經禮佛起止時皆鳴之。

鐺子

法器之一。以銅片製成,狀如圓盤,四邊鑿有小孔,系于銅制圓形架上,下按木柄,以小槌擊之。執鐺子時,名"照面鐺子"。

鉿子

鉿子,名"平胸鉿子",敲時左手托下鉿,右手提上鉿往下敲,必須音聲響亮;不敲時,兩鉿相合,雙手捧持,用二指與中指夾心,皆平胸次。

鐃鈸

寺院法會時所用法器之一。鐃與鈸原為二種不同的樂器,後來混而並稱為鐃鈸,而流傳至今。

鐃,古來即廣用於佛門中,有金鐃、銅鐃之別。銅鐃,類似銅鈸,惟形狀較小,由二個鈸構成,音亦清澄,故俗稱為鐃。

鈸,又稱銅鈸、銅盤,由響銅製成,呈圓盤形,中央部份隆起一圓,此圓的中心穿有小孔,並以紐帶穿之,使用時,依節拍相擊鳴奏。



誦經時使用的法器之一。用青銅、紫銅等材質所制。鈴有驚覺、歡喜、說法三義。鳴鈴以供養諸佛,稱為振鈴。



敲打樂器之一。有各種形狀及大小,為寺院中常用的法器。其種類有:羯鼓、魚鼓、雲鼓、搖鼓、金鼓、石鼓、懸鼓等。依其用途可分為:齋鼓(食時所用)、浴鼓(浴時所用),及誦經、梵唄等所用的鼓。

一般寺院中,常見於大殿前的左右兩方建鐘鼓樓,分別安置鐘鼓,稱為"左鐘右鼓"。寺院每于晨昏擊鐘敲鼓,以警行者當勤精進,慎勿放逸,稱為"晨鐘暮鼓"。



寺院為報時、集眾所敲打的法器。依其用途分為梵鐘與喚鐘兩種。

  梵鐘:又稱大鐘、撞鐘、洪鐘、鯨鐘等。懸掛于鐘樓上,用於召集大眾,或做朝夕報時之用。

  喚鐘:又稱半鐘、小鐘。吊于佛堂內的一隅。其用途在於通告法會等行事的開始,故亦稱行事鐘。 

香板

用於維繫佛教僧團中的規矩和秩序的木板,形如寶劍。依使用目的之不同,而有諸多名稱:用以警策用功辦道者,稱為"警策香板";用以懲誡違規者,稱為"清規香板";用以警醒坐禪昏沈者,稱為"巡香香板";于禪七中消費者,稱為"監香香板"。一般由方丈、首座、西堂、後堂、堂主、維那、糾察等職事所持用。



禪林用來通知大眾入浴、齋食等的鳴器。又作飯梆、木魚、魚鼓、魚板、魚梆、鳴魚。在古代禪林中,常掛于浴室,供作鳴擊,以通知大眾入浴。現今一般寺院常懸掛于齋堂外,用來通知大眾用齋。

蒲團

以蒲草編織而成的圓形墊子,供人坐禪及跪拜,免得地上的灰塵弄髒了衣服。

在中國各地,因為氣候、地理、產物的不同,所以有好多的地方只有蒲團的名稱,而並不都是用蒲做起來的。例如:有的是用布做成蒲團的形式,更有的只用板做成長的小矮凳;蒲團的形式雖沒有了,但仍習慣沿用著蒲團的名稱。

如意

在佛教中,法師于說法及法會時,所持的法物。此物原為印度古時的爪杖,梵語為阿那律,是由骨、角、竹、木等所制,柄長三尺,形狀如雲,或如手形,乃搔背止癢所用,以其能補手不能到之處,而搔抓如意,故稱如意,又稱癢和子。在我國及日本,又成為一般的持物,表示吉祥之意。

念珠

又稱佛珠、誦珠、數珠、咒珠。即以線貫串一定數目的珠粒,于稱名念佛或持咒時用以記數的隨身法具。

佛教經典中有關念珠的起源,是以《木子經》中,佛陀對波流離王的開示為通說。《木子經》:"佛告王言:"若欲滅煩惱障、報障者,當貫木子一百八以常自隨,若行若坐若臥,恒當至心,無分散意,稱佛陀、達摩、僧伽名,乃過一木子。如是漸次度木子,若十若二十、若百若千,乃至百千萬。若能滿二十萬遍,身心不亂,無諸諂曲者,捨命得生第三焰天,衣食自然,常安樂行。若複能滿一百萬遍者,當得斷除百八結業,始名背生死流,趣向泥洹,永斷煩惱根,獲無上果。""

念珠的顆數,諸經所載不一,較常見的用法有一百零八顆、五十四、四十二、二十一、十四顆等。念珠的材料則有菩提子、水晶、香木、瑪瑙、琥珀、金、銀、真珠等。

拂塵

又稱拂子、麈尾。乃將獸毛、麻等紮成一束,再加一長柄,用以拂除蚊蟲,稱為拂子。

戒律中允許比丘執持拂塵,以拂除蚊蟲的侵擾,然禁止使用如"白拂"等,以較為華美貴重之物所成的拂子。

經典中屢有菩薩或長者手執白拂的記載,如佛陀上忉利天為母說法歸來時,梵天嘗執白拂,侍佛之右。

禪宗則以拂子作為莊嚴具,住持或代理者手執拂子上堂為大眾說法,即所謂"秉拂",因此,拂塵是說法的表徵。

香爐

又稱火爐、薰爐。乃焚香之爐,與花瓶、燭臺一齊供養于佛前,三者合稱三具足。上香時,插香于此爐中,乃人心與佛心交流的橋樑。

香爐材料種類很多,有金、銀、銅、金銅、白銅、赤銅、青銅等金屬製品的不同,及陶制、琉璃、象牙、紫檀製品的分別。

手爐

有把手的香爐,稱為柄香爐、手爐、提爐。其柄長七寸,乃至一尺許,形狀有多種,古式的形狀尾端作獅子形,有鑄制、鍛制或青銅鍍金等類。

淨瓶

貯水的器具,供飲用或灑淨之用。

楊柳枝

楊枝,又作齒木。是取楊柳等之小枝,將樹枝頭咬成細條,用以刷牙刮舌。《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一載:"每日旦朝,須嚼齒木,揩齒刮舌,務令如法。盥洗清淨,方行敬禮。其齒木者,梵雲憚哆家瑟詫。憚哆,譯之為齒;家瑟詫即是其木。齒木,名作楊枝。"

印度、西域諸國請人時,先贈齒木及香水等,祝其人健康,以表懇請之意,故請佛菩薩也用楊枝淨水,稱為請觀音法或楊枝淨水法。皈依典禮時,以楊柳枝沾淨水灑淨,表淨身之意;或于法會前,以楊柳枝沾淨水遍灑法會壇場,表潔淨壇場。

海青

本屬於寬袍大袖的唐裝,身腰、下擺、袖口都很寬闊,穿著自在,為我國佛門僧俗二眾禮佛時所穿的衣服。吳中方言稱衣之廣袖者為海青,唐朝李白的詩雲"翩翩舞廣袖,似鳥海東來",也就是讚美的歌詞。

海青又稱"大袍",古代叢林將禮佛的衣服稱為海青,乃取意于:"海",因海洋浩瀚深廣,能容萬物,自在無礙;"青",因其色澤青出於藍,意在鼓勵策進修道者,不同凡俗,代代更勝。

現今的海青顏色有二:一為黑色,乃一般佛弟子禮佛時所穿;一為黃色,是一寺之方丈或法會中的主法者所穿,一般大眾不得穿著。

縵衣

又稱作縵條衣、縵條、禮懺衣。用兩幅布縫製而成,為受持五戒、菩薩戒的在家信眾所穿著。

袈裟

又作袈裟野、迦羅沙曳、迦沙、加沙。意譯為壞色、不正色、赤色、染色等。為佛教僧眾所穿著的法衣,以其色不正,故有此名。

其製作方法是先把布截成小片,而後縫綴,像一塊塊的田,故又名福田衣、割截衣,也稱作慈悲服、無上衣、離塵服、解脫服等。依佛本制,袈裟包括:安陀會(五條衣)、郁多羅僧(七條衣)、僧伽梨(九條大衣)三種,具有三種功用:杜防法衣他用;使僧尼舍離對衣服的貪欲;避免他人盜取。

袈裟乃聖賢的標幟,自古為佛教教團所尊重。穿著袈裟的利益有十:一者、菩提上首;二者、處眾人天;三者、父母返拜;四者、龍子捨身;五者、龍披免難;六者、國王敬信;七者、眾生禮拜;八者、羅刹恭敬;九者、天龍護佑;十者、得成佛道。

長衫

長衫又稱長褂,為僧眾的常服。仿唐裝而于斜部加以割截、縫綴,以表徵福田、百納之意。一般黑色長衫與黑色海青的最大差別在於袖口,海青的袖口寬大,如海鳥的翅膀,不分出家與在家,于禮佛時皆可穿著;長衫的袖口如一般的窄袖,只有出家僧眾可穿。

穩帶 

縫于長衫及海青右脅下的帶子,長約一尺,其作用在於提醒行者走路要從容、穩健,不可搖擺身體,乃至大步奔跑,而使脅下的帶子左右晃動,因此穩帶有訓練行儀的功用。

缽  

出家人所用的食器。圓形、稍扁、底平、口略小,其材料、顏色、大小均有定制,為如法的食器,應受人天供養所用的食器,又為應腹分量而食的食器,故又譯作應量器。有三事相應:色相應||要灰黑色,令不起愛染心;體相應||體質粗,使人不起貪欲;量相應||應量而食,含有少欲知足之意。



比丘六物之一。音譯尼師壇。意譯為敷具、鋪具、坐臥具、坐衣、襯臥衣、隨坐衣,即坐臥時敷于地上或臥具上的長方形布。這是為了防禦地上植物、蟲類,以保護身體及避免三衣、寢具受汙損而作,因此具有護身、護衣、護眾人床席臥具的作用。

今為拜佛或禮拜師長時所用。

錫杖

為僧侶所持的用具,比丘十八物之一。又作聲杖,智杖,德杖。錫杖是由錫、木柄、錞三部分組成。杖頭附有大環,亦懸數個小環,搖動時,則發出"錫錫"之聲,故錫杖又稱"有聲杖",為比丘行于道路時,應當攜帶的用具,用於驅趕毒蛇、害蟲等;或于乞食時,振動錫杖,使人聞聲而知。後世則為法器之一。

羅漢鞋

僧眾所穿的鞋子,以麻、草、布、化學皮等編結或縫綴而成,鞋面除腳尖部份之外,余皆縫綴為若干方孔,顏色有黑、灰、黃、褐等色。也有鞋面全部無孔,只在前端縫一硬梁,與一般的便鞋相似。若鞋面有六孔,則象徵六度,表修道人應勤修六度波羅蜜,亦象徵看破世間一切無常的事物。

七眾弟子

教團中出家與在家的七眾弟子: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優婆塞、優婆夷。

上座

指法臘高而具德望的僧尼。又稱長老、首座。

大士

菩薩的美稱。如:觀音大士等。

大德

敬稱詞。在印度,是對佛菩薩或高僧的敬稱。于諸部律中,凡指比丘眾,稱"大德僧"。

在我國隋唐時代,凡從事譯經事業者,特稱大德。此外,統領僧尼的僧官,也稱大德。

近代以來,"大德"一詞已廣泛的被使用,凡是有德有行的人,不論出家、在家,都以"大德"尊稱之;或是不限於具足德行與否,也稱之為大德。因此"大德"一詞成為佛教界一般性的禮稱。

三師七證

三師與七證師的並稱。指僧尼受具足戒時,戒場必須具足的戒師人數。又稱十師、十僧。

三師是:得戒和尚:指正授戒律的和尚。乃比丘得戒的根本及其歸投處,故必至誠三請之。凡擔任戒和尚者,其戒臘須在十年以上,並嚴守戒法,具足智慧,堪能教授弟子。

  羯摩和尚:即讀羯磨文的阿闍梨,主持白四羯磨授戒儀式。羯磨師為諸比丘受戒的正緣,若無羯磨師秉承聖法,則法界善法無從生起。擔任此職者,其戒臘須在五年以上。

  教授和尚:即教授威儀作法,為眾人引導開解者。其戒臘亦須在五年以上。

七證師則是證明受戒的蒞會比丘。凡此十師均須于受戒前恭請之。

方丈

寺院的住持,掌管寺院一切大小事務,監督大眾,並為大眾說法的主僧。古時,印度的僧房多以一丈四方之室為制,故稱方丈室。後來轉指住持的居室,今為禪林住持或對師父的尊稱。俗稱"方丈"或"方丈和尚"。

引禮

于法會或戒會時,引導大眾如法進行一切行儀禮節,使不違犯者。

比丘

出家受具足戒的男子。僧團五眾之一、七眾之一。據《大智度論》卷三載,比丘的語義有五種,即:乞士(行乞食,以清淨自活者);破煩惱;出家人;淨持戒;怖魔。其中,破惡(破煩惱)、怖魔、乞士,稱為比丘三義。

比丘尼

出家受具足戒的女子。僧團五眾之一、七眾之一。

比丘尼除六情之饑,斷貪染欲,以善法薰修,所以稱為除女、薰女。

功德主

指施主。即供養佛、法、僧三寶的施主、檀越。在佛門中,佈施淨財者為功德主,發心作務或熱心接引他人入佛門,使佛教蓬勃發展者,亦可稱為功德主。例如符合左列條件者,佛光山功德主會得依法聘其為功德主:

  護持本山各種弘法利生事業捐獻淨資者。

  熱心參與本山活動,多年不退轉者。

  發心服務多年,道心堅固者。

  一師一道,勸募功德者。

  貢獻智慧有具體成效者。

  協助度眾皈依為數眾多者。

  參與講學多年且有正見者。

  文字著作宣揚佛法有貢獻者。

行堂

佛教叢林中,每日用齋時,為大眾添飯菜、茶水者,稱為行堂。

老參

長期於禪林中參禪辦道者,或長期從事參禪修業者。又稱為舊參、久參。

沙彌

沙彌,乃止惡行慈,覓求圓寂的意思。為五眾之一、七眾之一。在佛教僧團中,已受十戒,未受具足戒的出家男子稱之。《摩訶僧只律》卷二十九,以年齡區別沙彌為三種:

  驅烏沙彌:年齡在七歲至十三歲之間,已具有驅走曬谷場上烏鳥的能力。

  應法沙彌:年齡在十四歲至十九歲之間,出家得度,依一定的儀式受持十戒。

  名字沙彌:年齡已超過二十歲,然尚未受具足戒,仍為沙彌者。

以上三者合稱三沙彌。

沙彌尼

初出家受持十戒而未受具足戒的女子,以其勤于策勵成為比丘尼,故譯稱勤策女。為五眾之一、七眾之一。

沙門

意譯淨志、勤息,為出家者的總稱,通內、外二道。亦即剃除鬚髮,止息諸惡,善調身心,勤行諸善,期以行趣涅槃的出家修道者。

住持

原為久住護持佛法的意思,後指掌管一寺的主僧。我國初時並未有住持之名,直至唐代百丈懷海始設住持之制,嚴傳師法,奉其師為住持,尊稱長老,後亦稱方丈。

阿彌陀佛

乃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因為此佛壽命無量、光明無量,故稱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成道的本緣,據《無量壽經》載,過去久遠劫世自在王佛住世時,有一國王發無上道心,舍王位出家,名為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佛處修行,熟知諸佛淨土的莊嚴,歷經五劫的思慮而發四十八大願。此後,不斷積聚功德,而於今十劫之前,願行圓滿,成阿彌陀佛,在離此十萬億佛土的西方,報得極樂淨土。迄今仍在彼土說法,能接引念佛人往生淨土,故又稱接引佛。

佛門中常見人彼此招呼,互道"阿彌陀佛",即是說早、好的意思;或向人表示關懷、歉意亦可說"阿彌陀佛"。

阿羅漢

為聲聞四果之一、如來十號之一。略稱羅漢。意譯應、應供、應真、殺賊、不生、無學、真人。乃斷盡三界見、思之惑,證得盡智,而堪受世間大供養的聖人。此果位通于大、小二乘,然一般都作狹義的解釋,專指小乘佛教中所得的最高果位;廣義而言,則泛指大、小乘佛教中的最高果位。

阿修羅

印度最古諸神之一,屬於戰鬥的鬼神類,經常被視為惡神,而且常與帝釋天爭鬥不休。

阿修羅為六道之一、八部眾之一、十界之一。多由瞋、慢、疑等三因而受生,以其果報殊勝,鄰次於諸天,卻不同于諸天,故稱阿修羅,意即非天。

阿修羅的形像有多種,如九頭千眼、口中出火、九百九十手、六足身形,為須彌山的四倍。又阿修羅的男眾很醜,女眾卻很美麗。此外,阿修羅喜瞋,所以我們常稱瞋心大的人為阿修羅。

金剛

經論中常以金剛比喻武器及寶石。以金剛比喻武器,乃因其堅固、銳利,能摧毀一切,且非萬物所能破壞;以金剛比喻寶石,乃取其最勝之義。

侍者

僧職名稱之一,指隨侍師父、長老之側,聽從其令,予以服侍者。

在叢林職位中,侍者通常由利根的沙彌或下臘的比丘任之。其與長老(或師父,或住持)的關係最為密切,除處理雜事外,朝夕既聽其教誨,複觀長老道德于前後,故特受長老重視,常被視為衣缽或法席的傳承者。

典座

叢林中負責大眾齋粥的職稱。典座職掌大眾的齋粥,一切供養務須淨潔,物料調配適當,節用愛惜。

糾察

于寺院中,負責維持秩序,使一切行儀如法者。

法名

為皈依佛教者所特取的名字。又作法號、法諱、戒名。如僧侶在剃度儀式舉行後,由師父另取的名字;又如在家信眾于皈依、受戒或葬儀時,師父即授給法名。

香燈

在寺廟中職司佛殿的焚香、燃燈等工作者,稱為香燈。

祖師

指開創一宗一派者(開祖),或傳承其教法者(列祖)。

開祖有宗祖、派祖之別。例如一般尊稱菩提達摩為禪宗的宗祖,臨濟義玄、洞山良價則分別為臨濟宗、曹洞宗之派祖。

書記

一般又稱外史、外記,負責掌管文書、書寫寺院來往信件及法會中祈禱之詞語等。住持專柄大法,對文字之事較無暇親自處理,因此設立書記一職,以掌管寺院的書疏。

淨人

在寺院中,未行剃染而服種種淨業作務者。

陪堂

  禪院中,陪伴客僧在僧堂的外堂受食,稱為陪堂。

  律制儀軌中,頭單戒師為開堂,二單為陪堂。陪堂的職責為協助開堂訓導眾戒子受戒的儀規。

開士

即菩薩。以菩薩明解一切真理,能開導眾生悟入佛的知見,故有此尊稱。《釋氏要覽》雲:"經中多呼菩薩為開士,前秦苻堅賜沙門有德解者,號開士。"可知開士也是高僧的尊號。

開山

本指開山建寺而言,因古代寺院多建于山谷幽靜處,故稱開山。

寺院第一代住持亦以開山尊稱之。此外,宗派的創始者也稱為開山。

開堂

指新任命的住持入院時,開法堂宣說大法,這是寺院的重要行事。

"開堂和尚"的略稱,為我國傳戒法會中重要職事之一,有關戒子的受戒儀規、生活禮儀規矩等,都是由開堂和尚教導。

當家

為都監、監院、監寺的俗稱。須負責應對官吏、參辭謝賀、吉凶慶吊、探訪施主、借貸往還、籌計一寺歲用、備辦米麥醬醋等,乃至營辦年節各大齋會等事務。

新戒

指新近受戒的僧眾。又如參加在家戒會,初受五戒、菩薩戒的戒子,亦稱新戒。

僧伽

略稱為僧,意譯為和、眾,乃和合的意思,故又稱為和合眾、和合僧、海眾。又華梵並舉,合稱為"僧侶",為三寶之一。即指信受如來教法,奉行其道,而入聖得果者。或指信受佛法,修行佛道的團體。

維那

又作都維那。在古代叢林,維那是寺院中的綱領職事,掌理眾僧的進退威儀,非但要佛門的規矩熟,而且要喉嚨好,資格老,正如戲臺上掛頭牌的角色,一切的節目都要靠他安排。今日寺院的維那,則僅于舉行法會、課誦時,擔任眾僧的先導,掌理舉唱、回向等。

學僧

又稱學問僧,其義有二:  指研究佛教的僧侶;  指有學問的僧侶。

學人

泛稱學習佛法者。禪林中則指修禪者。又稱學道人。一般學佛者自稱學人,乃自謙尚須學習的意思。

檀那

意譯佈施,即給與、施捨的意思。中國、日本又將檀那、檀越引申為施主之稱,即施與僧眾衣食,或出資舉行法會等的信眾。

優婆塞

意譯近事、近事男、信士、信男、清信士。即在家親近奉事三寶、受持五戒的男居士。為在家二眾之一,與優婆夷同是在家的信仰佛法者。

優婆夷

意譯清信女、近事女、信女。即親近三寶,受持三皈五戒,施行善法的女眾。為在家二眾之一。

長者

為家主、居士之意。一般則通稱富豪或年高德劭者為長者。

檀講師

凡皈依三寶,信仰人間佛教,具有弘法能力、正知正見的佛光會員,經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考核通過者,禮聘為檀講師。每年可經總(協)會安排到各地機關團體講演,但不得主持宗教法會儀禮。

三藏

指經藏、律藏、論藏,佛教聖典的三種分類。

  經藏:音譯修多羅藏,意譯契經藏。佛陀所說的經典,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有關佛陀教說的要義,皆屬於經部類。

  律藏:音譯毘尼藏,意譯調伏藏。佛陀所制定的律儀,能制眾生之惡,調伏眾生的心性。有關佛陀所制定教團的生活規則,皆屬於律部類。

  論藏:音譯阿毘達磨藏,意譯作對法藏。對佛典經義加以論議,化精簡為詳明,以決擇諸法性相。後人以殊勝的智慧,再加以組織化、體系化的論議

解釋。

大雄寶殿

指寺院中供奉佛陀的正殿,或稱大殿。"大雄",意思是偉大的英雄。是佛陀的德號之一。因為佛陀具有大智力,能降伏魔障,故稱大雄。殿內供奉釋迦牟尼佛為主,也有供奉三寶佛者,即外加藥師佛、阿彌陀佛;或以象徵解行並重的大迦葉、阿難尊者侍立在佛陀左右;或供奉華嚴三聖||毗盧遮那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

上堂

指上法堂說法。古時長老住持可隨時上堂,後來則有定期及臨時上堂之別。

上供

指以鮮花、水果等各種物品供養諸佛、菩薩或諸祖師,表達虔誠禮敬之意。

山門

  寺院正面的樓門。這是因為過去的寺院多居山林,故名"山門"。一般有三個門,象徵三解脫門,所以又稱"三門"。今之寺院或僅有一門,也可稱之為三門。

  寺院的一般稱呼。因為以前寺院多築于山林之間,故以山門為寺院的別名。

屍羅

含有行為、習慣、性格、道德、虔敬等諸義。是六波羅蜜中的"戒行",乃佛陀所制定,令佛弟子受持,作為防過止惡之用。

除此之外,另有修習、正順、三昧、清涼、安眠、得定、增上等義。

六齋日

又稱作六齋。指每個月的初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僧眾每月于此六日集會一處,布薩說戒,在家二眾乃于此六日受持一日一夜八關齋戒。

文疏

寺院舉行法會時,將信眾于此法會所作的功德,書寫于紅紙或黃紙上,用以向諸佛菩薩表白者,稱為文疏。一般都由主法或維那宣讀。

牌位

書寫姓名以便祭祀的長方形木牌。

止靜

使大眾由動中歸於寂靜的意思。

開大靜

寺院本為寂靜的僧團,晚上開大靜鐘板響後,大眾睡眠,一切活動停止,寺院更加寂靜,故稱開大靜。

打齋

于寺院舉行法會時,信徒出資齋請與會大眾,廣結眾緣,稱為打齋。

打七

"打",舉行的意思。打七,指于七日中克期求證的修行。

若于七日中專修念佛法門者,稱為打佛七,略稱佛七;專修禪宗法門者,稱為打禪七,略稱禪七。此外,亦有專念觀世音聖號的觀音七。

打板

又作打版。叢林中,于齋食、開浴、普請、上堂等集會時,敲擊木板,發出聲響,以告示眾人,稱為打板。

正法、像法、末法

佛陀入滅後,依其教法之發展狀況,可分為正法、像法、末法三個時期。

正法:如來滅後,教法住世,依教法修行,即能證果,稱為正法。

像法:雖有教法與修行者,多不能證果。

末法:正法滅絕之意,指佛法衰頹的時代。即佛陀滅度後,教法垂世,人雖有秉教,而不能修行證果,稱為末法。末法之世即稱為末世。

加持

加被任持。

功德

意指功能福德。也就是行善所獲得的果報。《大乘義章》卷九:"言功德,功謂功能,善有資潤福利之功,故名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名為功德。"

合掌

合掌,又作合十,意指合十法界于一心。是印度自古所行的禮法,即合併兩掌,集中心思而表達恭敬的意思。

因果

因果,指原因與結果,亦即因果律,是佛教教義體系中,用來說明世界一切關係的基本理論。一切諸法的形成,互為因果,因為能生,果為所生。我們身、口、意種種行為的造作,若是善業,就成為善因,可得到善的果報;若是惡業,就會成為惡因,得到惡的果報,此名因果報應。

因緣

因,指引生結果的直接原因。緣,指由外來相助的間接原因。如一朵盛開的花,其種子就是"因",使種子發芽、成長到開花所不可或缺的水分、陽光、土壤等,就是"緣"。

安座

即安置佛像。

行腳

又作游方、游方、遊行。謂僧侶無一定的居所,或為尋訪名師,或為自我修持,或為教化他人而廣游四方。游方之僧,即稱為行腳僧,與禪宗參禪學道的雲水同義。

托缽 

又作持缽、捧缽、乞食。即持缽遊行街市,以化緣乞食。這是印度僧人為資養色身所作的行儀。

在禪林中,亦稱托缽為"羅齋"。又粥飯之時,擎缽而赴僧堂,亦稱托缽。

回向

以自己所修的善根功德回向饒益眾生,並使自己趨入菩提涅槃。

有情

舊譯為眾生,即生存者之意。指人類、諸天、餓鬼、畜生、阿修羅等有情識的生物。其他如草木金石、山河大地等,則稱無情。

佛性

又作如來性、覺性。指成佛的可能性、因性、種子,為如來藏的異名。據《北本涅槃經》卷七載,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然凡夫因煩惱覆蓋而無法彰顯;若能斷盡煩惱,即可證悟成佛。

戒臘

指僧侶受具足戒以後的年數。

告假

請假。佛弟子于外出前,至佛殿禮佛三拜,向佛菩薩告白,意謂自己將要外出。

如子女出門敬告父母,即是告假的意思。反之,則稱為銷假。

伽藍

伽藍,是梵語僧伽藍摩、僧伽藍的略稱。又稱僧園、僧院。原指僧眾所居住的園林,然一般用以稱僧侶所居住的寺院、堂舍。一所伽藍須具備七種建築物,如佛殿、法堂、禪堂、庫房、山門、西淨(廁所)、浴室等七堂,故又稱七堂伽藍。

延壽堂

即如意寮。叢林中,病僧用來養病、休養的地方。因為含有祈求延長色身壽命而延續法身慧命的意思,所以稱為延壽堂。又稱為"省行堂",取其"省察行苦,以興悲智"之意。

巡寮

到寺院中的各單位去巡視,稱為巡寮。巡寮也有巡山的意思,這是為認識環境、人事等。過去叢林巡寮,相當於拜訪各寺眾,讓大眾知道寺中住有此人。巡寮有二:公眾巡寮,即各單位的巡示告眾;私人巡寮,即新戒比丘、比丘尼,至其師父及諸長老處銷假、頂禮。

在古代叢林,巡寮是指住持巡視山內諸寮,以諮問老病,點檢寮房的缺乏等。其緣起是:佛陀在世時嘗以五事而五日一次巡視僧房:恐怕弟子著于有為事;恐怕弟子著于俗論;恐怕弟子著于睡眠;為探問病僧;令年少比丘見到佛陀的威儀庠序,心生歡喜。

供養

又作供施、供給、打供。意指供食物、衣服等予佛法僧三寶、師長、父母、亡者等。

招提

寺院的別稱。源于北魏太武帝于始光元年(四二四)造立伽藍,稱為招提,世人遂以招提為寺院的別稱。

招提原為梵語音譯之略,意譯為四方、四方僧、四方僧房。為四方來集的各方眾僧均可止宿的客舍。

受戒

指通過一定的儀式,領受佛陀所制定的戒法。也就是遵守教團規定的行為。

常住

《行事鈔》隨戒釋篇雲:"眾僧舍宇、什物、樹木、田園、僕畜、米麥等物,但得受用,不通分賣,為常住也。"《釋氏要覽》雲:"即今十方住持寺院是也。"今佛弟子于寺院受戒,則可稱該寺院為受戒者的"受戒常住"或"戒常住"。

威儀

威嚴的態度。謂起居動作皆有威德有儀則。即習稱之行、住、坐、臥四威儀。

一個修道者的風姿,在舉止言談中皆可表露無遺,走路時,要如風一樣迅速無聲,不彎曲,直走;坐下來時,要如鐘一樣平穩、莊嚴;站立的時候,要如松樹般筆直;睡覺時,睡姿要以吉祥式的右脅而臥,像把弓。

法堂

七堂伽藍之一,乃禪林演布大法的地方。位於佛殿的後方,方丈的前方。相當於講堂,而"講"通于"講教",在禪宗,為別于他宗,且示其教外別傳的宗旨,所以特稱為法堂。

法語

佛陀的教說。後世禪家則專指諸祖的教示與禪師開示的機語為法語。

法會

佛教的儀式之一。為供佛施僧及講說佛法等所舉行的集會,又稱法事、佛事、法要。

法會的儀式每每依其性質而有不同,一般的進行方式:莊嚴道場,于佛前獻上香、花、燈、燭、四果等,並行表白、願文、諷誦經贊等。

盂蘭盆會

盂蘭盆會是漢語系佛教教區據《盂蘭盆經》,于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舉行超度歷代考妣宗親的佛教儀式。

據《盂蘭盆經》載:佛弟子目連以天眼通見其母投生餓鬼道,皮骨相連,日夜受苦,於是以  盛飯往餉其母,然其母以惡業受報之故,飯食皆變為火炎。目連為拯救其脫離此苦,於是向佛陀請示解救的方法。佛陀乃指示目連于七月十五日眾僧夏安居結束日,以百味飲食置於盆中,供養三寶,仗此功德,得使七世父母脫離餓鬼之苦,生人天中,享受福樂。後世遂于七月十五日舉行盂蘭盆法會,齋僧供佛,沿習成例。

食存五觀

在佛門中,學道者吃飯時,要觀想:

  計功多少,量彼來處:面對供養,要算算自己做了多少功德,並思量粒米維艱,來處不易。

  忖己德行,全缺應供:藉著受食來反省自己,想想自己的德行受得起如此供養嗎?

  防心離過,貪等為宗:謹防心念,遠離過失,對所受的食物,美味的不起貪念,中味的不起癡心,下等的不起瞋心。

  正事良藥,為療形枯:將所受的食物,當作療養身心饑渴的良藥。

  為成道業,故受此食:要藉假修真,不食容易饑餓,體衰多病,難成道業;但是如果貪多,也容易產生各種疾病。所以必須飲食適量才能資身修道。

吃一頓飯要把它與佛法結合在一起,能如此,即使硬如鋼鐵的食物也能消化;反之,就是滴水也難以消化。因此,佛門中過堂有一語:"五觀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難消。"

施食

將飲食佈施給他人的意思。施食有許多功德,如《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載,奉施飲食得十種功德:得命;得色;得力;得安穩無礙辯;得無所畏;無諸懈怠,為眾敬仰;  眾人愛樂;  具大福報;  命終生天;  速證涅槃。此外,以餓鬼為物件的施食儀式,稱為施餓鬼、施食會。

祈願

又作祈禱。仰求佛菩薩的冥助,以祈得消災增福的意思。

苦行

  指印度諸外道為求生天而修各種苦行,諸如絕食、身體倒懸、冬臥寒冰等。佛陀時代,在印度就有許多外道因希冀生天,而行諸種種苦行。佛陀在出家後也曾修行苦行六年,日食一麻一麥,終於覺悟苦行並非究竟之道,不能解脫,因此放棄苦行,最後得到解脫,證悟出修行的方式,應過著一種不苦不樂的中道生活。

  佛教的修持生活,如典座、行堂、香燈、飯頭、菜頭。此中任何一種行單,都可以激勵我們。

持午

即過午不食。

客堂

寺院中接待客人地方。

剃度

即歸依佛門,落髮出家。

娑婆世界

"娑婆",梵語音譯。意譯"堪忍"。為釋迦牟尼佛教化的世界。此界眾生安于十惡,堪于忍受諸苦惱而不肯出離,為三惡五趣雜會之所。

修行

謂從事自利利他、弘法利生、傳教傳法、清淨和合、隨緣自在、倫理綱常、勤勞自給、合理淨化、正命正知、正信正業等生活。

參禪

禪家透過參究而悟入禪境。

掛單

"單",即單位,指僧堂內各人的座位,各單前長六尺、寬三尺的空間,亦即各人坐臥、飲食的座席。在叢林中,單即代表"人"。掛單是指到寺院投宿,若人已額滿而不接受雲水僧掛單,稱為"止單"。自己左右兩鄰的單位,稱"鄰單"。辭別寺院而他去,稱"起單"或"抽單"。僧眾掛單後,日久知其行履確可共住者,即送入禪堂,稱"安單"。拜訪他人的住處,稱"看單"。若犯戒被擯出門,稱"遷單"。

偷偷的離開常住,稱"溜單"。提供僧眾住宿額滿,稱"滿單"。無限制接引僧眾投宿,稱"海單"。安排僧眾住宿,稱"送單"或"進單"。

單銀

叢林中,每月發予住眾零用款項,稱為"單銀"。

問訊

敬禮法之一。即向師長、尊上合掌曲躬而請問其起居安否。《大智度論》卷十載有二種問訊法:若言是否少惱少患,稱為問訊身;若言安樂否,稱為問訊心。至後世的問訊,僅為合掌低頭。

一般所行的問訊法,是以兩手相屬,曲腰至膝,操手下去,結手印上來,兩手拱齊眉,再合掌至胸前。我國佛教徒多於拜佛將結束時,以問訊作結。

頂禮

即兩膝、兩肘及頭著地,以頭頂敬禮,承接所禮者雙足。向佛陀聖像行禮,舒二掌過額、承空,以示接佛足。又稱頭頂禮敬、頭面禮足、頭面禮。

梵行

為僧俗二眾所修的清淨行為。因梵天為斷淫欲、離淫欲者,故稱梵行;反之,行淫欲之法,即稱非梵行。

在佛教中,以不淫,受持諸戒,稱為梵行。經典中則以行八正道、慈悲喜舍等四無量心為梵行。

眾生

又作有情、含識、含生、含情、含靈、群生、群萌、群類。"眾生"通指迷界的有情。《大智度論》謂,眾生是以五蘊等眾緣假合而生,故稱眾生。《不增不減經》載,法身為煩惱所纏,往來生死,故稱為眾生。又受眾多之生死,亦稱眾生。一般以為被無明煩惱所覆,流轉生死者為眾生。

荼毘

即火葬之意。舉行荼毘的火葬場則稱為荼毘所。火葬法于佛陀以前即行于印度,原為僧人死後處理屍體的方法,佛教東傳後,中國、日本亦多用之。

超薦

又稱超度。佛教中,為救度亡靈,使其超脫苦難,為亡者誦經拜懺,謂之超薦。

淨房

寺院道場中,對廁所的通稱。

結夏安居

安居又作夏安居、雨安居、坐夏、夏坐、結夏、九旬禁足、結制安居。

在印度,夏季的雨季長達三個月,佛陀乃訂定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為安居之期,在此期間,出家眾禁止外出,聚居一處精進修行,稱為安居。這是雨季期間草木、蟲蟻繁殖最多,恐外出時誤蹈,傷害生靈,而遭世人譏嫌,因此禁止外出。

安居一般在夏季舉行,也有于十月十六日至次年元月十五日舉行者,稱為結冬安居。安居的地點不一定,小屋、樹下、山窟、聚落等處皆可,不過,不可在危險、沒有救護的地方安居。

安居的首日,稱為結夏;圓滿結束之日稱為解夏、過夏。安居旨在嚴禁無故外出,以防離心散亂,因此是一種自修自度的觀照功夫,是養深積厚,是自我沈潛的修行。今之一般佛學院的生活便是夏安居、冬安居。

結跏趺坐

坐法之一。即互交二足,將右腳盤放于左腳上,左腳盤放于右腿上的坐姿。在諸坐法之中,以此坐法為最安穩而不易疲倦。

又稱交一足為半跏趺坐、半跏坐;交二足為全跏趺坐、大坐、蓮花坐,此為圓滿安坐之相,諸佛皆依此而坐,故又稱如來坐、佛坐。

結緣

意指彼此結交善緣。一般為造立寺塔、刻印經書而喜舍財物稱為結緣;又人與人之間,以歡喜心相見,而互相招呼,亦稱結緣;或于大眾中,共同聽聞佛法,彼此以結法緣,亦稱結緣。

菩提

廣義而言,乃斷絕世間煩惱而成就涅槃的智慧。即佛、緣覺、聲聞各于其果所得的覺智。此三種菩提中,以佛的菩提為無上究竟,所以稱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譯作無上正等正覺、無上菩提。

冀求無上菩提的心,稱作無上菩提心或菩提心;佛成道的處所,稱為菩提道場,其道場之樹稱為菩提樹。

開靜

  開覺靜睡。指寺院晨朝鳴板,催促僧眾起床。

  開放靜慮。指禪者停止坐禪,或于課誦、粥飯、聽講、普請時,聽許散動,相對於止靜。

開光

即新佛菩薩像、佛菩薩畫完成,欲供養于佛堂時,所舉行替佛菩薩像開眼的儀式。其實,佛菩薩是不需要眾生為他開光的,重要的是眾生心眼要開。

開示

佛門中,和尚、大德為弟子及信眾說法,稱為開示。

歷代祖師大德為教育、啟發徒眾及行者,每于殿堂或禪堂為大眾說法,有時講說經論,有時僅簡單一、二句話,目的皆為使大眾明瞭法意,依之修行,如語錄、公案等皆是。

及至今日,開示已邁向大型的講演,語言也趨於通俗化、大眾化,著重在佛法與生活的融和,以接引廣大信眾為主,因此地點或在體育館、文化中心,乃至電視、衛星傳播。

發心

指發願求無上菩提之心。亦即發起求解脫苦難,往生淨土或成佛的願望。又作初發意、新發心。為發菩提心的略稱。

菩提心是一切諸佛成佛的種子,長養淨法的良因,發此心,勤行精進,可速證無上菩提。發心如發大智心,以智慧廣求一切法,普令眾生皆得法喜之樂;發大悲心,慈湣一切眾生,為免其輪回生死之苦,誓願救拔;發大願心,依四弘誓願,發成就無上菩提之心。

經行

指在花園、山林、水邊、道路等處行走。

通常在飯後、疲倦時,或者坐禪昏沈瞌睡時,就起而經行,這是一種調劑身心的修行方式。

據《四分律》載,經行可得五種利益:能堪遠行;能靜思惟;少病;消化食物;于定中得以久住。

過堂

僧眾上齋堂用食之意。又僧眾入齋堂進食,不貪不著,是為過堂。

業障

謂眾生于身、口、意所造作的惡業能蔽障正道,故稱業障。

禁語

禁止自己說話。禁語在於收攝口業,反觀自心,故于禪堂參禪時,則須先禁語,藉由禁語來約束身心,以達清淨自在。

福田

凡敬侍佛、僧、父母、悲苦者,皆可得福德、功德,猶如農人耕田,能有收穫,故以田為喻,則佛、僧、父母、悲苦者,即稱為福田。

《正法念處經》、《大方便佛報恩經》載,佛為大福田、最勝福田,父母為三界內的最勝福田。《大智度論》雲:受恭敬的佛法僧等,稱為敬田;受報答的父母及師長,稱為恩田;受憐憫的貧者及病者,稱為悲田。以上三者,合稱三福田。

說法

即宣說佛法,以化導利益眾生。

寮房

修道者在寺院中所居住的房間,稱為寮房。

輪回

眾生由惑業之因(貪、瞋、癡),而招感三界、六道的生死輪轉,恰如車輪的回轉,永無止盡,故稱輪回。

欲滅六道輪回的痛苦,必先斬斷其貪瞋癡三毒的苦因,此三毒如種子之能生芽,所以眾生流轉三有(欲界、色界、無色界)不得出離,若斷滅我執及三毒,則諸苦亦斷。

龍華三會

彌勒菩薩于龍華樹下成道的三會說法。又稱龍華會、彌勒三會,略稱龍華。乃指佛陀入滅後五十七億六千萬年,彌勒菩薩自兜率天下生人間,出家學道,坐于翅頭城華林園中龍華樹下成正等覺,前後分三次說法。昔時于釋迦牟尼佛的教法下未曾得道者,至此會時,以上中下根之別,悉可得道。

機緣

機,根機;緣,因緣。眾生的根機具有接受佛、菩薩等教化的因緣,稱為機緣;凡說法教化皆以根機之純熟為緣而起。

機鋒

禪林用語,又作禪機。機,指受教法所激發而活動的心之作用,或指契合真理的關鍵、機宜;鋒,指活用禪機的敏銳狀態。意思是說禪師或禪僧與他人對機或接化學人時,常以寄寓深刻、無跡象可尋,乃至非邏輯性的言語來表現一己的境界或考驗對方。

隨喜

見他人行善,隨之心生歡喜,稱為隨喜。《法華經.隨喜功德品》載,聽聞經典而隨喜,次次累積,功德至大。《大智度論》則謂,隨喜者的功德,勝於行善者本人。又隨己所喜,亦稱隨喜,如佈施時,富者施金帛,貧者施水草,各隨所喜,皆為隨喜。

頭陀

苦行之一。謂去除塵垢煩惱。意即棄除對衣、食、住等貪著,以修煉身心。亦稱頭陀行、頭陀事、頭陀功德。

凡是修習頭陀苦行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必須嚴守如下十二種修行規定:要選擇空閒的地方;要過托的生活;要飲食節量;要一日一食;要乞食不擇貧富;中後不得飲漿;要守三衣具;要穿著糞掃衣;要常坐樹下思維;要常露地靜坐;要住于墳墓之處;要常坐不臥。修學頭陀苦行者的生活,就要過這樣簡單的生活,也是清淨的生活。

應供

  佛陀十號之一。又稱應真。佛陀是斷盡一切煩惱,智德圓滿的覺者,應受人天供養、尊敬。

  阿羅漢三義之一。指阿羅漢得漏盡,斷除一切煩惱,應受人天的供養,故稱應供。

齋僧

設齋食供養僧眾。初設齋僧的原意在於表明信心、皈依,後漸融入祝賀、報恩、追善的目的。我國唐代齋僧法會極為盛行,曾舉行萬僧齋。今之佛教徒亦盛行于七月十五日舉行盂蘭盆法會,以齋僧供佛表達對三寶的恭敬供養。齋僧可得無量功德,但齋僧之法,以敬為宗,並依僧次延迎,不得妄生輕重。

齋堂

指禪宗寺院的食堂。也就是用餐的地方。又稱五觀堂。

禪堂

"坐禪堂"的略稱,亦作僧堂,是眾僧坐禪用的堂室。因為要與僧堂有所區別而稱禪堂。僧堂是坐禪、睡眠、飲食的地方;禪堂則專指坐禪用的堂室。

禪定

內不為妄念所惑,是名為"禪";外不為境界所染,是名為"定"。禪定意指令心專注于一境,而達于不散亂的狀態。

禮拜

合掌叩頭表示恭敬。廣義而言,禮拜物件並不限於佛菩薩。如塔、長老、和尚等,均可以禮拜表達恭敬之意。

禮拜的種類及儀式作法上有種種不同,大抵而言,自印度以來,于各種禮法之中,以"五體投地"為最殷重,是最恭敬的禮法。

禮懺

禮拜與懺悔的略稱,又作拜懺。即禮拜諸佛、菩薩,懺悔所造諸惡業。大抵藉由禮佛、誦讀經文,以為懺悔之意。

顛倒

違背常道、正理的意思。例如以無常為常,以苦為樂等違反于真理的妄見。一般常以眾生不知真理,迷妄為真,執空為有,為煩惱所迷惑,稱為眾生顛倒。

寶刹

  諸佛的國土或其教化的國土的敬稱。例如《大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等,都說佛土有七寶莊嚴,所以稱為寶刹。

  佛寺或佛塔的美稱。在佛門中,常會聽到這樣的對話:"請問法師,貴寶刹在那裡?"就是請問法師的常住寺院在那裡的意思。

灌頂

即以水灌于頭頂的儀式。原為古代印度帝王即位及立太子的一種儀式,國師以四大海的水灌其頭頂,表示祝福。

灌是灌持,表示諸佛的護念;頂是頭頂,表示行持的崇高。

佛教諸宗中,密教特重灌頂,總稱為秘密灌頂。其作法是由上師以五瓶水,象徵如來五智,灌弟子頂,顯示繼承佛位的意義。

護法

保護、維持正法的意思。傳說佛陀派請四大聲聞、十六阿羅漢等護持佛法。

又梵天、帝釋天、四天王、十二神將、二十八部眾等善神聽聞佛陀說法後,皆誓願護持佛法,此等諸神總稱為護法神,或稱護法善神。

此外,人世間的帝王及諸檀越,都是保護佛法的人,亦稱之為護法。所以今日的佛教界,對於虔敬三寶,護持佛教的在家居士,都以護法稱之。

辯才

巧于辯述。即善說法義的才能。

諸佛、菩薩等於多劫中,由口業莊嚴的功力而具足各種辯才,例如法無礙辯、義無礙辯、辭無礙辯、辯無礙辯等,稱為四無礙辯。

灑淨

灑香水以淨物之意。即以印言(手結諸佛菩薩的印契,口誦真言陀羅尼)加持香水散灑之,是清淨道場或供具等淨化之法,稱為灑淨,又稱灑水、灑水。今日佛教界,每于授戒、佛七、拜懺等諸法會之前,即以淨水散灑道場,為結界清淨的儀式。

莊嚴

  嚴飾布列的意思。即布列諸眾寶、雜花、寶蓋、幢、幡、瓔珞等,以裝飾嚴淨道場或國土。

  菩薩于因位發大誓願,為利益眾生不惜身命所累積功德以嚴飾其身格,稱之為莊嚴。

  今亦以莊嚴來讚歎人的相好、威儀。

佛歡喜日

佛制每年一夏九十日間,僧眾聚集一處安居,堅持戒律,致力修行,于最後一日,大眾反省安居中的行為,若有罪時,則自宣己罪,于大眾中髮露懺悔而得清淨,自生喜悅;又十方諸佛歡喜其安居圓滿的精進修行,故稱"佛歡喜日"。







1、三寶:佛、法、僧(與自性三寶:覺、正、淨相應);

2、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3、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4、十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欲、不嗔恚、不邪見;

5、八關齋戒:一日一夜受持以下八法: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六不塗脂粉香水,不穿華麗的衣服,不觀玩歌舞妓樂,七不睡臥高大床褥,八不非時食(日中一食,過午不食);

6、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7、四正勤:已生惡令斷滅,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

8、四神足:又名四如意足,就是用四種定力攝心,使定慧均等,神力充沛,所願皆得。欲神足是希慕欲樂,勤神足是精進無間,心神足是一心正念,觀神足是心不馳散;

9、五根: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因此五法是生聖道的根本,故名五根。

10、五力:五根堅固發生力量,叫做五力。即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信力是信根增長,能破諸邪信;精進烽是精進根增長,能破身之懈怠;念力是念根增長,能破諸邪念;定力是定根增長,能破諸亂想;慧力是慧根增長,能破三界這諸惑;


11、七覺支:又名七菩提分或七覺分。為五根五力所顯發的七種覺悟:

1)擇法菩提分,即以智慧簡擇法的真偽;

2)精進菩提分,即以勇猛心,力行正法;

3)喜菩提分,即心得善法,而生歡喜;

4)輕安菩提分,即除去身心粗重煩惱,而得輕安、快樂;

5)念菩提分,即時刻觀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

6)定菩提分,心唯一境,而不散亂;

7)舍菩提分,即舍離一切虛妄的法,而力行正法;


12、三法印:諸行無常印、諸法無我印、涅槃寂靜印。

1)諸行無常 是說一切世間法無時不在生住異滅中,過去有的,現在有的,將來終歸幻滅;

2)諸法無我 是在一切有為無為的諸法中,沒有我的實體;

3)涅槃寂靜是說涅槃的境界,滅除一切生死的痛苦,無為安樂。故涅槃是寂靜的,凡符合此三原則的便是佛正法,有如世間印信,用為證明,故名法印。



13、四聖諦:苦、集、滅、道

1)苦諦:

a、生苦:初出母胎,冷風割體,煩惱業力,眾苦交集;

b、老苦:顏衰色變,體力減退,舉止言行,皆不如意;

c、病苦:四大不調,精神欠和,身心受病,苦痛無安;

d、死苦:五蘊分散,神識相離,茫然自失,業境現前;

e、愛別離苦:親族朋友,名位權利,一切愛樂,離失之時;

f、求不得苦:一切榮樂,可愛諸事,心生欲望,求之不得;

g、怨憎會苦:怨家仇人,及諸事物,相遇會見,心生不安;

h、五陰熾盛苦:身(色)心(受想行識)無常,變易熾盛。

2)集諦(無明):

a、貪:名利財色,一切貪欲;

b、嗔;嗔恚忿恨,嫉忌不平;

c、疾:事理不明,迷暗愚昧。

3) 滅諦:

無明煩惱,集諦業斷,我法執除,貪嗔癡盡,生死解脫,眾苦雲消,得寂滅境,安住涅

槃。

4) 道諦:即八正道



其中,四諦裡又分迷界與悟界兩因果。「苦」是迷界果,「集」是迷界因,「滅」是悟界果,「道」是悟界因;苦當知,集當斷,滅當證,道當修。



14、十二因緣:又名十二有支或十二緣起,是說明有情生死流轉的過程;

1)無明:貪、嗔、癡等煩惱,為生死的根本;

2)行:造作諸業;

3)識:業識投胎;

4)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

5)六入:胎兒長成眼等六根的人形;

6)觸:出胎與外境接觸;

7)受:與外境接觸生起苦樂的感受;

8)愛:對境生愛欲;

9)取:追求造作;

10)有:成業,因能招感未來果報;

11)生:再受未來五蘊身;

12)老死:未來之身又漸老而死。

以上十二支包括三世起惑、造業、受生等一切因果,周而復始,至於無窮。



15、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16、六道: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

17、三學:戒、定、慧

18、二諦:真諦、俗諦

19、三福:1)、人天福 / 孝敬 慈悲 身善口善 意善

2)、二乘福 / 三皈 自性三寶 住持三寶 嚴持戒律之精神和原則

3)、大乘福 / 發菩提心 先斷煩惱再度眾生 / 深信念佛必定成佛 / 讀誦大乘 / 勸進行者

20、四攝:佈施、愛語、利行、同事

21、四無量心:慈、悲、喜、舍

22、六和敬 :見和同解 / 戒和同修 / 身和同住 / 口和無諍 / 意和同悅 / 利和同均

23、 六度 :佈施 ——財富 聰明 健康 / 持戒 / 忍辱 / 精進 / 禪定 /般若

24、十願 : 禮敬諸佛 / 稱讚如來 / 廣修供養 ——弘揚修持淨土念佛法門即是最殊勝最圓滿之供養 / 懺悔業障——稱念阿彌陀佛能消一切罪障 / 隨喜功德 / 請轉法輪 / 請佛住世 / 常隨佛學 / 恒順眾生 / 普皆回向

25、三資糧:信、願、行

26、四大菩薩:大悲觀世音菩薩,大智文殊菩薩,大行普賢菩薩,大願地藏王菩薩;

27、四天王: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



28、三藏

何謂三藏?即是經藏、律藏、論藏,經詮定學,律詮戒學,論詮慧學。精通三藏,並能以三藏自利化他者,尊稱為三藏法師,如姚秦鳩摩羅什,唐玄奘等。試略談其義:

一、經藏。梵語素怛纜,或曰修多羅,華言契經,佛所說之經典,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有關佛陀教說之要義大都屬於經藏。

二、律藏。梵語毗奈耶,華言調伏,亦翻善治。佛所制定之律儀,善能調治眾生之惡,調伏眾生之心性,有關佛所制定教團之生活規則,皆屬於律藏。

三、論藏。梵語阿毗達磨,華言對法,又翻無比法。對佛典或經義加以議論,化精簡為詳明,以決擇諸法性相。為佛陀教說之進一步發展,後人以殊勝智慧加以組織化、體系化的論議解釋,均屬於論藏。

三藏有大小乘之分。小乘三藏:四阿含經為經藏,四分律、五分律、十誦律為律藏。六足發智論為論藏。依大智度論說法,三藏屬小乘教專稱,但依據攝大乘論說法,大乘亦有三藏。華嚴經等為經藏,梵網經等為律藏,阿毗達磨為論藏。


佛教八宗(注:以下為龍樹菩薩之八宗)

1)、禪宗:直指人心,即生見性成佛,不執著禪定而不離禪定

2)、密宗:以心物一元之原理,大開方便,提倡肉身成佛

3)、唯識(法相):建立一切,說八識如來藏等,接引畏空眾生

4)、天臺:三止三觀,建立如來禪方便程式

5)、華嚴:華藏世界重重無盡,世界一切清靜...不讀華嚴,不知佛家之富貴

6)、三論:否定否定,破人法執

7)、成實:三心、二諦、二空

8)、淨土:佛我互感,信心而往生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SOGO戰鬥勇士狼友團

Rank: 6Rank: 6

狀態︰ 離線
2
發表於 2012-10-2 09:44:43 |只看該作者
阿彌陀佛 讀此一文勝讀許多文章
阿彌陀佛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8-16 04:02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