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623|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民俗技藝] 陣頭 [複製連結]

SOGO榮譽會員

自由之鷹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榮譽會員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軍武十字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2-11-21 02:22:19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x 2
陣頭


陣頭是台灣民間廟會喜慶不可或缺的民俗曲藝之一,在工業社會的衝擊下,儘管它已逐漸從人們的生活中褪色,但任何時候看到這項傳統民俗,都能令人重新勾起親切童年記憶。

「陣頭」種類:
(一)陣頭:

陣頭分為文陣和武陣~~~

文陣有車鼓、桃花過渡、牛犁、布馬、踩腳蹻、大鼓陣、病囝歌、十八摸等。

武陣有宋江陣、八家將(或官將首)、五營將、獅陣、龍陣、七爺八爺等。

(二)藝閣:

中國民俗文化,由來已久,且大都反映出當時傳統生活習俗及鄉土濃厚情懷,在本質間文化型態,而加以發揚光大。

從淳樸信仰衍化到各項民間技藝的參與,無不表露出多摯情感。今日台灣民間遊藝中,綿延了中國固有民間技藝的一脈--藝閣,便是中國傳統產之一,流傳至今,仍然代表著無數中華民族藝術結晶。

每當迎神賽慶典時,中國人常會聘請一些民間藝術團體,以抓起節慶高潮,並憑藉著活動,豐富民眾心靈感受。

或許我們可以這麼說,所有廟祭典民間技藝遊行中,最引人注意的活動──藝閣,該算是拔頭籌的。

(三)十二婆姐

相傳清朝的乾隆時代,陳靖姑收妖,經過無數個晝夜的奮戰,降服了十一位妖女因陳靖姑苦口婆心的大義訓誨,終於悔悟而棄邪歸正,順為部下,日夜追隨在身,連陳靖姑共有十二位,暗地裏專們的為世間的人們驅除邪氣,非常的有靈性,因此而普受人間的景仰,當時的人為感念她的恩德,除了設置祠堂焚香膜拜外,還特地籌組了「十二婆姐」的民間藝隊,藉以宣揚靖姑等的威靈。

(四)素蘭要出嫁

「迎新娘、坐花轎」,這種古制婚禮,在交通發達,車輛滿街跑的今天,不再出現,而且漸漸被人淡忘了。

昔日農村婚禮習,迎轎娶親的行列,氣洋洋,觸發人們思古之幽情。

由數位男女打扮新郎倌、新娘子,穿著傳統的服裝。「媒婆」在前開路,「花童」隨後跟班,以及抬花轎、扛嫁妝,還有敲邏的、打鼓的,一路鑼鼓喧天,氣氛場面,十分熱鬧。

(五)踩高蹻

高蹻,分為文武二種,依蹻腳又有長短之別。

一般所見到的高蹻,多在三尺以下,稱之為短高蹻,如果高達三尺以上者,則稱長高蹻。踩長高蹻在行走、舞蹈時較為困難,踩不好即有摔跤之慮,因此,非有真實本領不可,惟踩長蹻的目的,不在各種動作表演,而是以過八仙桌、跳板凳為主,因為若蹻腳太短,反而不易跳過,由於動作火爆驚險,故名為武高蹻。文高蹻則以舞姿見長,其人物多寡雖無限制,然有一規矩,需統由一「打捧者」領隊,在行走時,或廣場、廟前,載歌載舞表演娛人。

(六)八家將(官將首)

八家將是七爺、八爺、甘將軍、柳將軍、及四季神,所組合的神奇隊伍。

它之性質屬於神的扈從,尤其在地藏王、王爺、千歲的台前,更少不了他們,每當王爺出巡,他們就走在轎前,走起路來威風凜凜。

他們也有三名隨從,一是司雜役的小鬼,兩位是文武判官。

八家將出巡一般有夜巡、送王船、請水、開廟門,押棺(護送棺材)等,不過其中最重要的儀式是夜巡一項。

什家將出巡時前面是由文、武差帶路,文差稱為陳將軍,手持王令表示出巡有據,由劉將軍擔任的武差則手持令旗,旗上標有壇號代表各館或壇,其餘依次為甘爺、柳爺、范謝二將軍,四季則分別是春、夏、秋、冬,分別手持花藍、火盆、金瓜槌、蛇具等不同器具,負責協助審理犯人工作,最後則是文官手持生死簿隨時查閱,武官手持九層金鞭負責執刑。

(七)鼓花陣


傳說從唐朝時「鼓花陣」就已十分盛行,每於御前獻技以娛帝王及相卿。

原都係男士所表演的玩藝兒,因演出者必有一前懸掛大鼓,雙手舉鼓鎚雙面擊著鼓,並隨鼓聲跳、躍、蹲、翻、轉等多變化之動作,是以演出相當吃力。

(八)駛犛歌


「駛犁歌」是最具農村風味的民間舞蹈,它舞的動作,好似農夫耕田,又極為詼諧有趣,民俗學家認為:這是台灣最具民間藝術色彩的舞蹈。

根據考證:「駛犁歌」可以說是台灣獨有的,且以南部為盛,大部分台南縣鄉下,每遇迎神賽會,都有這種舞出現,不過,現在已發展至雲林、嘉義、彰化一帶,它載歌載舞的獨特風格,令人喜愛。

(九)蜈蚣陣


蜈蚣陣,就是用十八輛或三十六輛或七十二輛木板車聯聯成一長串,在最前頭按上一個蜈蚣頭,以繞街遊行而成,因為它可以驅邪辟凶,又如古時的戰陣般可以圍堵或嚇阻敵人,因此稱之為蜈蚣陣。

(十)公央婆


在大陸各地,有一種一人扮作二人的舞蹈,一般都簡之為「老揹少」,二十多年前有一部電影的插曲中,還特地描繪了一下「老揹少」的神態,那是「一人扮作二人樣,老頭子揹著個小姑娘。」台灣的「公央婆」,據考據就是脫胎自「老揹少」。

(十一)鬥牛陣


鬥牛陣一隻有一位主人-農夫,戴著斗笠、拿著藤條,陪著走,走到那裏,鬥到那裏,尤其廟寺廣場,人群多的地方,兩隻水牛一定
「鬥」得難分難解,不分上下。

(十二)舞獅

醒獅.佛山獅. 醒獅.鶴山獅.北方獅.敢仔獅.盒仔獅.閉口獅.開口獅(雞籠獅).火獅.金獅.青頭獅

舞獅俗稱「弄獅」是由漢代百戲中的「曼衍」、「角觝」等發展而來的民間游藝。

台灣的舞獅習俗傳自大陸,但由於地域及族群差異而發展出許多不同造型及表演方式。

在台灣,以新竹為界,分台灣北部獅、台灣南部獅。在大陸,則是以長江來劃分南、北獅系統。

台灣北部獅以打獅節為主,台灣南部獅以打獅套為主,醒獅以採青為主,北方獅以技藝為主,四種會合總共約有百餘種舞法。

舞獅的種類:

一.臺灣舞獅的類別,依民間實際使用狀況,最普遍的是臺灣獅及廣東醒獅兩大類。

二.臺灣獅與廣東醒獅的造型、舞法、配樂與背景有截然不同的地方。














資料來源:搜尋自網路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6-2 01:40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