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432|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風水地理] 風水論之改造風水 [複製連結]

SOGO榮譽會員

自由之鷹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榮譽會員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軍武十字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2-11-30 01:31:02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x 1
風水論之改造風水



改造風水  

《周易》有彖曰:“已日乃孚,革而信之。

文明以説,大亨以正,革而當,其悔乃亡。

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面應乎人。

革之時義大矣。

”在對自己生活的環境有了一定的認識之後,我們的祖先已經意識到改造環境的重要性。

但是這種改造絕不是率性而為,而是在順應自然的前提下進行的改革。

我們都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

傳説中舜命鯀治水,鯀只懂得堙、填之法,結果沒有成功,為舜所殺。

鯀的兒子禹接受了父親治水失敗的教訓,改用疏導之法,終於成功地把洪水降服了。

這可能是最早的人類改造風水的記錄。

四川都江堰也是改造風水的成功範例。

位於長江支流岷江上遊的都江堰是世界上修築最早,且至今仍在發揮重要作用的水利工程。

2260年來都江堰的分水、溢洪、引水三大主要工程設施一直在正常運行,為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後人總結了都江堰成功的原因,發現:首先,當年李冰父子在修建都江堰時遵循了與自然和諧的治水理念,即“乘勢利導,因時制宜”的治水原理,因此都江堰是沒有壩的引水樞紐。

第二,即調節水流的“魚嘴”分流工程,控制流量的“寶瓶口”引水工程及泄洪排沙的“飛沙堰”工程解決了控制流量、泄洪排沙等現代水利設施建設中的難題。

第三,堅持歲修制度等可持續的管理措施。

從都江堰的建設看,我們不得不佩服我們的祖先所擁有的智慧和能力。

其中,天人合一的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先進思想尤其值得我們學習。

秦始皇陵:

中國的古帝王陵在改造風水方面一直是不遺餘力。

秦始皇陵就是其中的一個代表。

秦始皇陵園南依驪山,北臨渭水,已是佔據了一塊符合風水原理的寶地。

然而在秦始皇陵的東側還有一道人工改造的魚池水。

按《水經注》記載:“水出驪山東北,本導源北流,後秦始皇葬于山北,水過而曲行,東注北轉,始皇造陵取土,其地于深,水積成池,謂之魚池也……池水西北流途經始皇冢北。”可見魚池水原來是出自驪山東北,水由南向北流。

後來修建秦始皇陵時,在陵園西南側修築了一條東西向的大壩,壩長1000余米,一般寬40多米,最寬處達70余米,現在殘高依然有2米至8米,就是人們通常所説的五嶺遺址。

這條大壩將原來出自驪山東北的魚池水改為西北流,繞秦始皇陵東北而過。

據《水經注》記載:“在魚池水西南有溫泉水,世以療疾。”《三秦記》曰:“驪山西北有溫泉。

”可見當年的溫泉與西北的魚池水相對應,形成了南面背山,其他三面環水之勢。

可見正是對魚池水流向的改造才使秦始皇陵形成了“依山傍水”的特點。

當自然山川條件不能十全十美時,就人工加以修、補、填、挖,這種把自然和人文有機結合在一起,造就出一個理想的“人造”風水寶地的方法,在歷代帝王陵墓的建造中都有體現,也可謂對風水理論的一種實際應用。


















資料來源:搜尋自網路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8-25 04:07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