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1-2-26
- 最後登錄
- 2016-11-21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45
- 閱讀權限
- 20
- 文章
- 135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云何通達佛道。維摩詰言。若菩薩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又問。云何菩薩行於非道。答曰。若菩薩行五無間而無惱恚。至于地獄無諸罪垢。至于畜生無有無明憍慢等過。至于餓鬼而具足功德。行色無色界道不以為勝。示行貪欲離諸染著。示行瞋恚於諸眾生無有恚閡。示行愚癡而以智慧調伏其心。示行慳貪而捨內外所有不惜身命。示行毀禁而安住淨戒。乃至小罪猶懷大懼。示行瞋恚而常慈忍。示行懈怠而懃修功德。示行亂意而常念定。示行愚癡而通達世間出世間慧。示行諂偽而善方便隨諸經義。示行憍慢而於眾生猶如橋梁。示行諸煩惱而心常清淨。示入於魔而順佛智慧不隨他教。示入聲聞而為眾生說未聞法。示入辟支佛而成就大悲教化眾生。示入貧窮而有寶手功德無盡。示入刑殘而具諸相好以自莊嚴。示入下賤而生佛種姓中具諸功德。示入羸劣醜陋而得那羅延身。一切眾生之所樂見。示入老病而永斷病根超越死畏。示有資生而恒觀無常實無所貪。示有妻妾采女而常遠離五欲淤泥。現於訥鈍而成就辯才總持無失。示入邪濟而以正濟度諸眾生。現遍入諸道而斷其因緣。現於涅槃而不斷生死。文殊師利。菩薩能如是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
於是維摩詰問文殊師利。何等為如來種。文殊師利言。有身為種。無明有愛為種。貪恚[礙>癡]為種。四顛倒為種。五蓋為種。六入為種。七識處為種。八邪法為種。九惱處為種。十不善道為種。以要言之。六十二見及一切煩惱皆是佛種。曰何謂也。答曰。若見無為入正位者。不能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淤泥乃生此華。如是見無為法入正位者。終不復能生於佛法。煩惱泥中乃有眾生起佛法耳。又如殖種於空終不得生。糞壤之地乃能滋茂。如是入無為正位者不生佛法。起於我見如須彌山。猶能發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生佛法矣。是故當知一切煩惱為如來種。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無價寶珠。如是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
見阿閦佛品第十二
爾時世尊問維摩詰。汝欲見如來。為以何等觀如來乎。維摩詰言。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我觀如來。前際不來後際不去今則不住。不觀色不觀色如。不觀色性。不觀受想行識。不觀識如。不觀識性。非四大起。同於虛空。六入無積。眼耳鼻舌身心已過不在三界。三垢已離順三脫門。具足三明與無明等。不一相不異相。不自相不他相。非無相非取相。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而化眾生。觀於寂滅亦不永滅。不此不彼。不以此不以彼。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無晦無明無名無相。無強無弱非淨非穢。不在方不離方。非有為非無為。無示無說。不施不慳。不戒不犯。不忍不恚。不進不怠。不定不亂。不智不愚。不誠不欺。不來不去。不出不入。一切言語道斷。非福田非不福田。非應供養非不應供養。非取非捨。非有相非無相。同真際等法性。不可稱不可量。過諸稱量。非大非小。非見非聞非覺非知。離眾結縛。等諸智同眾生。於諸法無分別。一切無失。無濁無惱。無作無起無生無滅。無畏無憂無喜無厭無著。無已有無當有無今有。不可以一切言說分別顯示。世尊。如來身為若此。作如是觀。以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維摩詰所說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