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4-12-2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058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4545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宗派禮儀:牧師袍的意義。
我本人是十分喜愛教會的崇拜禮儀,尤其是西方羅馬禮。而「袍」對我來說也是非常神性,也是我加入詩班的最大原因。我郤發現身邊大部分的牧者對他身穿的黑袍是一無所知.......
在過去舊約中對於禮拜的典章和律例皆有詳細記載。祭司們穿著藍色以弗得在會幕或聖殿主理獻祭時,穿在藍袍外面的「聖袍」是用白色細麻布製成。這是上主命定的。其餘的祭司也必須穿著祭司的服裝去事奉。是記載於出埃及記第二十八章開始。
在耶穌升天後,初期教會時期,天主教尚未形成有組織的團體,許多制度也依然還是沒有統一的規定,有點像現在一些新教的地方教會。牧師服裝的規矩尚未建立。但是,有鑑於舊約祭司袍的使用,也逐漸在教會中被仿效。一般認為與修道院及當時羅馬人民的服飾有關。
當君士坦丁堡信主後,天主教成為羅馬的國教,各地開始建立修道院。修院修士象徵神貧、貞潔、順服。而今天大部分新教的神職人員的黑色牧師袍就源自修道院的黑袍。由中世紀末禮袍逐漸禮儀化,服裝、顏色象徵基督受苦、拯救的意義。另一方面,天主教的司鐸主持彌撒時,還會在禮袍之外,套穿無袖如同背心的「祭衣」(Chasuble),這點類是參考舊約的以弗得。
天主教施行聖事的禮袍從四世紀到現在都是依循梵蒂岡教廷的規定,直到宗教改革後新教才有現在大部分基督教會的黑袍設計。一般在主教制的教會中,如天主教、東正教、信義宗或聖公會的神職人員,都會在便裝外穿著禮袍、披掛肩帶,來是表明牧者是基督之僕的身份。
部分傳統禮儀性的教會還配合教會節期而有不同顏色的禮袍。教會禮儀歷最先由西方教會出現,後來更被不同宗派使用。如:待降節是紫色為主調聖誕節或主顯節以白色,大齋節期以紫色,受難日以黑色或藍色,復活節以白色,聖靈降臨節以紅色,其餘則是常年期,以綠色為主。
馬丁路德宗教改革之後,禮袍都以黑色、灰色為主,放棄教廷規定的大白衣。再在搭配教會節期不同顏色的肩帶。在傳統主教制的高派或低派的教會中對於禮儀的講究亦非常認真,高派講究高禮儀,主教還會配戴禮冠,手持權杖及法器,低派則與台灣長老教會類似。
十六世紀宗教改革之後,在長老教會的創始者約翰.加爾文的理念下,放棄了羅馬天主教的繁文縟節,也刪除了教堂的聖像、聖畫,以及神職人員舉行崇拜所穿的禮袍也被改革。因意義回歸修道院精神,所以以黑色為主。以黑袍為禮袍的基本樣式。在平時則穿著黑色的羅馬領襯衫,在衣領處配戴一小片白色「領卡」的輕便服,白色意思則代表傳講上主聖潔的話。
穿著黑色的牧師服充滿著神學的意義。黑色代表代表罪惡,一位修道者必需是悔改者,有著謙卑順服的態度。同時,也甘願與世俗隔離。早期修道者是需化緣,如聖方濟修會,他們會背個袋子,後來這袋子成為碩、博士畢業袍的披肩袋。
牧者每次穿上禮袍,披帶象徵基督之軛的聖帶,就如同祭司穿上藍色以弗得,就像新約時代「披戴基督的血」,擔負起基督之軛。重要的是牧者要有委身成為基督僕人的呼召的感受,如此一來穿著這些禮袍才會更顯出它的意義。
來源:台灣聖經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