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隱藏的內容
陳元光(657年-711年),字廷炬,號龍湖,唐朝將領,曾任刺史兼任漳浦縣令。
光州固始(今河南省固始縣)人(可能是代北鮮卑貴族侯莫陳氏後裔)。
福建漳州人與臺灣和新加坡的漳州移民後代,均尊稱其為開漳聖王。
陳元光開拓漳州時,麾下有「五輔將軍」,分別是:
輔信將軍李伯瑤(一作輔聖將軍)、輔順將軍馬仁、輔義將軍倪聖分、輔顯將軍沈毅、輔美將軍沈彪。
亦有「六輔將軍」或「四輔將軍」他說。
陳元光為唐高宗年間,隨父陳政入閩,平撫群夷,威鎮八閩(福建省泉州、廣東省潮州地區)的開閩功臣,武后2年(西元687年)受封為首任漳州刺史。
睿宗景雲2年(西元711年),蠻亂潮州時,不幸被賊將刺死。
陳元光功在閩粵,後朝廷下詔立廟,永享人間香火,泉彰百姓故尊稱其為「開漳聖王」。
而配祀馬仁將軍及李伯瑤將軍,與另兩位沈毅將軍及倪聖分將軍,為開漳聖王的四大部將,協助聖王開疆擴土。
此外該廟內另祀的「六輔將軍」:
輔信倪總趕將軍、輔智曾文將軍、輔禮翁祖光將軍、輔仁歐汪將軍、輔義林鳳將軍、輔忠吳中軍將軍。
應為延平郡王鄭成功的部將,而非開漳聖王陳元光的部屬。
開漳聖王為唐朝平定南蠻開建漳州功臣陳元光,其深受地方百姓愛戴之首任漳州刺史。
因平定潮州匪亂殉職,當朝感念其奮勇衛國之情操而立廟表彰之。
開漳聖王自此成為福建漳州地方神明,漳州移民來台開墾在地安定後,便興建開漳聖王廟以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開漳聖王廟因神跡靈驗而香火鼎盛、世代相傳。
從軍:
13歲那年隨父親嶺南行軍總管陳政出征到福建,治理嶺南地區。
唐高宗儀鳳二年(677年)四月,陳政卒於任上,陳元光襲職,代父領兵,封玉鈴衛翊府左郎將,平息廣東陳謙與「蠻僚」首領苗自成、雷萬興等「寇亂」,閩南一帶遂安定。陳元光被晉階為正議大夫,詔封為嶺南行軍總管。
當時陳元光所處的漳州屬「地極七閩,境連百粵」,是少數民族與漢族混居的區域。
陳元光認為僅憑武力鎮壓是「兵革徒威於外,禮讓乃格其心」,而且「誅之不可勝誅,徙之則難以盡徙」,「功愈勞而效愈寡」。
於是呈請皇帝在泉州、潮州之間設郡縣,以加強對該地區的統治。
唐垂拱二年(686年),武后下詔,准奏在原綏安地段創建漳州,轄漳浦、懷恩二縣,漳浦附州為縣,任命陳元光為漳州刺史(州長)兼任漳浦縣令。
平閩:
此後,陳元光平定閩粵三十六寨,建堡屯兵,安定邊陲。
使北至泉州,南至潮州,西至贛州,社會安定,百姓安居樂業。
後來把中原地區先進的生產方式和耕作技術引進到這個地方,種植水稻和麻、甘蔗、香蕉、荔枝、龍眼、花卉等經濟作物。
唐睿宗景雲二年(711年)11月5日,苗自成、雷萬興之子又於潮州聚眾反抗朝廷,敵眾潛達岳山。
陳元光聞訊率輕騎抵禦,因援兵晚到,被敵將藍奉高用刀刺傷,後於撤退途中死亡。
漳郡黎民,聞之如喪考妣,為之哀號。
其子陳珦守制三年。
先天元年(712年),繼任漳州刺史。
陳元光開發漳、潮地區的業績,受到歷代朝廷的褒崇。
唐朝先天元年(公元712年),唐玄宗賜贈陳元光為豹韜衛大將軍,臨漳侯,謐忠毅文惠,後又追封他為潁川侯,賜「盛德大祀之坊」。
宋徽宗賜與陳元光「威惠廟」匾額。
宋孝宗加封陳元光為靈著順應昭烈廣濟王。
明朝又改封他為昭烈侯。
漳州地區人民把他尊為「開漳聖王」,崇祀他的廟宇遍及閩台及東南亞一帶,僅漳浦境內「聖王廟」就有近百座,台灣崇祀他的廟宇也有300多座。
台灣以開漳聖王為主神的廟宇有86座,歷代香火甚旺。
近年來,漳州市政府為紀念陳元光,將市區的主要街道命名為元光北路、元光南路。
在河南省信陽市固始縣陳集鄉陳集村,有陳氏將軍祠,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固始縣城有陳元光廣場、陳元光故居、陳元光大道等。
墓葬:
景雲二年(711年),陳元光戰死並葬於綏安溪大峙原(今漳浦盤陀大崎灣)。
貞元二年(786年),移葬於漳州市浦南鄉石鼓山。
墓呈圓丘形,墓前碑文為:「唐開漳陳將軍墓」。
俗語:
「尪公無頭殼,聖公無手骨」:臺灣清治時期時,漳州移民羣居基隆街(今基隆港一帶),而泉州府安溪移民開拓暖暖一帶,兩方以獅球嶺為界,漳州人崇奉開漳聖王(俗稱聖公),泉州安溪人信仰保儀尊王(俗稱尪公)。
每逢泉漳械鬥,雙方分別抬出己方守護神,吶喊助威,以祈勝利。
械鬥之烈,連奉祀的神像都不免於刀兵,至於有「尪公無頭殼,聖公無手骨」的俗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