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1025|回覆: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教傳經咒]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注解 [ 3 影片 +1p ] [複製連結]

SOGO榮譽會員

自由之鷹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榮譽會員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軍武十字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3-3-13 10:54:37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x 4
本帖最後由 ntyang1961 於 2013-3-13 12:13 編輯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依般若 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概論: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梵文:प्रज्ञापारमिताहृदयसूत्र Prajñāpāramitā Hṛdaya)是闡述大乘佛教中空和般若思想的經典,又稱《佛說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簡稱《般若心經》、《心經》,是般若經系列中一部極為重要的經典。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為《般若經》的總要,其中「般若波羅蜜多」(梵文:Prajñāpāramitā)直譯為以佛法的智慧到達生死解脫的彼岸,代表由文字聞修而親證般若智慧,超越生死苦海,到達不生不滅的究竟解脫境界。

心(梵文:Hṛdaya),原義為心臟,與意識心(巴利文:Citta)不同,在此是心要或心髓之意。

日本學者福井文雅,考證「心」(梵文:Hṛdaya)有密咒、真言、陀羅尼的含意,因此可譯為心陀羅尼、心咒。

支謙譯本稱為《摩訶般若波羅蜜咒》。

梵文本中,又稱為《般若波羅密多心陀羅尼》,藏文本稱《薄伽梵母說般若波羅密多心要》,皆不稱為經(sūtra)。

主要是因為此經為觀自在菩薩教導如何修習般若的總持陀羅尼,因其不是由釋迦牟尼佛所說,故不稱為經。

但是漢譯本中,因漢地習慣,重要經典皆被稱為經,故被冠上「經」字。

《心經》經文結構之來源,大部分出於《大般若經》第二會觀照品第三之二,即《大品般若》習應品第三)。

「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一段,出於《大般若經》第二會功德品第三十二,即《大品般若》勸持品第三十四。

咒文則出於《佛說陀羅尼集經》第三卷,般若大心陀羅尼第十六。

故《心經》是出自《般若經》的精髓,附加密咒真言,同時奉請觀自在菩薩為其說法主,才完成現今《心經》組織的型態。

《心經》是所有佛經中翻譯次數最多,譯成文種最豐富,並最常被念誦的經典。

有廣本及略本兩種本子。廣本具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

略本只有正宗分,鳩摩羅什與玄奘譯本皆是略本。

漢傳佛教中《心經》常見的版本為玄奘譯本,共260個字,其經文言簡義豐、博大精深、提綱挈領,直明「第一義諦」如來藏與其展轉出生的七識妄心,集中展現了般若學的精髓,是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誦的佛經之一。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句即出自該部經文,闡明第八識空性心所衍生出五陰色受想行識乃至十八界萬法,與諸法空相實乃不一不異之中道。

《心經》中所謂的「空」有兩個含意:第一個是空相,第二個是空性。

雖然七轉識妄心之相是空(也就是空相),真心如來藏(第一義諦)之相也是空(也就是空性),兩者都沒有形色,都不是物質的色法;但是空相的妄心與空性的真心卻是同時存在於「色身」中,同時同處在運作著,故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起源:

釋迦牟尼佛初轉法輪先說《華嚴經》,但無人能明白,所以他從二乘菩提宣說無我,為教眾生斷除眾生我,五蘊我、十八界我之執著,以四聖諦再開始,即以苦集滅道之教義教導眾生修正解脫道。

滅諦中提及涅槃(「涅槃」名為不生不死、不生不滅,依如來藏而施設的),為了闡釋涅槃的內涵及意義,佛陀更深入說明空性之理。

第二轉般若無分別智相法輪,藉由對如來藏空性的認知,證明煩惱是可以斷除的,從色法到一切遍智空,一切法皆無自性。

有些論師不了解甚深如來藏空性,佛陀便對無自性再作解釋:一切法皆依如來藏空性而無自性,一切法若不依止於如來藏則成斷滅空。

佛陀又解釋:二轉法輪的般若空是講「如來藏空性」,不是講「蘊處界空相」,第三轉善分別法輪的唯識諸經《解深密經》、《如來藏經》、慈氏菩薩的《相續本母經》,詳細說明真心如來藏的體性是常住不滅、離六塵之見聞覺知,惟明惟知,唯證乃知,具有原始本地之風光,謂智慧之德相。

《般若經》及諸部般若,為佛陀在二轉般若無分別智相法輪時所宣說,乃大乘佛法中之深法。

佛陀在《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系列中常提到般若的重要,更譬喻「般若」為佛母,能生一切佛法。

《般若經》的內涵以空性為主,大乘菩薩透過對如來藏空性的了解能斷除煩惱障而可證得但不入到小乘的無餘涅槃,即聲聞及緣覺的菩提果位;大乘菩薩也能夠透過對如來藏空性的認識,具足圓滿修證一切種智,再加上福德資糧的圓滿,能徹底斷除所知障而獲得大乘的佛地無住處涅槃,即無上的菩提果位。

因為解了如來藏空性貫穿三乘,故般若解空被稱為三乘之母,詮釋它的般若經亦稱為母般若。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即是《大般若經》的心髓,全部般若的精義皆設於此經,故名為《心經》。

佛說《心經》的緣起,是在靈鷲山中部,為諸菩薩聲聞弟子所圍繞,當時觀自在菩薩正在觀修般若波羅密多、專注思惟觀修而照見五蘊由如來藏轉展而出生,所以皆自性空。

心經主要內涵是舍利子與觀自在菩薩有關如來藏空性與諸法空相的問答。

佛出定後,認可菩薩所說,歡喜讚嘆。

心經內涵可分兩種,顯義與隱義。

顯義為觀空正見,為龍樹菩薩的《中論》所闡釋。

隱義則為現觀道次第,間接顯示性空所依的有法,為彌勒菩薩所造的《現觀莊嚴論》所詮釋。


《大般若經》中所開示之般若法門是專為已發菩提心之眾菩薩們所宣說的。

其最重要的觀念在於以如來藏空性之般若空智慧來覺悟諸法皆是空相之實相(即一切外在事物的名相,皆是來自意識心及意根的虛妄分別而已),既不因已體證如來藏、可進入卻不入涅槃而自願生生世世輪迴生死救度眾生,其行為看似有違一般所認知的脫離輪迴觀念,而實際上這才是《大般若經》開悟菩薩的主旨所在。

因為以慈悲喜捨之心平等救護一切眾生才是真菩薩行,而自己逃離生死輪迴卻棄眾生於不顧則有違菩薩自度度他之初衷誓願。

在《大般若經》中數度出現 「菩薩摩訶薩普為利樂諸有情故,求趣無上正等菩提」與 「觀諸法皆空,不捨一切有情」字句。

此即表示若離開對眾生的慈悲濟度,則一切修行的意義則大打折扣,不能最終成就無上菩提正果。


















資料來源;搜尋自網路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Rank: 1

狀態︰ 離線
2
發表於 2013-5-18 10:55:53 |只看該作者
和喜歡第二個版本的  謝謝樓主分享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5-1 04:54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