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368|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問題與討論] 阿姜查: 解脫之鑰 [複製連結]

Rank: 8Rank: 8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3-3-23 01:06:20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本帖最後由 boy650623 於 2013-3-23 01:08 編輯

去禪修!

        我不擅長於對佛法進行長時間的論證。很難把一切用言辭表達出來。誰要想了解我怎樣修行,就該來住在這裏,時間長了會了解。在過去,我到處雲遊,跟不同的老師學習佛法,學習禪修。我去那裏並不是要別人聽我說話。我去聽各位大師講授佛法; 不是去教他們的。他們無論教我什麽,我就聽著; 哪怕他們年輕,沒有多少名氣。我沒有覺得有必要做很多討論。重要的、值得關心的,是舍棄與放下。

修行的整個目的,是舍棄與放下。進行大量的正式學習,到最後也不會證果。一天天過去,你越來越老,要是你光知道學習文字,就象在追逐海市蜃樓,永遠不會抓到真東西。修行有許多法門、方式,我不會批評,只要你懂得修持的真正意義與目的就行。但是,如果有修行者不嚴守戒律,即使不一定有大錯,我可以說他們在修行中不可能獲得最終成就。這就象繞過正道,跳過戒德、奢摩他、智慧之中的關鍵部分。有人告訴你,不要執著奢摩他,你不要麻煩了,直接就去維巴沙那,但是從我的經驗看,要是你跳過奢摩他、只做維巴沙那,不會成就。

        阿姜索、阿姜曼、阿姜同如、昭昆烏巴離爲我們留下的修持方法與基礎,不要放棄。如果你跟隨這些大師的足迹修行,就是一條最直接的覺悟之路,因爲他們親身證悟了佛法。他們沒有繞過戒德,而是對戒律一絲不苟、無懈可擊。他們的弟子對老師、對寺院規矩、修行方法有著極大尊重。如果老師告訴你停下,你就照辦。如果他說你做錯了、該停下,你就停下。弟子們以決心與誠心來學習,直到親眼看見、親身經曆。結果是,那些林居大師的弟子對老師有著深切的尊重與敬畏,因爲自己是跟隨他們的腳步,才親見、證悟了法。

        因此,試一試我建議的方法。要是你去禪修,自己會看見、體驗結果。要是你真的努力修行,探索真相,沒有理由不達到我講的結果。我說,你要是有正確的修行方法,舍棄、少言、放下觀念與自滿,雜染不可能在心裏站住腳。你能心平氣和地聽那些人講不真的話,就如你能耐心地聽別人講真話,因爲你知道怎樣自己來觀照真相。我說,要是你真正努力修行,這是可能的。但是學者們不常來修,他們當中這樣做的人還太少。我感到有點遺憾,我們許多佛教徒是這樣,我一直鼓勵他們切實修行,開始禪定。

你們當中那些過去是學者的終於遠道而來修行,是值得贊揚的,你們有自己的優點可以貢獻給僧團。這裏多數的鄉村寺院,重視的是經文和理論學習,可結果是,他們學得沒完沒了、無窮無盡。他們從來沒有停下來、結束它。他們只學習“甯靜”這兩個字,學了升起重生的東西。你要停下動態思考,好好把你的理論知識作爲對苦因進行調查研究的基礎。心的本質與你從書裏學到的描述不差多少,是一致的。但你若是學了卻從來不修,永遠不會真正了解。你一旦修了,便能得到深刻的知見,你在書裏學到的那些東西才變得生動清晰。重要的是開始修行,獲得那樣的知見。

        因此去試一試,住在森林小棚裏,努力訓練自己、體驗教導。這比只學理論要強。要修的是在內心跟自己討論佛法,住在偏僻之處,觀察自己的心。心靜止時,放下了一切,停留在正常狀態。當它動起來,從這個靜止的正常狀態,泛起漣漪與波動,各種思緒和想象升起,行蘊的影響過程就啓動了。因此要小心地對它們保持覺知。一旦心離開了正常狀態,就不再是中道。它或者執著官感,或者自我折磨。就在那裏形成了影響思維的網絡(行蘊,sankhara)。如果影響是善良的,心則呈現出善良的特點; 影響不良,則呈現出不良特點。這個過程就在你心裏進行。如果你修持時保持覺知,密切觀察心智,實際上是很有趣的。這個話題,我可以高興地講一天。

        你一旦對心的動態有了覺知,就可以看影響它的過程。心受雜染的培養與訓練長大。我看心好比一個中心地。那些我們稱爲心所的,好比來這裏的訪客。有時這 “人”來訪,有時那 “人”來訪,有時另一個“人”來。他們都來呆在這一個地方。所有升起於心中的這些 “訪問者”,我們稱爲心所。

        修行之道就是喚醒心智,讓它有 “覺知”,等著觀察自己。無論何時一個訪客靠近,你得搖搖手不許它進來。要是你整天坐在唯一的座位上,你的覺知就在中間等著所有來客,它們又能呆哪兒呢? 這就是佛陀所說的“佛陀” (buddho): 一種堅定、不可動搖的覺知。你要是能把持這個覺知,它就能守護心。你只要坐下來、 就在這一點確立覺知,這裏是一切訪客要來的地點,從你還是個胎兒、到你活到現在。

因此你得徹底了解它們,要這樣做。你就守著佛陀所說的覺知。所有這些訪客會想盡辦法對你的心進行改造、虛構,影響你的經驗。當它們成功地把心扯進它們的事件中時,心所就産生了。無論它們的性質怎樣,把心引向何方,都不重要。你的工作是了解那些訪客。無論何時客人來,他們發現只有一把椅子,只要你占著那把椅子,它們就沒地方坐。它們來的用意是向你灌輸點流言,卻沒地方呆下來。這些愛閑談的客人不管來多少次,總是看見同一個家夥坐在同一個位子上接待客人,總也不挪動。

下回來,還是沒位子。他們會回來多少次呢? 你要做的,只是坐在這裏接待它們,就都了解它們了。自從你最早了解世界起,所經曆的一切,來訪的正是這個地方。你只要了解這麽多。要是你就在這個地方觀察、覺察,就會看見佛法,培養出穿透一切的洞見。你就自己討論、觀察、觀想佛法。

        這才是佛法討論,我不知道別的討論方法。我還可以繼續這樣講,但是到頭來不過是講與聽。我建議你去切實修行。你自己修時,就會有一些經驗了。有些方法告訴你怎麽走……發生這樣,就做那樣,等等,但是你繼續修時,常常會發生不如意的情況,你得思考、調整自己的方法。你也許要走很長的路,才看見一個路標,才意識到這條路走對了。重要的是,你通過失誤來學習,總結經驗,直到確立起正確的修行方法,就會確信無疑。你要是還不曾找到正確的修行方法,那麽注定會有許多疑問與障礙,你就得在那點上不停地探索。

一旦調查過了、從各個角度考慮過了、跟自己討論過了、確實給心智留下印象,你就知道怎麽做了。要是你實在卡住了,可以問老師,他對克服障礙、訓練心智經驗多,會給你修行建議,超越困難。有一個老師可以有很大價值。有人已經去過了,了解那裏的地形。你可以帶著疑惑找他,與他講述自己的修行。

        考慮觀聲音。有聽、有聲音。你可以對聲音有覺知,卻沒有什麽想法。要利用這種自然現象來觀察真相,直到能把心與客體分開。能産生這個辨別力,是因爲心不出去牽涉其中。耳朵聽見一個聲音,就觀察心是不是牽扯進去、是不是給帶走了。是不是感到心煩? 至少要了解這些,才能做到注意聲音而不受幹擾。這就是在當下培養與確立念住。你不需要到別處去做。即使你想躲開聲音,實際上也逃不開。只有以修行才能真正 “逃離”聲音。那就意味著要訓練心智,直到念住堅固,官感接觸什麽能夠放下。聽仍是在聽,同時你放開客體。

有念住時,放下是很自然的。你不需要花氣力把心與客體分開,由舍棄、放下,自動分開了。哪怕你想跟蹤聲音,心也不去抓著。

        你一旦對色、聲、香、味、觸、法有了充分念住,就會以內在慧眼,看清它們的本質。他們受三個普遍特點的主宰: 無常、苦、非我。比方說,你無論何時聽見一個聲音,馬上會在經曆它的過程中洞見這三個特征。好象你不再聽見它了,你不以平常方式聽它,因爲你知道,心是一回事,客體是另回事。但是那樣並不意味著心不再起作用了。念住始終在監視與觀察心。要是你能修到這個地步,意味著你不管在哪裏、不管做什麽,都在培養對法的探索。這就是七覺支之一的擇法(dhamma-vicaya)。要是心裏有了這個因素,就意味著它在自動自發地、不斷進行這樣的深度分析。

        要與自己討論佛法,這樣會逐漸放松你對身體、感受、辨知、思維、意識(五蘊)的執取。在心沈浸於觀照的工作時,就沒有什麽能夠幹擾、入侵了。對於有定力的人,這個觀想與探索的過程在心裏是自動産生的。不是什麽要你思考或者創造出來的。心會立刻熟練地朝你指的地方觀照。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6-15 23:44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