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隱藏的內容
「地母娘娘」即「后土娘娘」。
「后土」是道教神名,全稱為「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神祇」,為道教尊神「四御」中的第四位天帝,神位極高。
周禮載:「王大封,則先告后土」;左氏云:「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實聞君之言。」后土神亦為主宰大地山川之大神、與主宰天界「玉皇大帝」同樣受人間崇敬。
西漢文帝(公元前一七九年)詔令天下統一祭祀地祇(后土),規定「冬至祭太一,夏至祭地祇。」漢武帝時(公元前一四○年)命建后土祠,親自祀拜,如上帝禮。
此後歷代帝王皇朝,皆列入祀典。
大約在唐朝(公元六一八年)以後,由於國人觀念,天陽地陰,男為陽,女為陰,后土神遂漸奉為女神。
唐杜佑通典記載,汾陰后土祠為婦人像,民間乃稱為后土娘娘。
唐代並有「后土夫人傳」,而后土夫人祠以楊州最盛,並指沿自西漢。
宋代以後,道教列為四御尊神之一,執掌陰陽生育,萬物之美與山川之秀,道觀並設后土殿。
民間建后土娘娘祠,每年農曆十月十八日相傳是后土娘娘聖誕日,隆重祭祀之。
地母又稱天公地母 . 皇天後土 . 地母娘娘 . 地母元君 . 地母至尊 . 後土其地母聖號爲”無上虛空地母至尊” ; 本人于地母誕辰那天 , 于修法時 , 心眼看到地母娘娘從大地中走上來 , 全身金光閃閃 , 尤如電影中的埃及豔後 ,後面跟了好多隨從。
地母至尊在混沌之先以玄元一炁造機成運,陰陽判後,又以靈體生化,造成萬物生長的型態,整個地球,四時節序、江湖河海、大小土地、都是地母的靈體所生成的。
大地一切萬物、花草樹木也都得到地母靈炁的滋養,包括五谷雜糧等..都是地母長來養育她的子民的,人人在世的時候依靠這些東西來過活,死後還是將肉體葬在地母至尊的懷抱中。
各府州縣雖然劃分了區域,但是各個區域還在地母的土地上。
各廟宇、寺院大大小小的神祇也都是用地母身上的東西建造或雕塑而成的。
曆代的帝王、文武百官也都是得到地母至尊靈慧的孕育才能統攝國政,治理萬民。
人類誕生以後,就是秉持著天地陰陽的兩股靈氣,人類才有良知,來造就今日世界的科學文明。
天地本是不言不語的,但是冥冥之中,卻以無窮的力量來運化五行,使各星宿能做有秩序的運行,地球上的四時輪替就是靠這股力量在平衡運作的結果,整個宇宙間的一切,包括日、月、星球,萬事萬物都在她的範圍之內。
靈氣是代表著原始的母性,而正氣則是陰陽交融産生的結晶。
賢能的人,就是得到這股靈氣的孕育,才有智能來造福世民。
一個人在世上能有所成就都是地母娘娘培育的功德。
地母,相對于主宰天界的玉皇,即所謂「天公地母」、「皇天後土」,是主宰大地山川之神,又稱「地母娘娘」、「地母元君」、「地母至尊」、「後土」等,宋朝大中祥符年間,
徽宗上尊號爲「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後土皇地祇」。
自古以來,人們生活上所需的資源,舉凡衣、食、住、行都與土地脫離不了關系,因此先民依賴土地、感謝土地,但又害怕它發怒(地震),不願給人以萬物,故要親地、尊地,具體的表現,即是奉祀將這個人類衣食父母神格化-後土。
朝庭又有祭天地社稷的習俗,而且是由天子諸侯行之。
天子于每年「一陽來複」之冬至日,祭天于南郊;于「一陰來複」之夏至日,則行祭地之典于方澤。
先民又根據易經的觀念:
幹爲天爲父、坤爲地爲母,在這種相對的思考模式之下,既有天公,即有地母,幹神(陽神)爲上帝、大帝或帝君,尊稱坤神(陰神)爲元君或夫人,故稱後土爲地母元君,認爲玉帝是幹元之王,而地母則爲坤維之主,也就是綜禦整個大地的尊神,故其職司,即爲統轄九土、九壘、四渎、五嶽。
基本上,後土的女性形象乃是其作爲大地之母的信仰神格化,在民間祠廟及部份道教宮觀中的地母形象,或著道袍,或披上樹葉,一手持拂塵,一手捧太極以象征其生化萬物、涵養萬類,尤其是先民農業與土地的密切關系。
道教神學體系而言,地母元君並不屬于道教那個道派,在《正統道藏》中也沒有其所專屬的經典或傳記,甚至在道教主要的經典中也很難看到「地母元君」、「地母娘娘」、「地母至尊」這些稱謂,而多稱之爲「後土皇地祇」,另外,與地母同屬土地之神性質的尚有地官大帝與社神等、與上清派的九壘三十六土皇等,不過大柢是作爲統治者或保謢者的男性形象。
另外,道教中有「六禦」之說,如《無上黃箓大齋立成儀》將後土皇地祇與昊天玉皇上帝、太極天皇大帝、東極青華大帝、南極長生大帝、北極紫微大帝列爲三清之下、統禦六合的六位大神,可見後土的神格與玉皇上帝同屬太極界之先天高神。
根據《地母真經》所記,言自盤古開天後,有陰陽二氣,陽氣演變爲天君或天父,陰氣就演變爲地母。
天父和地母成婚,生下天皇、地皇、人皇、伏羲、神農、黃帝,從此人類才逐漸繁衍。
地母至尊聖誕日是農曆十月十八日,不論老少、職業,每個人都應向地母供香,表達虔誠的敬意,祈求地母至尊神靈庇佑,定保是年國泰民安,百姓五榖豐收,百業亨興,人人安居樂業,長享太平日子。
地母至尊聖誕日:農曆十月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