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345|回覆: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本教故事] 打禪七吃包子 [複製連結]

Rank: 8Rank: 8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3-6-30 20:21:02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宣化上人開示錄(一) 宣化上人主講

節錄~包子這一段


我們是持「日中一食、夜不倒單」的戒律。這種苦行敢說是世界第一家,尤其在打禪七的期間,每天坐十二小時,走六小時。這樣辛苦,需要營養,所以在中國,從前打禪七的時候,每天晚上每一個人可得兩個大菜包,皆大歡喜。我們這裏沒有這種規矩,所以吃中飯時要加菜,叫大家吃飽一點,有力氣跑香。佛教的戒律,規定「日中一食」,就是在正午的時候吃飯,一天只能吃一餐。到後來就改為過午不食,就是過了十二點鐘以後,不可以再吃飯。可是在早晨可以吃粥,這是因為沒有超過中午,所以不是犯戒。
  
  在禪七期間,如果沒有吃飽,那麼,跑香、行香、坐香,都沒有力氣,就會生退轉心。怎樣生的?參禪的人,到了晚上,肚子發牢騷,批評你太自私,只知道修行,只知道開悟,對它一點也不關心,令它受痛苦。說你修的是什麼道?一點慈悲心都沒有,於是乎就不和你合作,所以使你容易生出退轉心,不願意修行了,前功盡棄。所以在禪七的期間,一定要吃飽,才有精神求智慧解脫。
  
  今天講「打禪七吃包子」的故事,這是真人真事,不是虛構。在中國寧波天童寺,該寺方丈叫密雲禪師,他是個明眼善知識。該寺的維那師父,也是個明眼善知識。不過,這個維那的慈悲心太多,那個方丈的慈悲心太少。方丈和尚是「摩訶薩不管他」的作風,維那師父是「菩提薩埵愛管他」的作風,兩個人的思想不同,所以作法是對立的。  

  在打禪七的時間,大家勇猛精進打坐,求智慧解脫。這位慈悲的維那師父,在晚上看大眾肚子餓,沒有食物,無精打彩地坐著;有的昏沉,有的掉舉,不是睡覺,就是坐小。本來坐時是三尺高,現在是一尺半,為什麼?因為肚子餓,挺不直腰,所以叫坐小。這種現象一旦發生之後,就沒有法子繼續維持下去。
  
  維那一看這種情形,便發慈悲,為照顧大眾的健康,所以用神通力,在定中到廚房偷鍋粑,每個人分一塊。等開靜時,大眾睜開眼一看,在膝上有鍋粑,就偷偷吃了。人是鐵,飯是鋼,馬上就有精神了,跑香時,也不覺得疲倦,不像餓的時候,跑也跑不動,要在旁邊休息。這位慈悲維那,偷了兩天鍋粑,給大眾當點心,不料在第三天,被方丈和尚發現他偷鍋粑,於是被遷單了。
  
  事情是這樣發生的:在第三天早晨,管理廚房的和尚,發現鍋粑不見了,以為被老鼠偷去了,因為職責的關係,乃向方丈和尚報告這情形,請示方丈和尚。老和尚說:「那麼,就捉老鼠吧!」到晚上,方丈和尚在定中觀察,發現維那在定中又去廚房偷鍋粑,於是把維那的身體放在凳底下。等維那回來一看,自己的房子不見了,仔細的尋找,在凳下找到,於是把身體拖出來。這時,方丈和尚說:「你在做什麼?你這個大老鼠,敢到廚房偷鍋粑,現在你犯戒,你知道嗎?犯戒是要被遷單的,明天你走吧!我們這裏不留你了。」
  
  這位被遷單的維那說:「您遷我的單,是可以的。可是我有一個要求,請您答應我。」方丈和尚說:「你要走了,還要求什麼?」維那說:「參禪的人,一定要吃飽飯,才能用功修行。如果吃不飽,的確不能修行,所以我到廚房偷鍋粑,是為大眾,不是為我自己。希望方丈和尚發點慈悲,每天晚上,每人分兩個大包子,若能這樣做,我就向和尚叩頭頂禮。我走之後,也不會打妄想。」
  
  方丈和尚一想,這話很有道理,便說:「好吧!答應你的要求,滿你的願。」從此之後,每逢打禪七,晚上每人可得兩個包子吃。這位維那師父問方丈和尚:「我應到何處?」方丈說:「你到四川去,到那裏去建道場,因為那地方的護法和你有緣。」於是他用神足力,來到四川看見有一個地方,有兩棵大桂樹,枝葉長得非常茂盛,於是在樹下打坐。後來被當地的護法居士發現,認為他是老修行,是有德行的高僧,於是便在桂樹下建一所寺院,命名為「雙桂堂」。他就在此堂傳法授徒,後來有很多參禪者開悟,他也成為開山的祖師。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頭像被屏蔽

禁止發言

狀態︰ 離線
2
發表於 2013-6-30 20:31:04 |只看該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發言或禁止訪問或刪除帳號,本文內容已被系統自動屏蔽。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6-15 11:55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