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766|回覆: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風水地理] 《周易》風水觀 [複製連結]

SOGO超級版主

終身義工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論壇特頒成就勳章 超級版主勳章 發帖狂人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生活智慧王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IQ博士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SOGO搞笑之星勳章 手工藝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3-7-5 17:25:09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x 1
《周易》風水觀

  住在黃河流域的中國人,在進入農業經濟之後,就世代後務農為生,在「生存」的需求下,自然對農作物生長與環境變化,有著「深刻入微」的觀察,他們觀察的目的,是希望能藉著長期體驗,尋覓出一項「環境準則」,來幫忙農作物成長迅速,以致年年豐收。

  這種期待,在周朝終於有了重大突破!陳怡魁表示。

  為何?

  長期研究易經古籍的陳怡魁,從記錄周朝人民生存準則的《周易》中…發現!當時的老百姓,已經察覺一項非常重要的風水準則,就是:

  下過「雷雨」的大地,欣欣向榮,到處充滿生機,能使農作物生長茂盛,令民眾大豐收!

  陳怡魁認為,這可能是全世界最早發現「雷雨氮肥」的驚人記錄!

  怎麼說呢?其原理何在?《周易》又是如何描述呢?

  我們先從古今學者與陳怡魁博士,對《周易》乾卦的不同解,來瞧出端倪。

(1)乾,元亨利貞

A.【古今學者解釋】

  宇宙天體運行,不分四季晝夜,循環不斷,如此的造化規律,不僅能孕育出自然萬物,並能使其永續生存與發展。

B.【陳怡魁的研究】

  「乾」為天;代表研究「天候」與「氣象」的道理;全文意為…如果人類能瞭解大自然的原始規律(元),並正確(貞)、適當的利用(亨)這種原理;如此,將使民眾豐衣足食,生活安居樂業(利)。

(2)初九,潛龍勿用

A.【古今學者解釋】

  此爻,如巨龍隱藏在大地內,君子占得此卦象,需要修養心性、韜光養晦、隱忍不發…,等待下一次轉機的到來,才能開始行動。

B.【陳怡魁的研究】

  「潛龍」,指的是“不下雨的乾燥大地”!

  何以說呢!

  陳怡魁表示,自古以來,中國人就一直把“打雷閃電”的現象,視為龍的現形,漢朝王充在《論衡》中就指出:

    蛟龍見而雲雨至,雲雨至則“雷電”擊!

  又說:

    龍,魚之類也,其乘「雷電」,猶魚之飛也。

  而《易經.說卦傳》,更直接的說:

    震為「雷」,為「龍」!

  可見,「龍」和「雷雨」的關聯性!

  另外,「潛」依字義,則指「沒於大地」的意思;因此,「潛龍」一詞可作「雷雨隱於大地,而不見」,表示該區,不曾下過雷雨的意思。

  所以,全文可解釋為:

  在天乾物燥、不曾降下半滴雷雨的大地(潛龍),該區並不適合民眾定居與耕作的(勿用)。

  陳怡魁表示,這種乾燥不易下雨的環境,以廣大的戈壁沙漠為代表,該區不僅草木不生,每年降下的雨量,也不到數十公釐,以致所有土壤皆風化成沙,自然風水不佳。

(3)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A.【古今學者解釋】

  九二,變爻在初九之上,大地上多為農田,故稱“見龍田”;而九五,變爻在上封的中位,得陽剛正位,如同藏於大地的潛龍,一日脫困而出,就能變成飛龍,騰翔於天空之中,故稱“飛龍在天”。

  二者含義,可譯為:

  碩德英明的君子,在得到天時地利之助,並受到賢能部下的擁戴後,將逐漸興起得勢,而把其“利濟眾生”之志,轉為德澤,普施於天下。

B.【陳怡魁的研究】

  這段是周朝風水的「重頭戲」,因此,這裏將詳細介紹,讓讀者更加了解。

  “龍”,猶雷雨這觀點,如前文所述,是在古代科學不發達,對於大自然各種現象,尚未十分了解的時候,古人只好以神秘的巨龍,來比作「雷電大雨」…這背景,是可以理解的。

  所以,「見龍在田」、「飛龍在天」可解釋為:

  在農田與居住地的上空,勿然雷電交加,開始下起甘露般的雨水!

  那麼,「利見大人」又作何解?

  一般人常照字面含義,譯為:「容易遇到貴人提拔,或升宮發財!」…但實際上,陳怡魁認為,並不是這麼一回事,我們須從《周易》產生的年代「周朝」,由其歷史背景探其源頭,才能獲得真義,敘述如下:

(A)《詩經》的記錄

  專門記錄周朝人民生活的名著,首推《詩經》,其中有一篇文章生動的描述、記錄打雷後民眾的「心聲」,叫(殷其雷),內容記錄於下:

  殷其雷    (雷雨聲,響徹萬里天空)

  在南山之陽, (仔細一看,雷雨竟降在南方「向陽」山麓的農田上。)

  何斯違斯,  (你為何要捨棄故鄉的農田,而出外謀生呢?)

  莫敢或遑,  (不要休息,快馬加鞭的回鄉吧!)

  振振君子,  (勤奮忠厚的人啊!)

  歸哉歸哉。  (家鄉的農田已能耕作了,莫誤時機,快快返鄉吧!)

  陳怡魁指出,這段文章很深刻的描述出,周朝百姓在歷經雷雨後,民眾內心的“雀躍”之情,並且刻畫出家鄉長老與婦孺的企盼心情,盼望出外謀生的壯丁(或作君子、大人),在故鄉下場雷雨後,能趕快返鄉!

  在這種情境下,陳怡魁反問?

  如果家族的大人、壯丁,此時能順利又快速的回到家裡…不就應了《周易》:「利見大人」的敘述嗎?

  「利見大人」的千古之謎,就在這裡,陳怡魁強調。

  當然,「大人」也可作有德的君子,或大權在握的仁君,亦或一些喜氣洋溢的祥兆…但不管如何,都是值得欣慰的一件事。

  問題是,為什麼「利見大人」,一定要在打雷下雨後的大地呢?

(B)氮肥的玄機

1.逐「良田」而居的遊耕生活

  陳怡魁表示,周朝八百多年的統治,除了少數官員、貴族外,很多民眾還是過著「遊耕」的生活;也就是說,當這地區的農田在頻繁的栽種後,地力衰竭,泥土中的營養素(如氮、磷、鉀、鎂…)逐漸怠盡之際,農民就必須趕快轉移陣地,到它處另找「良田」,繼續耕種…

  因此,家裏的「壯丁」在故鄉土地變貧瘠時,就會離鄉背井,將老弱婦孺留置故鄉,自行出外另覓良田;這種遊耕生活有點像「刀耕火種」的遷移,成了當時的一項通例。

  但這情境對「安土重遷」的中國人,卻是非常無奈的一件事,因為,除非生活所逼,一般人是不願拋妻棄子,遠走他鄉的…不過,隨著長久的生活體驗…他們發現,雖然他們不能控制土地的肥,但!每當“雷雨”下過後的大地,就像久旱逢雨的沙漠,到處生氣蓬,一片“萬機待發”之象!

  原來貧瘠的土地,竟變成肥沃良田,可以再度耕作…

  於是家中婦孺,就有《詩經》:「振振君子,歸哉歸哉!」的心境發出!…

2.雷雨與有機氮肥

  這「雷雨」的玄機,到底在哪裏呢?竟可將貧瘠的大地化腐朽為神奇?周朝百姓,又怎麼會有如此深刻的觀察呢?

  其實,就在「氮肥」的作用!陳怡魁指出。

  陳怡魁表示,空氣中有一種游離氣體叫「氮氣」,約佔大氣成分八十一%,它是一種很穩定又獨立的氣體,本身不容易揮發,也不容易和氧氣或其它氣體作用,所以常被用來放在電燈泡內,減緩鎢絲在高溫狀態時的揮發。

  天氣中的「氮氣」,雖然很安定,相對的,由於難以揮發、反應的化學性質,因此,它對自然界萬物,也很少有實質上的助益。

  但是,有一種“狀態”就會例外了,就是當天空出現閃電打雷時,安定的氮氣,就會完全變了樣,成為「極活潑」的氣體。

  何以說呢!

  氮氣雖然極其穩定,但在通電的高溫中,它就會和「氧氣」作用,產生燃燒現象,形成「二氧化氮(NO2)…而通電的電壓值愈高,作用愈明顯,二氧化氮產生量,也就愈多。

  這是一項很有名的實驗,任何人都可在實驗室輕易印證。

  關鍵就在此處,因天空中每逢閃電打雷,就如同實驗室的通電實而且其放電火花如樹枝狀,伸展開來有數公里長,電位差亦為上萬伏特;如此大規模「通電」現象,很快的,造成天空中大量的氮氣,和氧氣燒,化合成「二氧化氮」!

  此時,如果天空剛好濃雲佈,並開始下起雨來,則「二氧化氮」將快速的溶解在雨水裏,形成所謂的「硝酸(H2NO3),並隨著雨水降到大地上。

  「硝酸」滲進土壤裏,會立刻變成「硝酸鹽」,於是,形成農作物生長最好的肥料-「天然氮肥」!

  農業社會的人們,常稱雷雨為「雷公尿」,可使貧療的農地變成肥沃,可是有其深理的。

  另外,據科學家研究,天空中,每打一秒鐘的雷電,大氣中就會降下二萬噸的「氮」肥…整個地球上,據統計,每年天空學降下四億頓的氮肥,來向大地施肥,滋潤這顆綠色行星。

  所以,沒有雷雨降下,地球早就是一片貧瘠的荒土。

  這裏,大家是否可以深入了解,「雷雨」對傳統農牧業的影響,也可以體會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以及「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之意!

3.「黍在龍圃」的千古秘密

  不僅於此,令人驚訝的是,遠在殷商的“甲骨文”,也有類似的記述,陳怡魁表示。

  例如殷商的卜辭,記述:

  乙未卜貞:黍在龍圃…二月。

  (上天表示,須將「禾黍」種在下過雷雨後的菜哺…而且,最好在陰曆二月驚蟄的春雷後。)

  陳怡魁大表驚訝的指出,原來三千多年來,一直為中國知識分子,所稱頌的《周易》:「見龍在田」,最初,就是源自殷商甲骨文中的「龍圃」理論。

  而且,甲骨文敘述的更詳細,把殷人利用雷雨幫助農作物成長的史實,以「黍在龍圃」記述,陳怡魁認為,這將使中國人發現「氮肥」的記錄,再往前追溯一千年…

  再來,《易經.說卦傳》也對「雷」雨,有深刻的形容:

    「震」,為雷;

    為健,為蕃鮮。(指萬物欣榮,生長興盛貌)

  另外,《周易》也說:

    萬物出手震,(萬物的生長,全在打雷後…)

    動萬物者,莫疾乎雷!(要讓萬物快速振興繁榮,莫過於下場雷雨。)

  這些,對於打雷下雨後的生態記錄,陳怡魁認為,其實,都在形容「氮肥」,對農作物生長的幫助。

4.雷電振波V.S高空施肥

  再來,純就「雷電」的物理現象,前蘇聯格如吉雅的生物學者與物理專家,共同研究後表示,天空中產生高電位的“放電現象”時,確實能促進植物生長、增加農作物產量;原因在於「放電」時,部份的“電位能”會轉成“機械能”,使得植物細胞內壁,出現微弱振動的物理現象。

  這種作用,好像人體坐上按摩椅,進行全身推拿、扭捏、振動的感覺是相同的,非常舒服,可以直接促進植物發育,長得比其它地區快又好。

  陳怡魁進一步指出,同樣是打雷下雨,但降下的時機也很重要,最好是晚上,因為夜裏,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偏高,於是,當天空降下雨水到農作物葉面時,由於氨裏面的「氮」與「二氧化碳」,將直接結合成「有機氮肥」(又稱「尿素」),將使作物成長更加受益。

  這種尿素有個優點,據科學新研究,當它灑在葉面時,不必施肥於土壤,就可促使植物直接吸收,浪廢資源最小,而產量最高,陳怡魁認為,這也是《周易》「飛龍在天」的原始意涵。

  美國曾有一溫室利用此「有機氮肥」的理論,來種植「水耕胡瓜」,研究人員直接將尿素(氮肥)灑在作物的葉面上,並模擬天空下雷雨般的情景…結果,胡瓜產量竟然比傳統增加51.6%!

  真令人驚訝!

  無論如何,遠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民眾,甚至更早的殷商民眾,老早就發現這種寶貴的「生存風水」,實在令後代中國人,欽佩不已!

(4)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愓若,厲無咎

A.【古今學者解釋】

  仁德的君子,整天須自強不息、努力不懈,到了晚上也要戒慎警惕,反省自身再三,如此行徑,既使處於危險之處,也會安全的度過。

B.【陳怡魁的研究】

  努力勤奮、未雨綢繆的人(君子),遇到打雷下雨的日子,要趕快挖座池塘來蓄水,待日後旱季鬧水荒時,不僅,所儲存的水,可充當飲用水及灌溉用,而且,此時自然界的野牛、馬、山豬、野鹿…等,都會群聚至此「人工池塘」飲水…這時,遊耕為生的民眾,就可趁機捕捉這些獵物。

  所以,在沒有下雨的日子,也能生活下去(厲無咎)。

  陳怡魁表示,這種高技巧的風水法則,在美國早期的西部開拓史,就被廣泛使用,當時白人與印度安人對峙時,白人通常會先佔領水源區…等到遊牧為生的印第安人,其飼養的大群牛、馬口渴時,就會集體跑到水源區飲水。

  此時,白人再一舉擒獲這些印第安人賴以為生的經濟動物…長期下去,整個印第安人的經濟,就這樣崩盤了。

  周朝發現這項寶貴的風水法則,約在公元前一○四六年,之後,就被古今中外民族一再引用,可見其珍貴處。

  陳怡魁指出,今日,在台灣桃竹苗的紅土丘陵上,仍舊散佈著許\多“人工潭”,於萬里無雲的日子,搭飛機越過桃竹苗上空,都可清楚辨識;而這些埤潭,據了解,就是專供民眾乾季蓄水的用除,非常有意思!

(5)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A.【古今學者解釋】

  行事須小心謹慎,考慮周到,不可輕率躁進,如此步步為營,才能萬全而無咎。

B.【陳怡魁的研究】

  此句原始含意為,當雷雨降下(躍)的地點,若位於高山深谷(淵)時,由於古代高山裏,未建水庫可以儲存這些珍貴,含有氮肥的雨水,於是,雨水隨著山澗小溪,由高山流到山腳下的沖積扇平原…

  由於,僅少數的沖積扇平原受益,未能惠及所有農田,所以,這種雷雨對民眾的生存,作用不大!(無咎)

(6)上九,亢龍有悔

A.【古今學者解釋】

  處於高位,卻驕傲自滿,行事無所謙讓,雖有一時如意,最後,必有悔誤之事。

B.【陳怡魁的研究】

  陳怡魁表示,這種「亢龍」原理,可依「亢」字的二種含意,分成二種現象解釋:

(A)高空雷

  第一個「亢」,表「高空」之象;「亢龍」,即打在高空雲層上方的雷電,卻不見下雨之象!

  陳怡魁指出,這種「高空雷」造成雷電交加、卻不下雨的景象,典型的代表,是在美國大峽谷上面的紅土層,當地的土質異常乾燥,甚少下雨…

  但每到傍晚天黑時分,天空雲層就開始蜂湧聚集,並不停的閃電打雷,頻率之高,可達一分鐘三百多下,蔚為世界奇觀。

  但很奇怪!雷聲隆隆、閃電不斷,該地就是不容易下雨…十分符合《周易》:「亢龍」的奇觀。

  因此,在這種只打雷不降雨的地區,土地依然貧瘠荒廢,對農牧業未能有實質上的助益,實在是非常可惜!(有悔)

  所以,依陳怡魁的研究,這段全文可解釋為:

  大地上,雖然高空頻頻閃起電光,響起悶雷,但是,始終沒有降下半滴雨水,像這樣的環境,非常的可惜,還是不能作為定居之地。

(B)天頂響雷

  「亢」,除了「高」字義外,另外還作「極強」的解釋,因此「亢龍」,可譯為-轟隆作響的「強雷」!

  陳怡魁指出,在這含義下,「亢龍有悔」另可解釋為:

  打在天頂近空的響雷(亢龍),雖然聲勢強大,雷聲隆隆!也下起傾盆的大雨…但雨勢短暫,一下子就停了,實在是非常可惜(有悔)。

  陳怡魁表示,這項原理是農業社會相當重要的生存觀,但是數千年來,歷代學者專家都沒發現這項偉大法則,令人殊為遺憾。

  簡單的說,「亢龍有悔」就類似氣象學中「雷聲大、雨點小」,或「天頂響雷,下雨不大」的原理,一樣。

  怎麼說呢?

  現代氣象學指出,雷雨依形成因的不同,有「地形雷雨」、「熱雷雨」、「峰面雷雨」三種,這種發生在天頂近空的響雷(低空雷),大多指前二者“地形雷雨”和“熱雷雨”;它們大多是由當地的地形、氣溫與陽光中的熱幅射,等三者,共同形成,是屬於發生在近處特定區域的雷雨。

  這種特定區域產生的雷雨,影響的範圍通常很小,不像冷熱峰交會的「峰面雷雨」,動轍綿延數十里長;但也因為這種小區域雷雨的關係,所以一打雷,就覺得聲勢浩大、轟隆作響,好像就在屋頂上空一樣。

  問題也在這裡,根據科學家研究,形成這種近空響雷的環境,通常天空雲的水蒸氣含量很少,因此,雖然雷聲驚天動地,非常嚇人,但降下的雷雨卻相對的很少,經常一場短暫陣雨後,立即雨過天晴,趨於平靜…

  這種自然現象,就是「天頂響雷,下雨不大」的原理。

  陳怡魁表示,「周易」的關鍵就在這裏,試想,農業社會中對下場雷雨來滋潤作,是如此的企盼與渴求,好不容易天空開始打雷,也下起雨來,而且雷聲蟲隆,聲勢特別的盛大(亢龍);但想不到,「雷聲大,雨點小」,雷雨只短下一陣子就停止了,以致隆下的雨水不多,不能有效的灌溉、培育農作物,實在是很可惜(有悔)。

  這種大自然法則,就是《易周》:「亢龍有悔」的秘密,是一種與農業社會老百姓生存“息息相關“的風水法則,數千年來一直遭到古今學者誤解,移作解釋修身、治國的道德觀點,現在抒其原旨,讓大家對中國深奧的文化,能有進一步的體認。

來源:福山堂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Rank: 3Rank: 3

狀態︰ 離線
2
發表於 2013-7-13 12:32:29 |只看該作者
非常感謝大大無 私分享好看,加油喔
已有 1 人評分SOGO幣 收起 理由
chen1490 -3 不分任何主題均使用千篇一律的回覆,請先看.

總評分: SOGO幣 -3   查看全部評分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8-27 20:38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