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1113|回覆: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問題與討論] 地藏王菩薩~就從這裡入法界 [複製連結]

Rank: 8Rank: 8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3-7-9 12:47:03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本帖最後由 boy650623 於 2013-7-9 23:34 編輯

海雲繼夢法師眼中的地藏王菩薩~
在第二回覆中有,詳論~有興趣的可以看看
文章比較長~

手中金錫震開地獄~~







◎宣化上人講述於
一九八六年十月四日金山聖寺

三塗八難俱離苦
四生三有盡沾恩
地獄空時成佛道
眾生度盡願始佛
明珠照破黑暗界
金錫震開地獄門

真仁真孝真慈悲
空劫未有大聖人


大願地藏王菩薩,他的願力大。什麼叫願力大呢?因為他有「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個無緣大慈,不是單單度有緣的,誰和他無緣他也度,所以無緣大慈。他不計較眾生對他有沒有緣,遇機會、因緣都度。同體大悲,他看著眾生,就像他自己一樣--看見眾生沒有飯吃,就像他自己沒有飯吃一樣;看眾生沒有衣服穿,好像他自己沒有衣服穿一樣的;看眾生不睡覺,也就好像他自己沒有睡覺一樣。所以他必須要安樂眾生,令眾生都得到安樂了,那麼也可以說捨己為人。他寧可自己辛辛苦苦的到處去救眾生,來幫助眾生,把自己忘了,所以叫大願地藏王菩薩。

原文

菩薩處處示現,時時救人。於唐初時,示現新羅國(今南韓)王室。姓金名喬覺。少年時,視其姊結婚,啟示生死迅速,決心出家修道。於二十四歲時,航海至九華山岩洞苦修。山下住民有閣老閔公,虔誠信仰佛教,每次供齋百僧,留一虛席,供養洞僧。閔公樂而捨全山,作為菩薩道場。又令其子出家,作為菩薩之侍者,法名道明。後來閔公善根成熟,皈依其子,成為佛門佳話。菩薩於洞中清修七十五載,靈異頗多,世壽九十九,於七月三十日示寂,三年不腐,面目如生,成為金剛之體,靈異頗多,今有肉生殿存焉。受世尊之囑,教化眾生。曾誓言:「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所謂「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之弘願。

白話解

「菩薩處處示現」:他不是單單說是到新羅國,我們中國很多地方他都示現,不過不那麼引人注意,也沒有顯那麼多靈感,所以處處他都示現。不論中國、外國,乃至於每一個角落,每一粒微塵裡,都有他的誓願,都有他的化身。「時時救人」:他時時刻刻都是在救人的。

「於唐初時」:在唐朝初年的時候,「示現新羅國王室」:他示現在高麗國王的王宮裡頭,那時候也「姓金」,和金日成是一家族。「名喬覺」:名字叫喬覺。喬,這個喬就是個大,意思就是大覺。「少年時」:他年紀很輕的時候,「視其姊結婚」:就看他的姊姊結婚,「啟示生死迅速」:他就悟到命是無常的,生死是很快的。他看這個世界上,父一代,子一代,孫一代,那麼爺爺又一代,這不過就像個輪迴似的,那麼轉來轉去的,究竟有什麼好呢?也談不到。都是轉眼之間,沒有什麼大的意思。所以他就覺悟到,就結婚之後也不過是在生死輪迴裡頭很快的轉來轉去。「決心出家修道」:所以他就發心,要發菩提心,修無上道了。

「於二十四歲時」:於二十四歲那個時候,「航海至九華山」:他航海到安徽的九華山。到九華山那兒,「岩洞潛修」:就隱居在一個岩石的洞裡邊,在那兒潛心修行。

「山下住民有閣老閔公」:山下有一位是明朝的閣老---閔公。「虔誠信仰佛教」:這一位也是信佛的,「每次供齋百僧」:他常常是備齋,預備齋菜去供養僧人。他的供養呀!不是供千僧,是供百僧。在那席間,「留一虛席」:他留一個空的坐位,他的意思就是「供養洞僧」:供養在山洞裡頭那位老修行。「閔公樂而捨全山」,「作為菩薩道場」:作為道場。「又令其子出家」:他於是乎就好像裴丞相似的(裴丞相就是裴休),就令他兒子也去出家,拜溈山老人作師父。

閔公就叫他兒子去跟著這位菩薩出家修行,作為他的一個侍者,「法名道明」。「後來閔公善根成熟」:以後,閔公也是想要修道,所以就「拜了其子為師」:拜了他兒子作師父,「成為佛門佳話」:成為佛教一段的公案。

「住洞七十五載」:他在洞裡頭住了七十五年,「世壽九十九」:他的壽命是九十九歲,「於七月三十日示寂」:在七月三十日那一天,他示寂,他圓寂了。「三年不腐」:那麼三年啊!他的屍首也不腐爛,「面目如生」:面目也像是活著一樣。據說頭髮也長出來了,鬍子也長出來了,又要剃鬍子、剃頭髮。有人又說:「地藏王菩薩,每一年七月三十日,都有頭髮、有鬍子長出來,要給他再剃一剃。」究竟是不是這樣子?我是沒有親眼見過;不要問我這個拿不出證據來的事,因為我自己沒有去看過,不知道。我是姑妄言之、姑妄聽之,是道聽而塗說。總而言之,就是長鬍子、長頭髮,這也不出奇的,沒有什麼特別的。「成金剛之體」:他因為不壞,所以就有肉身。「靈異頗多」:他的靈異很多。「今有肉生殿存焉」。

「受世尊之囑」:因為他在《地藏經》上,受佛的囑咐,「教化眾生」:教化彌勒菩薩還沒降生以前這所有的眾生。「曾發誓言」:他也發過誓願,說:「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眾生度盡那時候才成佛,成正等正覺。「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什麼時候地獄要是不空,他不成佛道,故成為大願地藏王菩薩。

贊曰

大願無盡 至德無聞
視人如己 與眾浮沉
誓入地獄 同出苦門
稱頌名號 菩薩現前

「大願無盡」:他的大願,沒有窮盡的時候,沒有完的時候。

「至德無聞」:他這種德行,在以前從來也沒有聽見過的。

「視人如己」:他有同體大悲,看人就像自己一樣。

「與眾浮沉」:他在這個世界,和眾生都一樣的在六道輪迴裡頭來輪轉。

「誓入地獄」:他誓願要到地獄去救地獄的苦眾生。

「同出苦門」:令地獄的眾生,都出離這個苦的門口。

「稱頌名號」:如果有人稱念他的名號。

「菩薩現前」:你誠心了,菩薩就會現身,來給你說法。

又說偈曰

三塗八難俱離苦 四生三有盡沾恩
地獄空時成佛道 眾生度盡願始佛
明珠照破黑暗界 金錫震開地獄門
真仁真孝真慈悲 空劫未有大聖人

「三塗八難俱離苦」:三塗,地獄、餓鬼、畜生這三塗。八難,就是盲聾瘖啞難、佛前佛後難、北俱盧洲難、長壽天難、世智辯聰難、地獄難、餓鬼難、畜生難,總起來有八種。這八種,所以叫八難。俱離苦,你若稱念地藏王的名號,都會離苦得樂。

「四生三有盡沾恩」:四生:飛、潛、動、植;三有: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這統統都得到地藏菩薩的恩德。

「地獄空時成佛道」:什麼時候地獄完全空了,地藏菩薩才成佛道。

「眾生度盡願始佛」:眾生都度完了,他才滿願。

「明珠照破黑暗界」:他手中的明珠,把黑暗的世界,和痛苦的眾生,都給照破了。

「金錫震開地獄門」:那錫杖把生死的門戶,都給打開了。

「真仁真孝真慈悲」:這位地藏菩薩,可以說是真正的仁慈,真正有仁愛人的心,也真正有孝順父母的心,也有真正的慈悲心。

「空劫未有大聖人」:空劫未有這麼一位大聖賢僧。空劫,就是在還沒有劫以前,在無始劫以前。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Rank: 8Rank: 8

狀態︰ 離線
2
發表於 2013-7-9 12:55:45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boy650623 於 2013-7-10 00:04 編輯



就從這裡入法界 地藏菩薩行法【一】 海雲繼夢 解經壹    地藏菩薩的本體論

今天要跟各位講的「地藏菩薩行法」,基本上我們是依著《地藏經》來講的。《地藏經》我已經講了好幾次,不管你有沒有來聽,我都假設你聽過了。

聽別人講的也都算,但講的地藏菩薩一定不是同一個;不同的人講地藏菩薩,地藏菩薩就「百千萬化身」,因為講的都不是地藏菩薩,是「自己想」的地藏菩薩。地藏菩薩絕對不會是你想像中的那樣。甚至,我現在講給你聽的,你也可以這樣想:「那是你想的地藏菩薩,跟我想的不一樣。」

各位來聽經,都是用大腦來聽的,假如可以不用大腦,當下就可以開悟了。帶著大腦來聽的,都只「差一點點」就開悟了;前輩子也是這樣「差一點點」,而且,永遠就只差那麼一點點。爲什麽?因為你一直都是用大腦。問題是,現在跟你講「不要用大腦」,結果你回去以後就一直想:「到底要如何不用大腦?」想得整夜失眠,隔天又跑來問:「師父,我想了一整夜,到底要怎麼樣不用大腦?」這樣修行就永遠不會成就。


教你不要用大腦,可是你不會用,那麼,你唯有把頭腦用到精疲力竭,這時才會發現「原來這個叫作不用大腦」。不過這還是得看你是否有這樣的「勇氣」,如果你是工作一下就要喝早茶,喝完早茶又「找碴」——找碴知道嗎?沒事就自己找麻煩——然後再工作一下子,又吃午飯了。


吃完午飯再打個盹,休息一下,再起來工作一下子,屁股還沒坐熱,又要喝下午茶了。照這種情況來看,你絕對找不到答案,想要開悟,門都沒有!這個就不是「差一點點」,而是差很多點了。那種差一點點就開悟的人,都沒辦法開悟了,更甭提這種差很多點的,那更不可能了。

我從剛剛講到現在,好像盡是講些多餘的廢話,無非是要告訴各位——你要是真的想修行,那就要想辦法;辦法要自己想,否則給你再多的法都沒有用。以前練武有所謂的十八般武藝,刀、槍、劍、兩節棍、三節棍……等等,就算師父每樣都教你,你也不見得能用,知道嗎?一個真正練武的人,一定會從中選一項作為他的專長;「選哪一項」要你自己來。十八般武藝師父可以通通教你,但是要哪一項,一定要自己來。


同樣的,師父什麽法門都可以教你,你自己不修沒有用。如果只是「師父叫我念經,就念念看;師父教我念佛,就念念看;師父說要拜佛,就拜拜看……」,這樣子,怎麼跟你講也沒用,只有下輩子再來了。像這樣「什麽法門都修」,下輩子來,做什麽生意都會賺錢,可是只賺那麼一點點,因為都只是「修修看」嘛,所以下輩子來也只是「賺賺看」,餓不死也養不肥,想把自己養得像河馬那麼壯,那不可能,因為福報沒那麼大!所以不要看人家賺很多錢,你就是賺不到,賺上下班那種薪水可以,因為都是「修修看」;做什麽都可以,但是很難成就。


你要懂得如何完全投入;修行就像游泳一樣,一定要全身跳下水,不可能「我就把鼻子留在上面」。你鼻子要留在哪裡?要修行,就要全部投入才有可能。你說「不行!鼻子下水就會淹死了……」,那你鼻子要割起來放在岸邊嗎?「只有完全投入!」講行法就是這樣子,這部份一分一毫的客氣也沒有,知道嗎?你跟師父講:「師父,我很忙……。」師父也只能說「好啊」,不然怎麼辦?不好也不行啊,回到家修不修在你了,師父拿你有辦法嗎?


很多人問我:「師父,你爲什麽癌癥沒有死?」癌癥爲什麽要死?當年醫生跟我宣佈「只剩二十一天」,既然只剩二十一天,那你叫它「停止前進」就好了嘛;到我真正要死的時候,一定只剩下二十一天就死了。因為它現在停止,我還沒叫它開始走,它就不會動,你不用擔心。他說:「你怎麼有辦法?」其實哪有辦法?它很簡單:你就完全跳入法海,法的大海你要跳下去,你要完全投入!



修行要完全投入,可是很多人都是「修修看」;今天師父說要拜佛,那我回家就拜拜看,閩南話講的「懵拜」啦;師父說要念經,回去以後就「懵念」啦;叫他持咒,他就「懵持」啦;叫他打坐,他也是「懵坐」啦……,反正都是「懵修」,「修修看」這樣而已。修行不能只是修修看,「懵字牌」的不會成就,一定要完全投入。你跟師父說你很忙,師父也只能說「可以」,要是跟你說「不可以」,你回去也是「自己準」了。既然這樣,師父只好做個順水人情「准你」啦,不然怎麼辦?不准,你就不來了嘛。


你假如想修行,記得,修行不講人情!假如只是來懵聽、懵拜,那就另當別論了——回家你也會跟人家講「念佛一聲,福增無量」,或是「禮佛一拜,罪滅河沙」,可是,自己有沒有想過:「念佛已經念了多少,福究竟有沒有增?拜佛也拜了多少,究竟罪有沒有滅?」講這些話給別人聽,其實也只是「懵講」而已,事實上自己從來沒有當真過,這種都不是真正的學佛人。


真正的學佛人,要對自己負責,所以我從來不問師父。一開始學佛,我也問題很多,洋洋灑灑列了四、五千個,問得那個師父一看到我,乾脆躲起來,說他不在。等我真正精進時,便什麽也不問了,因為問題要自己解決。所以當醫生宣佈我只剩二十一天時,怎麼辦?你是要被它嚇死呢,還是不給它死?這是關鍵!如果是要被嚇死,可能一聽到,當場就四肢發軟,暈倒了。如果不給它嚇死,那要怎麼辦?只有一條路——完全投入。修行就叫做完全投入,記得!它是百分之一百的投入。


哦~總算切入主題了

這一會主要是跟大家介紹《地藏經》和地藏菩薩。《地藏經》大家都會念,可是問你《地藏經》在講什麽,「就是有一本經叫作《地藏菩薩本願經》,簡稱《地藏經》……」,真正要你講,你又講不清楚。同樣的,地藏菩薩是什麽,你也只會講:「就一個光頭的菩薩,拿著錫杖……。」那你有沒有留意到,地藏菩薩是穿長衫還是穿袈裟?「哎喲!你不講,我還沒有想到……」可見大家都是「懵念」跟「懵看」,從來沒有真的弄清楚過。


《地藏經》是在描述地藏菩薩的本願沒錯,但是《地藏經》跟地藏菩薩有所不同,我們這裡跟各位講的是佛法的本體論,也就是地藏菩薩的本體論。《地藏經》是用來演繹地藏菩薩的;各位要知道,任何一部經都是用來演繹那位菩薩的,裏面鋪陳說明的重點不外乎二個:一個是講菩薩的本質,一個是菩薩的作用;而本質的部份,我們把它叫作本體論。佛經的本體論跟哲學家的本體論不一樣。

哲學家在講本體論的時候,那跟數學的運用狀況差不多,加減乘除的時候沒問題,可是講到微積分、函數、矩陣時,大家就會像「鴨子聽雷」,不知所雲了。同樣的幾乎大部份的人都不懂本體論;大乘佛法的信徒,可以說大概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九……都不懂。


龍樹菩薩所著的《中觀論》,裏面提到「八不中道」;「八不」就是「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出」。這八個通通是講一個東西——真理的本體。這一個論證法很有名,它就是講本體的存在、真理的存在,用「生滅,常斷,一異,來出」四對現象,來論證真理存在的情形。

所以佛法在講本體論的時候是很精準的。人類歷史上,從雅典一直到近代,「本體」這個部份是西方哲學領域討論不到的,因為「八不」當中,它連「兩不」都沒有,「不生不滅」就沒辦法講了,那「不一不異」更不用提了。所以在講本體論的時候,佛法最精準也最明確。


告訴大家,你要記得一個大前提——經典是用來演繹菩薩的。那麼,這個是在講什麽?菩薩是不是真理呢?菩薩是真理的絕大部份而已,尤其像地藏菩薩這種。至於各位這種菩薩,當然包括我在內,都叫做假名菩薩,跟真理大概掛不上邊。現在大家見面就「菩薩好,老菩薩你好、小菩薩……」,這種都是假名菩薩。像觀音菩薩,地藏菩薩、文殊、普賢這種真的菩薩,他是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真理;


等覺菩薩甚至可以說已經是一百分的真理了。但是這個一百分還不夠,因為佛陀的一百分跟菩薩的一百分不一樣。像等覺菩薩都可以說是一百分了,一百個「一百分」就是一萬分;假如一個燈泡是一百燭光,把一百個燈泡一起點亮,那就是一萬燭光了。可是一個佛的總分,大於一百位滿分菩薩的總分,知道嗎?所以這是不同的。一位佛的總分,大於一百位菩薩的總分,但不是「一萬零一分」而已,是「一萬的一萬倍」以上。


這也只能這樣跟你講,因為這是大腦想像不到的,所以叫作「不可思議」;大腦想像得到的,叫作可思可議。當然有的人見識少,也可以叫作不可思議,變魔術也是不可思議境界,但那種不可思議是不解脫的,魔術師沒有解脫。阿羅漢是「可思議的解脫境界」,這些大菩薩、法身大士的解脫,叫作「不可思議解脫境界」,這是不一樣的。至於佛陀呢?佛陀的殊勝,那就是「不可思議的平方」了,不是加倍而已。


「經」是用來演繹菩薩的,菩薩占了絕大部份,這時候就有一種傾向,各經典之間,菩薩與菩薩的話好像重疊,可是又有點不一樣;地藏菩薩跟觀音菩薩就重叠了,「百分之九十九」一樣,只有「百分之一」不一樣,那百分之一的不一樣就叫做性格。因地叫性格,果地叫性德。除了性德不一樣,絕大部份是一樣的。


因此有些人就把觀世音菩薩畫成女孩子,地藏菩薩則是手拿錫杖,一臉清秀的出家相。照理說,地藏菩薩的造型應該是要威武勇猛才對,不然怎麼去破地獄之門、怎麼去救度眾生,對不對?可是現在都畫成英俊小生了,可見畫地藏菩薩的人也是自己想的。所以我們必須弄清楚,「經」究竟是要演繹什麽。

「經」是演繹菩薩的沒錯,那麼,菩薩又是什麽?這點我們必須先弄清楚。其實,菩薩就是每個人生命裡的生命因素,每個人都有。我們每個人的生命裡有眾多的生命因素,其中一個叫作地藏菩薩的生命因素,這個生命因素一定要把它激發出來,否則修行會修得很痛苦。



假如你想要改造生命,「地藏」因素的激發,對你有絕對的幫助。很多人很想「求智慧」,或是要「大慈大悲」,這些都是生命因素。菩薩就是生命因素,觀世音菩薩就是講「觀世音」這個生命因素;同樣的,地藏菩薩就是講「地藏」這個生命因素。「觀世音」、「地藏」是生命因素的名稱沒錯,問題是,「觀世音」、「地藏」又是什麽?「就頭髮上有別一個『佛』字別針,那位叫做觀世音……」,或是「剃光頭、手拿錫杖那一位就是地藏……」是這樣嗎?


告訴各位,你假如從來沒思考過這些問題,表示你不曾完全投入過,都是聽人家講「念觀世音菩薩很好」,你就跟著念;哪天又聽人家說「念地藏菩薩功德比較大」,又改念地藏王菩薩。像這種都不叫做「學佛」,這個叫做「功利主義者」或是所謂的投機分子 ,知道嗎?因為只想要「多賺」一點嘛!


用現代話來講,「地藏」叫作生命的藍圖,也就是你的人生藍圖;換句話說,就是現在常聽到的「生命的地圖」。你這個生命要怎麼走,有沒有想過?「生命的目標在哪裡?生命的真相是什麽?這樣子活在這個世間對嗎?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這輩子來就這樣嗎?人生要怎麼活著才有價值、有意義……」這些問題,你有沒有想過?


很多人進佛門來,都不是在找尋這些問題的答案,而是「看看哪一個會保佑我,我才跟他拜」;看一看,「嗯,這位比較順眼,我就拜這一個……。」這哪叫學佛?這個叫做三教九流的拜拜,閩南話講的「有拜有保庇」嘛!拜拜只是爲了求得心理的平安。

基本上,這樣也不能說有錯,但它是凡夫的行為。我們進佛門來不該是爲了這個,應該是爲了改造你的生命、爲了轉凡成聖;這時,它需要有個藍圖,而地藏菩薩正是那張藍圖!換句話說,地藏菩薩這個生命因素,就是在「指導我們這些在法界中迷失的孤兒,儘快返回生命的故鄉」。


同樣的,觀世音菩薩這個生命因素又是什麽呢?以現代話來講,叫作「免疫力」,因為我們這些法界中迷失的孤兒常常受傷,不是天災,就是人禍,那要怎麼辦呢?觀世音菩薩這個生命因素可以讓你復原,不會受了傷就永遠帶著,它具有復癒的能力。總之,觀世音菩薩這個生命因素就是「讓我們的生命可以免除困苦的逼迫,早日恢復身心健康的能力」;而這個生命因素是我們生命中本來就有的。


「經典」就是開啟生命因素的鑰匙,要你誦經,就是要你透過經典的持誦,來開啟這個生命因素,如此,絕對受到保佑。但假如這個生命因素不能開啟,那誦經就跟錄音機沒兩樣,時間一到就播一遍。很多人誦經,就只有三句經,怎麼說?他時間一到就「如是我聞……」,接著「腦筋一片空白」,但經典也能一字不漏地誦過去,最後「……信受奉行」,叩!就起來了,前後就這三句。


這樣有沒有功德?也是有;什麼樣的功德?下輩子來如果當魚,水一定足夠;如果當蛇,會生草澤地裡,不會在沙漠裡;像各位生在馬來西亞,沒颱風、沒地震,一年四季風和日麗,這也是福報很大。修這種「三句經」,就是修得這種福報,可以「常生好國」,但生命還是「沒有解脫」。所以各位要懂得如何誦經,透過誦經開啟那個生命因素,這才是重點。大家要瞭解,佛法講的本體是很完整的。


綜上所述可以得知,《地藏經》存在的價值就是「開啟你生命的覺醒」。那麼,佛法存在的價值又是什麽?就是開啟我們整個生命的大覺悟。覺悟什麽?真理的存在!你或許會覺得:「我不懂真理,日子也蠻好過啊!」這就表示,你對真理真的不瞭解。


今天這個時代的一個最大特色就是「物理」很興盛,物理的研究雖然也屬於真理的範疇,但這個真理跟生命無關,所以叫做物理;真理一定跟生命有關係,所以物理不是真理。問題是,今天的人相信物理,不相信真理,不管做什麽,都會以物理為衡量標準,甚至會說「真理一斤值多少?


覺悟一斤多少錢?既然覺悟沒有價值,那我幹嘛覺悟?還是教我賺錢比較實在吧!」各位,賺錢容易嗎?很多人賺了很多錢,累積數代的龐大家産,有時一夕之間就全沒了。你看光是去年(二00八)的金融風暴,就蒸發掉了多少?這個叫做「無常」啊!物理絕對是無常,而且物理的生命會「折舊」;各位不要忘了,你的生命也會「折舊」。很多人每年生日都要慶祝一下,有什麽好慶祝的?沒過一年,你的生命就折舊一年,那是要慶祝什麽呢?慶祝更接近死亡嗎?這個世間是「物理」的,它會有盲點,就像眼睛只能往外看,卻沒辦法看到自己的眼睛一樣,物理再怎麼研究,它都無法瞭解生命是什麽,你要留意這一點。


物理現象裡的生命是愈來愈折舊的,到最後,它不是「等於零」而已,絕大多數的人都變成「負數」;負數是什麽?造業,掉進三惡道。負的才會掉進三惡道,倘若不是負的,前輩子的加一加,重新投胎再來人間。假如是正的話,下輩子再來,就比這輩子進步了;但絕大部份都是負的。


佛法告訴我們,有一個真實的生命,它是永恆的,什麽是永恆的生命?就是《心經》上講的「不增不減」,因為沒有折舊,那就不增不減。各位要記得!只要是永恆的生命,你就不用擔心生病,不會被人家嚇死,因為你知道病也是「無常」,以前不知道造了什麽業,所以這輩子會病。因此,你要走進永恆的生命裡,不要活在折舊的生命裡。

各位,要不要去永恆的生命那邊?永恆的生命,才是佛法的目的。永恆的生命要怎麼去?它有兩個方法,這兩個方法都有無量無邊的法門,一個叫做「聖解脫道」,也就是大乘佛法中講的禪觀、瑜伽行;另一個就是我們講的「圓融道」。地藏菩薩這個行法,特別強調圓融道,直接就入法界,它開啟你的是這條道路;《地藏經》存在的價值,就是告訴你圓融道怎麼進行,當你把地藏菩薩這個生命因素激發出來,你就直接進法界了,重點在這個地方。


假如你不瞭解這個世間跟法界的結構,《地藏經》你是看不懂的。這世界有一個人大概懂這一點,可是他講不清楚,這個人就是我師父。他一直跟我講《地藏經》很好。我問他:「怎麼個好法?」「就很好啦!」他說他師父教他的。他師父是弘一大師,弘一大師就是修「地藏」跟「華嚴」兩個法門,我師父也是修這兩個法門。他跟我講:「你要弘《地藏經》。」

註~他師父是夢參老和尚(在大陸被關了近30年吧)


我跟他也是因為地藏菩薩的因緣才認識的。他老人家叫我弘《地藏經》,作弟子的當然要依教奉行,所以今天在這裡講《地藏經》。當年他咐囑我一定要把《地藏經》弘開來,並且附帶跟我講了一句話——「《地藏經》是《華嚴經》的一部份」。我當時問他,從哪邊可以證明。他說:「你自己去找。」他既然這樣講,表示他知道、已經證明了,可是講不出來。



告訴各位,從證得到會講之間,最少要花二十年的時間。當年義玄禪師在大愚禪師那裡開悟回來,一直到他講「三玄三要」時,已經是二十年以後。所以修行要趁早,不要到老了才開悟,還沒來得及講出來,就要拿去火化了。


以前有一個成就者,人家問他:「你還沒開悟之前是怎麼樣?」他說「如喪考妣!」「那開悟以後呢?」他還是說:「如喪考妣。」這就是所謂的「大事未明,如喪考妣;大事已明,如喪考妣」。沒開悟之前的「如喪考妣」,意思是急急急,急著要開悟;開悟以後,也是急急急,急他講不出來。兩個急是不一樣的,你知道嗎?當然這只有開悟的人才有辦法體會,各位如果想要開悟,那就得要完全投入才有可能。


這裡面有個問題——開悟以後在講什麽?經典這樣看,你看不出來。前面我跟各位說「《地藏經》是在演繹地藏菩薩的」,這樣講好像「於理可通」,假如我說〈普門品〉是在演繹地藏菩薩的,那你一定會說那個法師頭殼壞了。於理可通的,你就接受了,問題是,你不知道它到底在演繹什麽。爲什麽?因為你沒有辦法瞭解它裏面牽涉的三個部份——語言模式、思惟模式和行為模式。

經典有一定的語言模式、思惟模式和行為模式,這三個就是「身、語、意」業。它的表達方法跟我們世間的表達方法不一樣,因為這部經典是在「定中」講的;換句話說,就是要入定以後才能講。我們現在都不是在「定中」,我們是在「定外」,定外要瞭解定中的東西,你要怎麼瞭解?


告訴各位,假如是在定外講的經,那完全是依照你個人的喜好講的,知道嗎?照這樣說,這下可麻煩了,我在定外講,如果講錯要怎麼辦?很多人不敢講經,「哎喲!講經要背因果,我又沒有開悟怎麼講?」其實,講經跟開悟無關,因為講的人,一定是講他知道的,不可能把不知道的講給人家聽。當中可能有些人是爲了某種目的而講經的,裏面有貪心,當然就要背因果了;種了貪的因,自然就會受報。


假如只是單純地想把佛法告訴大家,就「我所知的」講給人聽,當然都在定外;定外講的大概百分之九十都不對;雖然不對,但沒有錯,知道嗎?因為你一定是勸善,佛法沒有叫人家造業的。譬如,講《地藏經》,講到後來無非是要你持齋、家人往生的時候一定要誦經念佛、放生、印經、佈施功德,這些都是行善,這哪有錯?但是我告訴你,這些跟生命改造、轉凡成聖沒有關係,但是會替你的人生「加分」。


所以有沒有因果?會不會有報應?當然都有,但它是Plus的,是「加分」的報應;如果是那種假借名義,背後的目地無非是希望大家多捐一點、紅包包大一點的,那就要背因果了,這就是Minus的因果。發自於你身、口、意的一切,不管你知悉因果與否,它都有因果;你造的任何業都是因,只要緣到,果報就到了。


學佛的人知道有這種關係,所以就少造惡業,多造善業;但善業、惡業只是Plus和Minus而已,佛法最重要的不是在這裡,而是要出三界的問題,是生命改造的部份,關鍵在這裡。各位真正想要瞭解這個部份,那就要訓練自己「如何入定」。


很多人常講,要「捨識用根、轉識成智;要從這個世間的生命,轉到那個生命……」。怎麼轉?要轉到哪裡,沒人知道,轉到地獄也是轉,轉到天上去也是轉,我們要的是——轉出三界!轉出三界的這個「轉」又是什麽?這個「轉」就有點像「芝麻開門」,光是講「芝麻開門」,門還是不會開,聽說還得要搭配「咻」那一個,門才會開。


同樣的,現在大家修行就好像只知道「芝麻開門」那四個字,「咻」那一個沒有學到,門就是不會開;而「那一個」是什麽?就是「那一個」。你要轉過去,有一個關鍵,所以祖師們就在那邊「那個、那個」,我們卻在這邊「哪一個?哪一個?」他急得不得了,就說「這個……這個」。講「那個」,你又要問哪一個;講「這個」,你又要問在哪裡?所以才會有「如喪考妣」的公案。每次跟各位談到這裡,好像都快要開悟了,「師父,你快講、快講……」可是講了你還是不開悟啊!      待續

来源:http://www.tudou.com/home/_54763891/

Rank: 8Rank: 8

狀態︰ 離線
3
發表於 2013-7-9 22:36:18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kz661747 於 2013-7-9 22:45 編輯

一心頂禮  大願地藏王菩薩



引文
「有拜有保庇」嘛!拜拜只是爲了求得心理的平安。基本上,這樣也不能說有錯,但它是凡夫的行為。我們進佛門來不該是爲了這個,應該是爲了改造你的生命、爲了轉凡成聖;這時,它需要有個藍圖,而地藏菩薩正是那張藍圖!換句話說,地藏菩薩這個生命因素,就是在「指導我們這些在法界中迷失的孤兒,儘快返回生命的故鄉」。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有痛苦也有幸福,這證明我們還活著。痛苦是自己的惡報,不要抱怨別人;幸福是自己的善報,應當好好珍惜,盡量分享。這是我對佛法的理解。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8-27 04:19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