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1280|回覆: 4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修行法門] 就從這裡入法界 地藏菩薩行法【六】 海雲繼夢 解經 [複製連結]

Rank: 8Rank: 8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3-7-10 00:27:40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x 1
本帖最後由 boy650623 於 2013-7-10 00:29 編輯



陸    知苦樂法

前面我們跟各位講過,光是釋迦牟尼佛與地藏菩薩講「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南閻浮提眾生,其性剛強難調……」這類的話語,就有十遍之多。這一章我們要從《地藏菩薩本願經》裏面摘取十例,來說明這個世間的結構,在這個結構底下的生命如何向下沉淪,以及我們要如何修行才能出離這個世間。首先我們來看〈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序言的部份: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忉利天,為母說法。爾時,十方無量世界,不可說不可說一切諸佛及大菩薩摩訶薩,皆來集會;讚歎釋迦牟尼佛,能與五濁惡世,現不可思議大智慧神通之力,調伏剛強眾生,知苦樂法。

經文到這裡屬於序言的部份。這段經文大家是不是很眼熟?在《佛說阿彌陀經》的經文中,也提到佛讚歎阿彌陀佛的不可思議功德,說這部經是「一切諸佛所護念」;而到了經文最後,也說到「諸佛讚歎釋迦牟尼佛的不可思議功德,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教化眾生」,可見經文都是互相呼應的。


經文的序言首先就提到「能於五濁惡世,現不可思議大智慧神通之力,調伏剛強眾生,知苦樂法」;它這個「智慧神通之力」,就是要調伏剛強眾生,是他們能夠知道「苦樂法」。那麼,什麽是苦樂法呢?它第一個就是告訴我們,這個世間結構所造成的生命是苦的,一切皆苦。所以,各位皈依的時候,會要你發菩提心——一切皆虛妄,唯佛陀真實。


那你能不能如實作證呢?「如實作證」就是指,你已經「經驗」到了,如果還沒有,現在就要發這個心——我要如實作證,一切皆虛妄,唯佛陀真實。你要能夠這樣做,那才叫作「知苦樂法」。「樂法」就是指法界法,你要進法界去。《地藏菩薩本願經》開宗明義就告訴大家——娑婆世界的結構是苦法,法界的結構是樂法,你應該要怎麼樣發大願來轉入法界。因為要講這個,所以後面才有「各遣侍者,問訊世尊」,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是在〈分身集會品〉裏面,佛陀跟地藏菩薩講到,「吾於五濁惡世,教化如是剛強眾生,令心調伏,捨邪歸正,十有一二,尚惡習在」。佛陀跟地藏菩薩說,我在五濁惡世教化這些剛強眾生,要調伏他們捨邪歸正,也就是把「世間法」捨掉,並進到「法界法」去,十個當中才只有一兩個而已;雖然有一兩個,但這一兩個還有壞習氣。你看,佛陀教化這些眾生,十個才一兩個算是及格,但還有壞習慣。


你想想看,佛陀親自教都「十有一二,尚惡習在」了,都那麼難教了,何況是我們來教,你想成果會是怎樣?所以大家都「懵修」,哪有一兩個?這就告訴我們,在這一個世間結構之下,要你發起決心還真不容易。這樣說來,你發不起大願,那也是很正常的嘛;但你也不要以這種想法來自我安慰,否則就「永不出息」了,永遠沒有出息的一天。你想要離苦得樂,想要真正地脫離這世間對你的束縛,唯有從這個法中來得利益。所以儘管發起大願,不用擔心!後面我們會告訴大家,爲什麽要這樣發願。


第三個是在〈分身集會品〉後面,「汝觀吾累劫勤苦,度脫如是等難化、剛強、罪苦眾生,其有未調伏者,隨業報應……」。「累劫」,你看多麼長的時間!佛跟地藏菩薩講,你看我累劫這麼認真地在五濁惡世,教化這些剛強、難化、罪苦眾生,但還是有沒被調伏的,那就「隨業報應」。這種世間結構就是五濁惡世,而在這個結構之下的眾生就叫作「凡夫種性」,凡夫種性就是這種狀況。當然各位能夠來聽聞佛法,這就表示已經沒有那麼剛強難化了,不過「韌性」還很強就是了;很多想要斷的,但還是斷不了,這是一個真正的問題,雖然不至於剛強,但難化可是真的!


第四個是在〈閻浮眾生業感品〉,裏面提到「一切眾生未解脫者,性識無定,惡習結業,善習結果。為善爲惡,逐境而生;輪轉五道,暫無休息。」這些還沒有解脫的眾生,性識無定,惡習就結業,善習就結善果。「為善爲惡,逐境而生」,這就是我們講的六塵五蘊,就是因為六塵境界而產生的。


「輪轉五道」,因為隨著你六塵跟五蘊之間的結構,你就在五道輪迴,永無休息(「五道」就是五趣,其實就是一般講的「六道生死輪迴」;講六道,就是把「天道」跟「阿修羅道」分開講)。沒辦法,在這種結構底下的生命就是「凡夫種性」,所以我們要從世間結構轉到法界結構,法界結構是「如來種性」。


怎麼轉?透過這個「菩薩種性」轉過去,所以發大願是菩薩行,我們叫作菩薩願力,關鍵在這裡。假如這個理論不講,我們真的是不知道怎麼修,講發願,怎麼又牽拖到這世間來?關鍵是法界「菩薩種性」要養成,如果用的還是凡夫種性,你的願絕對發不起。所以經文後面又講「如是等閻浮提眾生,身口意業,惡習結果,百千報應」;這是第五個。


第六個是〈地獄名號品〉,裏面提到「南閻浮提行惡眾生,業感如是,業力甚大,能敵須彌,能深巨海,能障聖道」。「行惡眾生,業力甚大」,這句就講得更明顯了。從佛法講的真理來看,我們在這世間的起心動念都是錯的,因為你本身的結構就是錯誤的;只要是在這凡夫種性的結構下,即便動的是善念,所有的善念也只是「修養」而已。所謂「修養」,就是我們一般講的「好好先生」,但是好好先生一樣要生死輪迴。


在論到「出三界,免輪迴」,它跟修養無關,但它有個好處,就是可以「生天」;但不見得生到很高的天,因為都是在欲界內,你都是以慾望在行善,價值判斷都還是在「概念」中,所以不可能到「四禪定」,那就不可能入「四禪天」,都還是在欲界內。在欲界,一般人修養得再好,最高是到達「兜率天」(知足天),兜率天表示「少欲知足」。假如證的是欲界的初果(不是指四禪定的初果),那都是在「知足天」,那就進到彌勒內院;假如沒有證初果,只有修養,那是在彌勒內院。彌勒內院跟彌勒外院的「果報」,那就差多了;因為彌勒內院是三界外,彌勒外院還在三界內,這個不一樣。


既然談到這裡,我們來談談「業力」的部份,也就是我們要如何免除業力的束縛。要免除業力的束縛,你就要到法界去,即使不入法界,那你也要入淨土。當你把世間結構的業力免除掉,解除掉應該是要盡法界的,但是你又沒有願力,也沒有完整的修法,那就到淨土了。淨土宗有一派主張這是易行道,主要是因為次第道太複雜,所以把它叫作難行道,其實,次第道不等於難行道,之所以難行,那是因為你找不到門徑,找得到門徑那就是易行道了,超易行的。

你到淨土裏面去,其實那個才麻煩;所有的阿羅漢,因為已經把這個世間的結構斷了、破了,可是他又發不起入法界的大願,死後一定通通到淨土,這就是阿羅漢的特質。阿羅漢已經出三界了,就好像我們移民出去了,這邊的國籍已經取消,可是又沒地方去;這邊只辦「移出」,那邊沒有辦「轉入」,要到哪裡去?所以就有阿彌陀佛這種菩薩行,把那些人通通弄到他那裡,阿羅漢就通通到他那邊去。你要到法界去,一定要有一個「標的」,沒有「標的」時,就暫住淨土了,等你「迴小向大」才有可能進法界,否則進不去。


南閻浮提眾生,對於這個世間結構產生一種執著;而那個執著是怎麼產生的,各位有沒有討論過?還是從來都不會發起那種覺知去探討?這部份我們其實已經講得很清楚了,就是因為六塵跟五蘊;而六塵爲什麽會跟五蘊相應?因為「識」,「六塵」跟「六識」相應。

六識是「無明」的作用,「無明」就是這個世間成就的前提,知道嗎?前提!「六塵」假如是與「根性」相應,那就不進來這個世間了,就到法界去了;那些六塵直接跟六根相應的,是在法界裡,那就沒有我們的事了,因為沒有這個世間,也不必講佛法了,因為他就在真理裏面、薩婆若海裡。

佛跟你講世間很苦,因為他不在世間裡,我們是在這個世間當中;當「六塵」跟「一念無明」相應,我們就在這世間了。

講到這裡,你可能會產生一個疑問:「我修了老半天,要是我的法身一念無明起,那豈不是白修了?」告訴你,沒那回事!因為「法身一念起」時,已經入法界了,不會無明起。會到這個世間來,是因為無明起作用,把你勾引到這個世間來,這時候是「 識」起;「識」與「受」蘊相應時,就到這個世間來了,世間結構就誕生了。假如「識」(六識的識),不跟「受」蘊相應,就不會到這個世間來,關鍵在這裡;因為無明介入,才有這個六識,六識跟受蘊相應就到世間來了,世間結構就產生了。


但是,爲什麽直接跟「受」,不是跟「色」?因為色蘊所包含的是「六塵境界」,六塵境界當中有一個「法塵」,法塵跟五塵交融(現在叫作「加工」)以後,就變成「綜合法塵」;綜合法塵再加工,變成「概念」;概念再加工,就變成「意識形態」,這一些統稱為「色蘊」——所以色蘊是很複雜的,現在很多人,不管你怎麼講、怎麼勸,他都不能醒過來,其實他是用「意識形態」來投胎的;


意識形態投胎,基本上是剛從三惡道出來的,所以你怎麼跟他講佛法都沒有用,因為意識形態的習氣太重,所以他不會接受;即使接受,也是認為這裡有利可圖,他是在求這個東西——這時候構成的就叫色蘊,「色蘊」跟「受蘊」再相應時,就造成這世間的生命,是這樣來的。所以這裡面幾個階段要弄清楚,佛法的理論在這裡講的很明白,我們現在有必要把這種東西的理論重新架構起來。


相信大家都有過這樣的疑問:「修了老半天,有用嗎?成佛又怎樣?一念無明起,不是又來了?」這種講法叫作「倒果為因」,不是這樣。你是因為無明起,才掉到這個世間來;當你修成就,根性起作用以後,六根跟六塵相應,是入薩婆若海,不會到世間來。薩婆若海就入法界去了,不一樣的,這兩個是不同的。所以修行成功以後,再也不會跟世間相應了,他通通在法界;再相應的,是願力來拯救眾生的,那是法界的作用了,跟世間沒關係。


第七個是在〈如來讚歎品〉,裏面提到「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為什麼會「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因為你是在錯誤的結構裡。你說我是「幫人、救人」,怎麼會是業、怎麼會是罪?幫人、救人,這叫作「善習結果」。有沒有聽過?世間人常講「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三代」,社會也常常有這種狀況發生。爲什麽富不過三代(當然那是講花報,在佛法裡是指正報的部份)?那叫作「三世冤」。所謂三世冤就是,假如我這輩子很窮,那我這輩子認真佈施,下輩子來就很有福報;因為很有福報,所以開始吃喝玩樂,酒色財氣樣樣都來。這下可好了,又造業了,下輩子來又窮困潦倒,然後再修福報;這就叫作「隔世冤」,隔世的怨嘆。修了老半天,福報來了,但又開始造業了,又得到惡的果報。


當然不見得是一輩子對一輩子,有時候不小心修了很大的福報,那個福報三輩子也吃喝不盡;但是這三輩子,也造了三輩子的業,苦報再來,又是三輩子受不完,這就是隔世冤。隔世冤的情況,就是在錯誤的結構裡所造的。所以各位不要只修福報,福報叫作「福德」,你還要修功德;功德是從「善根」修的,唯有善根才能帶你出三界。當你在三界內,那就是世間結構的部份。不是說修養不好,修養修得的是天上福報,還是在三界內。當你離開天上福報下來時,起心動念,又是業,又是罪。


第八個是在〈利益存亡品〉,裏面也談到這個問題,它說「我觀是閻浮眾生,舉心動念,無非是罪。脫獲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惡緣,念念增益」。它這裡同樣是講「舉心動念,無非是罪」,這都是指這種錯誤結構中的一種狀況。所以我們才跟你說,「我如實作證,一切皆虛妄」,世間結構一切皆虛妄,你到法界結構裡去。南傳佛教的法,是強調三法印、四念處,也就是「苦空、無常、無我」,這是講世間結構;大乘佛法是從法界結構來講,那就講「常樂我淨」。各位要留意,這兩個是不同的行法。所以你要是拿大乘佛法的「常樂我淨」去跟南傳佛教的人講,他一定說,你錯了。你要留意,兩者的基礎點不同,大乘佛法是直接從「法界結構」上來談的,而聲聞乘則是從「世間結構」上來談的。從世間結構來談,你跟他談《地藏經》裡世間結構這個部份,他會說這個對;但是你假如從「《地藏經》的發大願,轉入法界結構」這部份來談時,他又不接受了。


所以這裡產生一種現象,在佛教思想的發展過程裡,聲聞乘的修法就是這十個,我要講的這十個部份,它是基礎;所以聲聞乘的基本修法,你也是需要修的。我們不否認「解脫次第道」的部份,原因也在這個地方,因為它是基礎。有了「出離道」的基礎以後,你才能架構「菩提道」;菩提道架構完成,才能架構「菩薩道」;菩薩道架構完成以後,才能夠架構「普賢道」,否則你的普賢道會是空洞的,關鍵是在這裡。


雖然我們是弘揚「普賢乘」,但我們不能否認或藐視「聲聞乘」,因為他是我們的基礎跟核心,你要留意這一點。所以我們不講小乘,而是叫作聲聞乘或是把它稱之為「基礎佛教」;可以把大乘,也就是菩薩乘的部份稱為「應用佛教」,基礎佛教是要拿來應用的。你要對比,就這樣對比,不要把人家看扁了,也不要自我膨脹,兩者其實是平等的,不是法平等,是他們的存在是平等的;因為沒有聲聞乘的基礎,就沒有菩薩道的發展。


法界的存在,它是一種真理,真理他只是「存在」而已;存在是一種名詞,就跟法身是個名詞一樣。要進入「法界的結構、法界的生命、法界的存在」時,它會有一個過程,那個過程主要講的是「菩薩種性」,而法界存在裡的是「如來種性」;是在透過「菩薩種性」進入的這個過程裡,我們才講這個法界結構,一旦你進入到法界裡頭,它只是一種存在而已,沒有什麽法界結構不結構的。


可是,透過菩薩種性要進入法界的這個過程,就要相對於世間存在的這種「凡夫種性」,來講法界「如來種性」的狀況。所以當你在談法界存在、法界結構時,其實是就「菩薩種性」來講的,菩薩種性講的是「相對」的真理;而從如來種性來講的,它是「絕對」的真理,你一定要弄清楚這當中的差別。我們從知識領域、哲學領域或講經的情況來談時,你可能有時會覺得「師父怎麼一下講這個,一下又講那個?」你就會有矛盾的現象產生,因此這部份我們很囉嗦地一再跟各位談。


第九個是在〈閻羅王眾讚歎品〉,裏面提到的「南閻浮提眾生,其性剛強,難調難伏」,南閻浮提眾生很難調伏,就如前面講的「脫獲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惡緣,念念增益」。困難的時候,就來求菩薩保佑你發財,真的發了財,卻吃喝玩樂去了。「若遇惡緣,念念增益」,本來發個心,師父監督著他:「你不是說發財要護持嗎?」擠了半天,終於擠出一塊地來。

沒多久,遇到惡緣跟他說:「拿去蓋廟怎麼會賺錢?開賭場賺得比較快。」他想想:「也對喔!」廟不蓋,竟然開起賭場來了。這個就是「若遇惡緣,念念增益」;「雖遇善緣」,一獲利就忘了。


第十個是在最後〈囑累人天品〉,「南閻浮提眾生,志性無定,習惡者多。縱發善心,須臾即退;若遇惡緣,念念增長。」即使發善心,也是一下子就退了。師父說要做功課,他也「好!好!好!」佛像、香、什麽都買回去了,弄了老半天,通通佈置妥當了。

隔了一陣子,師父再問他:「功課有沒有做?」「啊……最近很忙。」你跟他說要到家裡去看看,「唉唷!師父,我很忙……。」結果去到他家裡一看,佛像滿是灰塵,還有蜘蛛網。你看!縱發善心,須臾即退。問他「在忙些什麽?」他也不好意思說出口,這就是「若遇惡緣,年年增長」。由此可見,我們處在這個時代裡,在這個世間結構底下,就像「如魚遭網」一樣,魚在網的旁邊,即使游開了,等一下又游到網裏面來,這個就是你的意志力不夠。所以苦樂法當中,真的是很難講。


現在「正法」幾乎消失了,大家都在修行,天天有人修,代代代有人修,可是修到後來「法」不知到哪裡去了。怎麼會不見了?這些都是因為這個世間的結構所造成。所以今天你要修行,你要發「大勇猛心」才有可能,否則根本找不到法界在哪裡。

法界的部份,我算是已經跟各位講得很清楚了,也交待清楚了,你有沒有辦法現在就發起:「我現在知苦樂法了,我要兌現樂法,把這個世間的苦法、世間的結構粉碎掉,然後進入法界,我的生命是屬於法界的。」告訴各位,你馬上就可以這麼做,不是不行,是你腦筋裡頭有一大堆的意識形態。什麽叫作意識形態?我們再看一下「生住異滅圖」。我們前面把《地藏經》那十個講完,再來看這個圖,你就知道我們為什麼會這樣剛強難化。


人類大腦裡存在的現象,我把它分為「生、住、異、滅」四個階段,我們講的意識形態,就是指在「滅」這個階段,這個階段叫作「變異念」,生死凡夫是在這個階段。往前則是「異」,在「異」的階段叫「善惡念」,修養的人生是在這裡。再往前是「住」的階段,這裡就是修行的領域,你要修行,就是要到達這個階段。再往前,是「生」的階段,「生」這邊就是薩婆若海,父母未生的本來面目;這個第一念,叫作「本體念」。現在因為你一念無明起,無明與這個相(第一念)結合即是「色」,這是第二念,受是第三念,然後開始五蘊運作;這時已經是在「住」的階段,是「生滅念」了,這個階段是你現在的大腦想像不到的,而在這裡頭使他停止運作,就叫作修行;所以說這個地方是屬於修行的領域,但它已經跟「本體」無關,生生滅滅了,因為無明已經介入。


受、想、行、識繞一圈叫作五蘊識,統稱為「識」,此識有「無量念」,此無量念都稱為「生滅念」,生滅念為「識」,「識」的取捨與住心,就是出離因及性德、佛剎之根本因;所以說「住」這個階段是屬於修行的領域。五蘊識以後大腦還沒辦法記憶,像愛因斯坦這些頂尖的科學家,他們所能用的是到「八識識」,也就是「無量的五蘊識」構成了「八識識」;而「無量的八識識」才構成一個「概念」。


「概念」就是屬於「異」這個階段了;這時候「概念」的取捨為「善惡念」,每個「概念」有無量「識」,概念取捨之間通常「取善念,造善業」。到「滅」這個階段,就是「意識形態」;每個意識形態有「無量的概念」,意識形態的取捨傾向於「競爭而造惡業」。世間結構就在這裡,大家都在這裡比厲害,互相競爭;競爭是比較好聽的講法,講難聽點是叫作鬥爭,鬥個你死我活的。所以意識形態一起,你就造惡業了。好一點的人,那就是到「善惡念」這邊,我們叫修養的人生。


現在我們的問題是:我要如何離開「意識形態」的人生,而進入「修養的人生」?
「修養的人生」這邊它分有兩個部份,一個叫作概念,也就是「染識」的部份,另一個是「凈識」。通常我們講的修養,就是在「染識」裡,因為染識的這種概念,它會有一個中心價值觀在,也就是所謂的「道德律」,我們通稱為「族群公約」;很多人往往爲了滿足這個族群公約,把自己的「生命空間」消失了,以迎合族群公約的需要,而我是把這樣的人稱為「乖兒子、乖女兒」。

在座各位,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屬於乖兒子、乖女兒系統的,這個系統通常會有個情況,我們把它叫作「乖兒子癥候群」,意思就是他會壓抑自己來屈順別人的需求,所以他永遠都是那麼體貼、順合別人的意思,但也因為這樣,常常壓抑自己、扭曲自己卻不自知。


事實上他的人生,有一股無明的無奈,但也說不出個所以然,因為長期以來都是這樣,所以無法覺察自己有壓抑。這種人他的意見和爸媽不合,他會爲了順從爸媽,就把自己的意見丟到垃圾桶;長期下來,壓抑久了,人性也跟著扭曲了。事實上你有一種苦悶,說苦也不是苦,可是講不出來,也不知道該怎麼辦,只好找佛菩薩了。很多人都是從這邊走過來的。佛陀十九歲就很叛逆,所以才會半夜爬牆逃離王宮去求道,我們到了五十九、六十九了,還是不敢爬牆出去,「萬一摔下來,這把老骨頭怎麼承受得起?」這就是因為有這種中心價值觀掛著。


告訴各位,修行能夠成功的人,其先決條件就是:個人的「生命空間」跟「族群公約」取得一種平衡。意思就是,他懂得如何在這之間取得平衡;雖然有時也會有不平衡的狀態,但是他很快會調回來。我們不是,我們現在都是往一邊傾,在族群公約底下,完全把自己壓抑下來,自己的生命就不見了,一輩子「生命空白」了,不知道爲什麽而活。

你看鐵達尼號的故事很美啊,女主角本來也是壓抑自己,順從媽媽的意思要嫁給一個有錢人,後來愈想愈不對,本來要自殺,後來在船上碰到了男主角,開始解放自己壓抑的心靈,從而譜出一個浪漫的愛情故事。追求自己所愛的,對不對我們先不管,但是她會去追求她所要的,這個生命是很可愛。當然這故事是編的,鐵達尼號這艘船是真的沉下去了,但故事情節是拍電影的人編的;它告訴你,生命要取得自己的生命空間很難拿捏,因為有一個族群公約在,而你爲了讓族群公約能夠兌現,去滿足某一種慾望需求時,就要壓抑自己的生命空間了。


這類情況,歷史上的記載不勝枚舉,小老百姓有這種情況的就更多了。歷史上的政治婚姻就是這種狀況,爲了兩國的和平,就把公主嫁給對方,這哪有自己的生命?完全是為政治而嫁的嘛,而且不去也不行,這樣的婚姻你想會幸福嗎?它完全是族群公約的問題,當中沒有一點自己的生命空間。我們是修行人,這部份要去拿捏好,自己要取得平衡;而在這平衡當中,有可能族群公約會高一點,或自己的生命空間高一點,那沒關係。像藝術家這類的,就屬於生命空間高一點;當老師這一類的,是族群公約高一點,但還是能維持平衡。


假如自我的生命空間很高,族群公約完全不顧,那叫作邊緣人,社會的邊緣人。這種人跟社會、家裡都不合,最後就變成流浪漢了。兩者之間,你要取得一個平衡,其中一邊高一些或低一點都不要緊,那是個人性格問題;這部份能夠取得平衡,修行很快會成就。我不是叫你完全叛逆啊,完全叛逆就變成遊民了。悉達多太子就是很叛逆啊,太子是準備要繼承王位的,他的族群公約就很大,而他爲了要打破這個族群公約取得平衡,只有叛逆爬牆出去了。但是在這以後,他就處理得很好了。


我們要講的是,生活在這個世間底下,你是處在這種狀況中,一定要把「意識形態」跟「染識」的問題處理恰當;染識的這個「族群公約」跟「生命空間」處理恰當以後,一旦進入「凈識」就很簡單了,因為到達「凈識」,就是我們所謂「工程面的修行開始線」,當你到了這個地方,而技術面也到達修行開始線,這時技術面一發動,你就入三昧,直接就進去了;象限轉移,就到法界了。假如意識形態還很重的話,在這個地方,要把你推進去,推不進去,這是一點人情也沒辦法講的。有很多同修意識形態特別強,到這個地方全部卡住,換句話說,有太多個人理想、個人色彩,或是「想當然耳、一廂情願、自以為是」的這些人,到了那個地方,就是轉不進去了,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你可能在其他地方學好了,來到這個地方也能進去,但進去以後「迷路了」,這個更麻煩了。你不進去還可以重修,進去以後迷路了,那個重修更困難。用世間法來講,進不去的叫作「活當」,進去以後迷路的叫作「死當」;那不只重修,還要很多次,因為你的雜訊太多,那些雜訊要重新洗掉,才能再來。所以我們跟各位講說,你真的要在我們這裡修行的話,有幾個工作你一定要做好,「四修法」就是要幫你重新架構一套這個系統的修行模式。我們這個系統的修行模式,它是一個生命改造的工程,這個工程需要一套心靈方程式,因此你必須先架構共同的「語言模式」跟「思惟模式」;假如你用的是外面的那種想法、觀念,進去到這裡就會全部卡住了,進不去;假如你已經具有所謂外道的禪定訓練,這裡你可能很容易進去,但進到這裡面去,這些外道的雜訊會讓你全部迷路,你會找不到我們要找的根性。


在我們的修行裡,你要進去之前,首先要「先破根本無明」,也就是把一念無明起的「無明」先拿掉;但假如你用的是外面的雜訊,這一點就拿不掉,你就沒辦法捨識用根。其次,禪宗公案有一個「十牛圖」,第一個就是找牛,那個牛其實就是根性,你要「找到根性」。牧牛圖是直接講「入定以後的境界」,你現在一開始要「找牛」,你找不到,進到裏面才能找牛。我們講「捨識用根」,就是你要先找到根性,不然你怎麼用根?而要找根性之前,要先捨識;捨識就是先破根本無明。所以它是兩個階段:第一,破根本無明;第二,找根性。破根本無明就是不用識性,然後再找根性。這部份等講到行法時再講,你要先把這部份弄清楚,修行有這樣的過程。


從這裡可以瞭解,我們的意識形態才是真正剛強難化的部份;到了概念以後,你就要開始做調整,讓生命空間與族群公約得到平衡,平衡的模式是怎麼樣無所謂,因為那是性格問題,但一定要維持平衡,不能絕對傾向一邊。所以我會說,釋迦牟尼佛是生命空間比較大,族群公約比較少的人;彌勒佛是族群公約較多,生命空間比較小的人,兩個的性格全然不同。所以你會發現,釋迦牟尼佛是比較苦的,他成佛的時候人壽百歲而已,福報一點點;彌勒佛成佛之時,人壽是八萬四千歲。你看看,八千四百倍!是福報很大很大的時候。爲什麽福報會那麼大?因為他族群公約照顧得多,而釋迦牟尼佛是生命空間照顧得多。你去留意看看,這些在佛門中其實都要重新詮釋,不然各位是看不懂的。


以上所談的,就是要你離開世間結構的原因,而這個世間結構就是「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未解脫者,性識無定」,都是這種狀況;所以遇到善緣,增長一點點,進一步退十步;而遇到惡緣,念念增長,只進不退。這就是世間的結構,它本來如此,但是你轉入法界,那就不一樣了!       待續


来源:http://www.tudou.com/home/_54763891/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Rank: 5Rank: 5

狀態︰ 離線
2
發表於 2013-7-10 11:08:14 |只看該作者
阿彌陀佛,末學恭敬大德,無量欽謹.

何謂:常樂我淨?
我樂聞法,仁者隨意為我開演?

點評

kesselring  福不一定作大,但是心量要無限廣大.三輪體空.無作無受.無分別計較期待.無相佈施不在乎回饋毀譽辱罵.這樣累積就容易.慧的話眾中禮佛破人我也是方便.  發表於 2013-7-10 15:33:48
kesselring  典上不是有一句:"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嗎?所以不退七住跟無生法忍是早晚要證的,淨土亦禪路.五濁惡世能逆上更快成就,要福慧兼備才能契入   發表於 2013-7-10 15:28:45
kesselring  若從心所去看苦的法相,知道法本寂滅,是苦非空亦非有.再來反見自己的體性.這是另一種思維.  發表於 2013-7-10 14:41:39
kesselring  如實觀照苦的世間相,從因緣法去滅苦.這是二乘聖人.  發表於 2013-7-10 14:25:09
kesselring  吃不著米,掛不著衣.這是我的苦見.  發表於 2013-7-10 13:39:27
半涉濁流半席清 已睜閑吟廣靈文 寒劍默看君子意 垂鈎塘邊涉紅塵

Rank: 5Rank: 5

狀態︰ 離線
3
發表於 2013-7-10 13:52:19 |只看該作者
不常因於常,知常不常皆非常.是一不二,這是我的常見.
苦因于樂,有樂即有苦,樂起即苦起,是一不二,這是我的樂見.

我本非我,何來無我.知我無我 非我,是一不二,這是我的我見.
身離垢染曰淨.彼等本來不染,如何曰淨? 知曰淨即有染,這是我的淨見.

不知道這樣說可以嗎??大家看法如何?
謝謝.


半涉濁流半席清 已睜閑吟廣靈文 寒劍默看君子意 垂鈎塘邊涉紅塵

Rank: 8Rank: 8

狀態︰ 離線
4
發表於 2013-7-10 23:13:06 |只看該作者
[佛光大辭典]

如來法身所具有之四德,即:


(一)常,謂如來法身其體常住,永遠不變不遷。


(二)樂,謂如來法身永離眾苦,住於涅槃寂滅之大樂。


(三)我,謂如來法身自在無礙,為遠離有我、無我二妄執之大我。


(四)淨,謂如來法身離垢無染,湛然清淨。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有痛苦也有幸福,這證明我們還活著。痛苦是自己的惡報,不要抱怨別人;幸福是自己的善報,應當好好珍惜,盡量分享。這是我對佛法的理解。

Rank: 8Rank: 8

狀態︰ 離線
5
發表於 2013-7-10 23:43:39 |只看該作者
kesselring 發表於 2013-7-10 13:52  
不常因於常,知常不常皆非常.是一不二,這是我的常見.
苦因于樂,有樂即有苦,樂起即苦起,是一不二,這是我的樂 ...

常,樂,我,淨~
我不知不覺~

故我沒有見,沒有解!~
阿彌陀佛~

未出輪迴,而辯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
若免輪迴,無有是處。譬如動目,能搖湛水,
又如定眼,由迴轉火,雲駛月運 ... 換言之,即 是腦筋思想作用

點評

boy650623  呵~見佛後,做牛做馬去了~阿彌陀佛!~  發表於 2013-7-11 12:04:40
kesselring  這就是為什麼見道前都是修門外財原故,一不能安忍,二不能信受,七住才是不退.才有實義.在那之前都是有退.極樂見佛後還是要悟無生.那也是你本有的.  發表於 2013-7-11 09:51:17
kesselring  是!無二性即是佛性,譬如鏡子,花鳥兩相,以鏡相觀,如同二乘.以鏡體觀,即是大乘.無二性即是佛性.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才能堪忍入地.先證後能安修義也.  發表於 2013-7-11 09:38:20
boy650623  朝朝同起,夜夜抱佛~我只有一個人,說一樣的話~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  發表於 2013-7-11 09:12:23
kesselring  老奸不思想,如何跟你說?老奸不三界,他在哪一界?我亦如是.朝朝同起,夜夜抱佛.將來你知道,也會說同樣的話:彼不思想,但離思不即.佛佛道同,由此向上!  發表於 2013-7-11 08:48:16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8-27 07:15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