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隱藏的內容
農月三月媽祖誕辰
媽祖是以中國東南沿海為中心、包括東亞(琉球、日本、韓國及東南亞)海洋地區的海神信仰,又稱天上聖母、天后、天后娘娘、天妃、天妃娘娘、湄洲娘媽等。
媽祖的影響力由福建湄洲傳播開來,歷經千百年,對於東亞海洋文化及中國沿海文化產生重大的影響,被學者們稱為媽祖文化。
2009年10月,媽祖信仰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媽祖的祖先:
媽祖聖母本名林默娘,依宋代文獻記載,祖籍中國福建省莆田湄洲嶼。
媽祖出生於仕宦之家,是當地的望族,祖先唐林披公,生的九個兒子都相當賢能,在宋憲宗時皆受官成為州史,遂以「九牧林氏」為人稱道。
其中排行第六的邵州史蘊公孫州牧,是平定趙匡胤高平山之戰的功臣,他的後代保吉公因為天下兵戎紛亂,辭官歸隱於莆田之賢良港,他的兒子林孚後來繼承了世勳擔任福建總管,林孚的兒子林惟愨則官拜都巡官,娶王氏為妻,即為林默娘的父母。
林惟愨與王氏生了一男五女後,深感男丁單薄,且長男洪毅身體虛弱,於是夫妻倆朝夕焚香祈求觀世音菩薩再賜一男,希望能承香火光大林氏之宗祠。
一天晚上,王氏睡夢中見到觀世音菩薩給她一粒藥丸,對她說:「你們林家世世代代行善積德,所以上天要庇佑你家。
你吞服這粒藥丸,便可得到一個女兒,她將來能濟度天下蒼生,成就非凡。」林夫人將藥丸服下,立刻就覺得有懷孕的跡象。
到北宋建隆元年(西元960年)三月二十三日傍晚,忽然一道紅光從西北射入王氏的房間,光彩奪目香氣飄揚,不知何處傳來如春雷般的隆隆響聲,大地也變成了紫色,王氏感到腹中震動,媽祖於是降生。
雖然不是男孩讓夫妻倆有些失望,但各種異象徵兆顯示這孩子之不凡,所以夫妻相當疼愛她,因為從出生一個月餘都一聲不哭,父親於是為她取名為「默娘」。
媽祖的成長:
媽祖有一個哥哥和五個姐姐。
八歲時到一所私塾讀書,老師所教文章她能很快融會貫通。
十歲餘,她信佛焚香唸經,早晚不懈。
十三歲時,有一位老道士玄通經常往來她家,對她說:「妳具仙性,應得渡入正果。」於是授以玄微秘法,媽祖便從道士修煉神仙法術,自此開啟了她靈通的大門。
媽祖十六歲時,與一群女孩外出閒逛遊玩經過一口井,大家紛紛靠近,想借井水整理自己的妝容。
忽然從井中衝出一位神人,後面還簇擁著一群仙班隨從,女孩們嚇得花容失色紛紛逃開,只有媽祖站在井邊,毫不遲疑的接下神人遞給她的一對銅符。
這次奇遇發生此後,媽祖不但能神遊方外、親臨千里之外救難助人,問她吉凶禍福,她的預言都如事實,媽祖還經常為人驅疾治病、解厄消災,遠近的人都很感激她,稱她「神姑」、「龍女」。
媽祖的神跡:
機上救親、悲尋兄體:
同年的秋天九月,父親和哥哥分別駕船出海,媽祖當時正在室內織布,忽然之間她臉色突變,閉上眼睛趴在織布機上,一手抓梭、一手扶抒,兩腳還緊踏機軸,拼盡全力像是在掙扎扶持著甚麼,惟恐有失,媽祖這樣子著實嚇壞了在一旁的母親王氏,她緊張地靠近女兒,拍肩想把媽祖叫醒,「喀!」的一聲,媽祖手上的梭子經這一拍便掉在地上,媽祖才睜開眼睛就跺腳大聲哭叫說:「父親得救,哥哥墜海死了!」王氏聽了十分驚慌,連忙差人打聽消息,不一會兒果然有人來報,說是父親在行船中遭遇怒濤,好幾次都快要翻船,但似乎有人穩住船的重心,不致翻覆,還慢慢的靠近哥哥的船,但兩船相會合時,父親卻發現哥哥的船已經舵毀船覆了。
原來,當時媽祖閉著眼時,腳踏的是父親的船,手抓的是哥哥的船舵,母親把她叫醒時梭子墜地,船舵也因此被大浪折斷了。
父親脫險回家後,傷心的媽祖陪著家人和熱心村民一道駕船出海尋找哥哥的遺體,這時一群水族聚集海面,讓眾人驚駭不已,媽祖告訴大家不要害怕,並站到船邊跟水族說:「不必迎接。」忽然水色轉清,她哥哥的遺體浮出海面,大家才知道是水神護送遺體來了,眾人忙打撈上船,載著媽祖的哥哥順利返航。
化草救商:
湄洲之西,有叫文夾(今名文甲)的地方礁石夾雜,對這片水域不熟悉的船來說相當危險。
有一次有艘商船經過這裡遭到巨風襲擊,船角觸礁,海水湧進船艙,情況十分危急,船中人哀號求救,媽祖知道後非常焦急,忙對村民說:「那艘商船即將沉沒,應趕快駕船去把船上的人救下來。」可是大家看著狂風巨浪,不敢向前。
在這緊急關頭,媽祖信手拔了腳邊幾根小草,拋向大海。刹時間,幾根小草變成大杉,一排排流向正在下沉的商船,似乎有吸引力一般輕輕的依附在船邊,船上的人紛紛攀爬到杉木上,等所有的人都爬上杉木後,商船就沉沒了。
不一會風平浪息,村民連忙出航救人,商船人們相慶大難不死,都以為是蒼天相助。待到上岸回頭一看,發現剛才攀附的好幾根大杉木不知去向,一問鄉人,才知道是媽祖的神奇法術救了他們。
收服蛟龍、收服千里眼順風耳兩將:
海怪「晏公」常和水妖興風作浪,弄翻來往的船隻,是海上航行最大的禍患。
有一天媽祖元神出遊至東海時,與晏公相遇,雙方激烈鬥法。
最後晏公被媽祖以法力所制服。
但口服心卻不服,趁媽祖不注意又變成一條蛟龍,攻擊媽祖,最後媽祖借用法繩,捆住蛟龍,讓牠難以掙脫,飄浮在水面上,晏公才因畏懼而認罪。
媽祖囑咐牠用心統領海中水族,於是晏公成為媽祖的轄下總管之一。
在湄嶼西北方有兩個妖精,一個叫水精,另一個叫金精。
水精眼力好,號稱「千里眼」,金精耳朵很靈敏,號稱「順風耳」。
兩妖常在村莊西北出沒,為害百姓。
有一天媽祖打扮成普通村女前去,兩妖以為她是一般女子,便靠近想要戲弄,結果媽祖將手上絲帕朝他們一拋,兩妖便被困住無法動彈,才知道遇上高人,連忙拜服求饒,心軟的媽祖便放過了他們。
但兩年後,水精和金精忍不住又再度做亂,變本加厲的橫行於江河湖海之中,媽祖聞訊便前往收伏,二妖無處躲閃,只得拜服在媽祖座前充當侍衛。
救旱治水:
媽祖二十歲時,莆田逢遇大旱,連著數個月未得滴雨,井水盡乾,草木俱枯,人畜死者不計其數,地方官聽聞媽祖的神力,便前來求請媽祖禱天祈雨,媽祖在祈禱後沒多久,大雨沛然降臨,人民因此得救,紛紛稱頌感謝媽祖的恩德。
到了媽祖二十六歲時,從春天開始就每天下雨不停,暴雨洪水將作物和房子都沖毀流失,人們無居無食,苦不堪言,地方官又前來拜求媽祖拯救黎民,慈悲的媽祖告訴地方官說:「這是因為上天要懲罰人間的惡事,所以天降災禍。就由我來代替萬民對天謝罪,以求原諒。」說完便焚香燒符、對天默禱,傾刻間平地忽起一陣狂風掃開了烏黑的濃雲,天空竟然放晴了,據說在此同時,有一條蛟龍自水中翻滾騰起,乘雲而去,大概上天聽到了媽祖的禱詞,原諒百姓召回蛟龍吧。
媽祖升天:
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媽祖時年二十八歲。
在重陽節的前一天,媽祖對家中人說:「明天是重陽節,我想去爬山登高,預先和你們告別。」
大家都以為她依習俗想去登高遠眺,也未多想。
第二天早上,媽祖焚了香,唸了經,與姐姐們說:「今天要登山遠遊,實現自己的心願,但道路難走而且遙遠,我只能一個人去。」
姐姐們笑著回答:「要遊去遊就是了,何須多慮呢!」媽祖於是告別家人,往湄峰最高處行去。
等媽祖到了湄峰頂上,忽然間濃密的白雲簇擁過來,一道白氣沖上天空,彷彿聽見天空有絲竹管弦奏起的仙樂聲,直徹雲天,彩虹輝映,媽祖乘長風駕祥雲,翱翔於蒼天皎日間,異象只持續了一會兒,彩雲散去,媽祖也消失在天空中,驚訝無比的湄洲人仰頭望去,無不欷噓驚歎。
此後媽祖經常顯靈,鄉親們時常能看到她在山岩水洞之旁,或盤坐於彩雲霧靄之間,或身穿紅衣飛翔海上,還常示夢顯聖,救人急難,護國佑民。
於是鄉里之人就在湄峰建起祠廟,虔誠敬奉,後人前來朝拜者,絡繹不絕。
媽祖一生在大海上救急扶危,升天後仍穿梭在驚濤駭浪中,拯救漁舟商船;她立志不嫁,專以行善濟世為已任,慈悲為懷的心腸使她獲得眾民的敬拜與愛戴,出海的船隻遇到海相猙獰,只要呼喊媽祖聖名,她便會馬上前來馳援。
生平:
媽祖姓林,名默,又稱默娘,出生於宋太祖建隆元年(或曰五代末年)福建路泉州府莆田縣湄洲島(宋太宗年間改為興化軍),一出生則不哭不鬧,因而取名為默,小名默娘。
媽祖的生卒年與家世,史料中有多種記載:
現存關於媽祖最早的文獻,是南宋廖鵬飛於紹興廿年(1150年)所寫的〈聖墩祖廟重建順濟廟記〉,謂:「世傳通天神女也。姓林氏,湄洲嶼人。
初以巫祝為事,能預知人禍福……」據此,媽祖生前是一個女巫。
文中並提到:宣和五年(1123年),「給事中路允迪出使高麗,道東海。值風浪震盪,舳艫相衝者八,而覆溺者七。
獨公所乘舟,有女神登檣竿為旋舞狀,俄獲安濟……」船員說這是湄州女神顯靈,於是路允迪返國後上奏朝廷請封,詔賜順濟廟額。
南宋李丑父《靈惠妃廟記》:「妃林氏,生於莆之海上湄洲」。
南宋李俊甫《莆陽比事》「湄洲神女林氏,生而靈異」。
(明)張燮《東西洋考》「天妃世居莆之湄洲嶼,五代閩王林願之第六女,母王氏。妃生於宋建隆元年三月二十三日。始生而變紫,有祥光,異香。幼時有異能、通悟秘法,預談休咎無不奇中。雍熙四年二十九日升化。」
(明)嚴從簡《殊域周咨錄》:「按天妃,莆田林氏都巡之季女。幼契玄機,預知禍福。宋元祐間遂有顯應,立祠於州里」。
(清)楊俊《湄州嶼志略》:「湄州在大海中。林氏林女,今號天妃者生於其上」。
(清)《長樂縣誌》:「相傳天后姓林,為莆田都巡簡孚之女,生於五代之末,少而能知人禍福。室處三十載而卒。航海遇風禱之,累著靈驗」。
《莆田九牧林氏族譜》則記載媽祖是晉安郡王林祿的第二十二世孫女。
從南宋到清代,絕大多數史料公認天妃姓林,生於湄州嶼,自幼有異能。具體生日,雖只見於《東西洋考》,但早被全世界媽祖信徒奉為媽祖生辰,舉行慶典。
信仰源起:
學者研究指出,媽祖是從中國閩越地區的巫覡信仰演化而來,在發展過程中吸收了其他民間信仰(千里眼順風耳)。
隨著影響力的擴大,又納入儒家、佛教和道教的因素,最後逐漸從諸多海神中脫穎而出,成為閩台海洋文化及東亞海洋文化的重要元素。
自北宋開始神格化,被稱為媽祖(當地人對女性祖先的尊稱),並受人建廟膜拜,復經宋高宗封為靈惠夫人,成為朝廷承認的神祇。
媽祖信仰自福建傳播到浙江、廣東、台灣等沿海省份,並向琉球、日本、東南亞(如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等地傳布,天津、上海、南京以及山東、遼寧沿海均有天后宮或媽祖廟分布。
近年媽祖在東亞海洋史的研究引出東亞在西方航海地理發現前己有的朝貢貿易、琉球網路及跨國移民史討論,而媽祖信仰圈成為東亞海洋經濟及社會結構形成的歷史見證之一。
湄洲島
湄洲媽祖祖廟於天聖年間(公元1023-1032年)擴建,日臻雄偉。明永樂年間(1403年-1424年),航海家鄭和曾兩次奉明成祖聖旨來湄嶼主持御祭儀式並擴建廟宇。
在明朝永樂年間鄭和下西洋時期,隨著大量而不間斷的華人海外移民活動,媽祖信仰的傳播範圍廣至東亞及東南亞各地港口(尤其是沿海地區)多可見媽祖廟的蹤影,譬如日本長崎、橫濱的媽祖廟、澳門媽閣廟、馬來西亞吉隆玻天后宮、菲律賓隆天宮、香港銅鑼灣天后廟。
媽祖的誕生地福建是媽祖信仰最盛的地方,僅在媽祖的家鄉莆田一地,就有不下百座的媽祖廟,在民國以前,福建沿海各府縣,每縣都有幾十座媽祖廟,如今,福建各地的媽祖廟數量仍十分龐大,香火旺盛。
媽祖文化甚至深入到內陸的閩西客家山區。
福建的媽祖廟中有三座被列為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然而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媽祖信仰遭到嚴重的打擊,許多宮廟和神像被毀。
譬如媽祖信仰發源地湄州島上的廟宇和相關文物,就在文革中被摧毀殆盡,包含分身大媽。
只有少數廟宇如莆田文峰宮,在文革時將媽祖神像藏於郊區的古井中,保住了神像。
泉州天后宮則是因為曾被當作工廠使用,因此躲過被摧毀的命運。
改革開放後民間信仰逐漸恢復、加上兩岸交流和統戰因素,媽祖信仰重新活絡。
又因為媽祖信仰中獨特的「進香、刈火」習俗,台灣各媽祖廟為求增加本身與祖廟的連結,紛紛前往湄州捐獻資金興建宮殿或牌樓等建物,使湄州島上的媽祖宗教建築迅速增加。
廣東
廣東省內規模最大的天后宮在番禺南沙大角山東南,始建於明代。清朝乾隆年間曾有一次大規模重建,二戰時遭到嚴重破壞。
1994年,由香港著名商人霍英東帶頭捐資重建,1996年建成。而珠江三角洲和潮汕地區亦有大量的媽祖廟。
江蘇
南京天妃宮位於南京獅子山麓、長江之濱,建於明朝永樂五年。相傳鄭和下西洋遇險,受救於林默,返航歸來上奏永樂帝而後修建。
太倉瀏河天妃宮,又名「天妃靈慈宮」,俗稱「娘娘廟」。宮內立有《通番事蹟碑》,記述了鄭和下西洋的經過。
宿遷泗陽眾興天后宮,又稱天妃宮,位於眾興鎮騾馬街西首,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蘇州崑山市天后宮由附近當地臺灣商人捐款,在因戰亂而損毀的慧聚寺重建而成;媽祖分香自臺灣史上最古的媽祖廟之一,鹿港天后宮。
重建的崑山慧聚寺天后宮建築面積1000多平方米,建築及神像佈置均採用閩南、臺灣風格,為目前中國大陸最大的閩臺傳統木結構建築形式天后宮,完全建成後,將成為長江三角洲地區最大的媽祖廟。
浙江
杭州天妃宮的最早記載見自宋《夢粱錄》。在清代,分別在武林門、吳山三茅觀、孩兒巷有三座天妃宮。
寧波最早的天妃宮為寧波天妃宮,建立於宋紹熙二年(1191年),後於1950年毀於國軍轟炸。清代中晚期,寧波共有天后宮40餘座。
目前存有的最著名的天后宮是位於江東區的慶安會館(又名甬東天后宮)和安瀾會館。
在浙江舟山、溫嶺、玉環、洞頭、南麂、蒼南等地,都有媽祖廟。
天津
大陸地區最北的媽祖廟,天津娘娘宮
舊時,天津新婚者時常至天津天后宮祭拜媽祖,以求早得子嗣。天津人心中的媽祖信仰功能與送子娘娘,有相當大的重疊。
山東
青島天后宮始建於明代成化三年,初稱「天妃宮」,是青島市區現存最古老的明清磚木結構建築群。道教廟會天后宮廟會,俗稱「青島大廟廟會」。
蓬萊境內的蓬萊閣,由龍王宮、子孫殿、彌陀寺、天后宮、三清殿、呂祖殿等古建築共同構成。
湖南
湖南芷江天后宮,坐落在湖南芷江縣城舞水河西岸,建於清乾隆十三年(1765年)。
四川
清代乾隆年間以降,伴隨閩粵移民四川,天后宮在四川各地進行了大規模修建。
山西
山西太谷縣媽祖廟建於清代。
安徽
安徽安慶天后宮亦建於乾隆年間。
香港
媽祖在香港皆稱天后,而香港水上人則稱其為阿媽。
香港各地皆有天后廟,其中以赤柱天后廟在香港島歷史最悠久,每年皆有不少市民聚集進香。
香港境外,深圳南頭半島赤灣之上,亦有明代與鄭和有關的赤灣天后廟(明時為天妃宮),此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有不少水上人前往參拜。
香港境內各大小天后廟,常以漂浮之說立廟,如在海岸拾到天后神主牌、木像等,人便就地立廟,奉為神明。
這點與福建和臺灣等地天后廟不同,因為神主乃漂來的,各廟無遞屬關係。村與村間的天后,乃獨立個體。
例如本村天后節慶,開神功戲,也會請附近村落之天后來觀看,而82年3月興建的港鐵港島線車站亦以「天后」命名。
澳門
媽祖在澳門亦相當多人信奉。
最顯著的例子,澳門葡文名稱「Macau」,即是由「媽閣廟」一詞轉化而來。明朝稱 「阿媽港」。
十六世紀葡萄牙人登陸澳門的地方就在媽閣廟傍,葡文 「Macau 」(澳門)同「媽閣」。
臺灣
臺灣蘇澳鎮南方澳南天宮的純金媽祖神像。
媽祖信仰是臺灣最普遍的民間信仰之一。
由明清時代漢人移民自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渡臺海而來,臺灣海上活動頻繁歷經台灣荷西時期的東亞貿易活動及明鄭王朝的武裝海商集團,因此媽祖成為臺灣人最普遍信仰的神明之一。無論是大小街莊、山海聚落,還是通都大邑,都可看到媽祖廟。
僅臺灣一地,「就有媽祖廟510座,其中有廟史可考者39座,內建於明代的2座,建於清代37座」。
台灣明朝時期所建媽祖廟,其中一座,就在嘉義縣朴子市的配天宮
日本
媽祖信仰在江戶時代之前已經傳入日本,茨城縣、長崎縣、青森縣、橫濱等地均有媽祖廟,一些歷史較悠久的媽祖廟與日本傳統神道結合,成為「天妃神社」,如弟橘比賣神社(弟橘比売神社)、弟橘姫神社(弟橘姫神社)等。也有以日本神道儀式舉行的「天妃祭」。
琉球
琉球國時代由閩人三十六姓傳入媽祖信仰,較著名的媽祖廟有那霸天妃宮。
泰國
泰國籍貫廣東省華僑信奉「七聖媽(ม่าจ้อโป๋)」,曼谷設有多間七聖媽廟,參見四丕耶七聖媽廟。
韓國
韓國正史《朝鮮王朝實錄》中韓國朝廷已經了解媽祖崇拜;從高麗末期到丙子胡亂之前,韓國使臣們多以沙門島瞻仰媽祖廟後抒發詩文,並祈航海平安。
韓國學者比較媽祖及靈燈研究發現,媽祖信仰在韓國不限定漁業領域,而成為溝通漁村、農村和山村民衆的感情紐帶,也使在韓國的媽祖崇拜的神格從海上守護神逐漸發展爲萬能神。
歷代褒封:
從宋徽宗到清咸豐皇帝為止,媽祖受各代皇帝褒封多次,由「夫人」、「妃」、「天妃」,直至「天后」。
1.宋朝 1.宣和五年1123年,宋徽宗賜「順濟廟額」
2.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宋高宗封「靈惠夫人」
3.紹興三十年1160年,宋高宗加封「靈惠昭應夫人」
4.乾道二年1166年,宋孝宗封「靈惠昭應崇福夫人」
5.淳熙十二年1184年,宋孝宗封「靈慈昭應崇福善利夫人」
6.紹熙三年1192年,宋光宗詔封「靈惠妃」
7.慶元四年1198年,宋寧宗封「慈惠夫人」
8.嘉定元年1208年,宋寧宗封「顯衛」
9.嘉定十年1217年,宋寧宗封「靈惠助順顯衛英烈妃」
10.嘉熙三年1239年,宋理宗封「靈惠助順嘉應英烈妃」
11.寶祐二年1254年,宋理宗封「靈惠助順嘉應英烈協正妃」
12.寶祐四年1256年,宋理宗封「靈惠協正嘉應慈濟妃」
13.開慶元年1259年,宋理宗封「顯濟妃」
14.景定三年1262年,宋理宗封「靈惠顯濟嘉應善慶妃」
2.元朝
1.至元十五年1278年,元世祖封「護國明著靈惠協正善慶顯濟天妃」
2.至元十八年1281年,元世祖封「護國明著天妃」
3.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元世祖封「護國顯佑明著天妃」
4.大德三年1299年,元成宗封「輔聖庇民明著天妃」
5.延佑元年1314年,元仁宗加封「護國庇民廣濟明著天妃」
6.天曆二年1329年,元文宗封「護國庇民廣濟福惠明著天妃」
7.至正十四年1354年,元惠宗(元順帝)封「輔國護聖庇民廣濟福惠明著天妃」
3.明朝
1.洪武五年1372年,明太祖封「昭孝純正孚濟感應聖妃」
2.永樂七年1409年,明成祖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
4.清朝
1.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聖祖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
2.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聖祖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仁慈天后」
3.乾隆二年1737年,清高宗封「妙靈昭應宏仁普濟福佑群生天后」
4.嘉慶五年1814年,清仁宗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咸孚顯神讚順垂慈篤祐天后」
5.道光十九年1839年,清宣宗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宏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咸孚顯神贊順垂慈篤祜安瀾利運澤覃海宇天后」
6.咸豐七年1857年,清文宗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宏仁普濟福佑群生諴感咸孚顯神贊順垂慈篤祜安瀾利運澤覃海宇恬波宣惠道流衍慶靖洋錫祉恩周德溥衛漕保泰振武綏疆天后之神」
相關傳說:
在一般的傳說裡,替媽祖察、聽世情的兩大駕前護衛神分別為左手持方天畫戟,右手舉至額前做遠視狀的千里眼(又稱金精將軍),以及左手持月眉斧頭,右手舉至側耳作聽音狀的順風耳(又稱水精將軍)。
鄭和與天妃:
明朝永樂年間,三寶太監鄭和帶領二萬七千餘官兵,乘百餘艘巨舶,七下西洋;大海茫茫,「烈風陡起,怒濤如山,危險至極。舟人驚駭,倉忙無措,仰賴神靈顯然臨庇,甯恬無虞」——此處的「神靈」即指天妃。
鄭和的二萬七千多名水手多數是從福建、廣東、浙江三個沿海省份招募來的;他們之中很多回鄉或流居海外,把供奉天妃的信仰傳播出去。
永樂元年,鄭和出使暹羅國,海上忽刮大風,幾百人生命危在旦夕,鄭和祈求天妃救助,忽然一陣香風飄來,見神站立在桅杆上,頓時風平浪。
永樂五年(1407年)鄭和下西洋,途中遇到颱風,鄭和祈求神靈保佑得平安。往渤泥國途中、往榜葛剌國也遇到颱風,祈求神靈保佑後平安。
鄭和為了答謝天妃的功績,曾奏請朝廷在南京龍江關建立一所天妃宮,蒙明成祖御賜紀文。
鄭和又奏請朝廷在大隊官兵駐紮的福建長樂港建立天妃宮作為官兵祈禱之所。
鄭和船隊聚集在天妃宮下,等候信風出航;出行前鄭和帶領二萬七千餘官兵在天妃宮舉行大規模祭祀典禮,點燃香燭,供奉犧牲,祈求神靈保佑。
鄭和官兵登船後要奉獻仙師酒,念祝文「五更起來雞報曉,卜請娘媽來梳裝……弟子一心專拜請,湄州娘媽降臨來。急急如律令」。
鄭和船中供奉天妃,晝夜香火不斷,各船專設司香一名,不管其他事務。
每天清晨舶主帶領船員向天妃娘媽頂禮。
宣德七年1431年,鄭和奉聖旨往湄洲嶼天妃宮拜祭。
鄭和每次下西洋回國,必定新修各處天妃宮,或修殿堂,或種植青松翠竹;在南京靜海寺、太倉天妃宮,鄭和還栽種特地從西洋帶回來的海棠花。
鄭和在劉家港天妃宮和福建長樂南山寺都立天妃紀念石碑,將下西洋的成功,歸功於天妃的神佑。天妃娘娘成為明朝海軍的守護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