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472|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修行法門] 轉貼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原文與白話文可對照 1/3 [複製連結]

Rank: 7Rank: 7Rank: 7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3-7-22 07:23:29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 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 譯


法會因由分第一
善現啟請分第二
大乘正宗分第三
妙行無住分第四
如理實見分第五
正信希有分第六
無得無說分第七
依法出生分第八
一相無相分第九
莊嚴淨土分第十
無為福勝分第十一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法會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弟子阿難說:這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我親自聽到如來佛說的。在說此經的時候,佛是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與有德性的高僧及各弟子,約有一千二百五十人等共同生活。那時候已經是快到吃飯的時刻。大夥兒穿上了架裟,拿著盛飯的缽,由祇樹給孤獨園走進舍衛大城去乞食。在城中依次乞食完了,便回到原處吃飯。佛吃過了飯,就將衣缽收拾乾淨,也洗淨了腳,親自在地上鋪好座位坐下來。



善現啟請分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這個時候,眾弟子中德高年長的須菩提,在大眾中從自己的座位上站了起來。他露出右肩,右膝跪地,兩手合掌,很敬重地對如來佛行了一個禮,讚嘆地說:「希有的世尊,您對於未成佛的菩薩弟子,善盡保護憐念他們的善心;又善於咐囑指導一切學佛的大眾。世尊!還有那些善男信女,若是發了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心時,要怎樣才能使這個菩提心常住不退呢?如果他們起了妄念的時候,又要怎樣去降伏他的妄心呢?」佛回答說:「問得好!問得好啊!照你所說的,知道我善盡保護憐念未成佛的菩薩弟子,也善於咐囑指導一切學佛的大眾,你既然明白這個道理,就要仔細用心地聽,我來為你們解說。」須菩提聽了很快地回答說:「是的,世尊!我很高興聽師父說明這個道理。」



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佛告訴須菩提說:「諸菩薩、摩訶薩等應按照我下面所說的方法,降伏其妄念心,方可常住菩提心。降伏妄心的方法,就是要不著一切眾生相。我把一切眾生歸分為九類: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如有色、無色,如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等眾生。我要為所有眾生滅他們的業障,度他們超脫輪迴六道,以至於不生不死入於清淨無為之鄉。話又說回來,我雖然這樣滅度,但是一切眾生實在沒有得我的滅度。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眾生與菩薩,同具此菩提心,現在滅他們的妄心而度歸清淨,不過還其所本有,也就是他們自性自度,並非是我所度的。須菩提!若他們有得我滅度的念頭,即是還執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還是執著自性的眾生,尚未滅度無餘,自然不是菩薩。」



妙行無住分第四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佛再對須菩提說:「菩薩於無上正等正覺之法,應該不著相布施。所謂不著相布施,就是要六根清淨,離開色、聲、香、味、觸、法等塵相而布施,也就是施者忘施,受者忘受,並且要忘記所施之物。(如此施空、受空、物空即所謂的『三輪體空』。)須菩提,菩薩應該不住相布施,為什麼呢?因為著相布施,是局於有相;而眾生之相,實在只等於一微塵,即使能因此而獲福也是有限的。若不著相布施,就無相可住,像這樣不住相布施的福德就不可限量了。須菩提!譬如說東方那無邊際的虛空,你可以以心思度量嗎?」須菩提回答說:「不可以。世尊!」佛又說:「須菩提!再與南、西、北四方及上下的虛空那樣毫無邊際,你是否可以用你的心思去度量嗎?」須菩提回答說:「不可以的。世尊!」佛又說:「須菩提!菩薩若能不著相布施,所得的福德也就像虛空這樣的不可限量。須菩提!菩薩應該照我善護念、善咐囑之教,如是降伏妄心,而又不著相布施,常堅守著菩提心。」



如理實見分第五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佛說:「須菩提!你認為普通修行的人,能看見如來的形體嗎?」須菩提回答說:「世尊!不能見到如來的形體。原因是師父如來您所說的形體,並非形體,是法相,所以不能看見。」佛又告訴須菩提說:「不但我的形相是這樣的,凡世間所有的相,都是虛無不實的。若是識破了諸相都是虛空的道理,就可以見如來的法相了。」



正信希有分第六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須菩提向如來佛稟告說:「世尊!您所說的不住相布施,以及所謂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種無相真空的妙理,一般眾生聽了能瞭解相信嗎?」如來佛聽了就告訴須菩提說:「你不能這樣說。我說的法,雖是深妙,難道都沒有相信的人嗎?不但現在有人相信,將來也是會有的。就是到我死後,後五百歲,有持守戒律廣修福田的人,看到此經中的一章一句,自能信以為真。也就可以知道這種人善根深厚,不僅是一二三四五佛所種的善根,乃是從無量佛所種得來的善根。這種人看到此經的一章一句,而能心淨不亂,心信不疑。須菩提!我確可以洞悉此種淨信眾生是通佛性的,是可以得到如十方虛空漫無天際的無量福德。為什麼呢?因為這些眾生善根純熟,已悟得真空無相的道理,已離開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並且無法相,也無非法相。這又為什麼呢?如果這些眾生,若心有所取相,即著了我人眾生壽者四相;若執著此經章句,也是著了我人眾生壽者四相。若心執偏空,就是固執人死身心皆斷滅,歸於空無的一個錯誤的斷見,也與著四相無異。所以於法相實不應執有也不應執無,才得以悟入性空,自然離法。就因為這個道理,所以我常告訴你們這些比丘,對於我所說的一切法,只是要你們假借此法而離相見性;假借此法使你們度脫生死的苦海。如果你們見了自己的本性,證了涅槃之樂時,就可以捨去此法。就好比編竹筏,渡人過河,到了彼岸就不須要再用筏了。似此佛的正法尚且要捨去,何況不是佛法的世間文詞,又為什麼堅持不捨呢?」



無得無說分第七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佛說:「須菩提!你認為我已得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嗎?你認為我有說一定之法嗎?」須菩提回答說:「就我所知道了解佛您所說的意思,沒有一定的法。而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也沒有一定的法可說。同時,也沒有定法讓如來可說的。為什麼呢?因為您所說的法,是無上菩提之法,可以心悟,而不可以色相取;只可意會,不可以言說;是非法,又是非非法。就是因為這個緣故,不但我師父如來以外,就是一切賢聖,皆用這個無為法自修。只是隨各人所修的程度不同,而所得證悟就有差別。」



依法出生分第八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佛說:「須菩提!如果有人以充滿了大千世界的金銀七寶來行布施,你認為這個人所得的福德難道不多嗎?」須菩提回答說:「世尊!當然是很多。為什麼呢?因為這種福德,是有相的布施,畢竟還是無福德性。然以人世報施的福德而言,所以您說這個人所得的福德多。」如來佛又說:「如果有人,受持此般若經,甚而只要為人演說此經其中的四句偈、四句等,那麼他所得到的福德,比前面說的用大千世界的七寶施福所得福德更多。為什麼呢?須菩提!因為一切諸佛,及成佛的無上正等正覺菩提法,皆從此經緣生的。所以才說般若是諸佛之母。須菩提!但要注意般若並非佛法。意思就是本來就沒有佛法可言,不過藉之以開悟眾生,替它取名為佛法而已。所以所謂的佛法,就不是佛法。



一相無相分第九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佛說:「須菩提,你認為當人在修行須陀洹時,是否要預先思念自己得聲聞初果嗎?」須菩提回答說:「世尊!不會。初得聖果的人,不會起這樣的思念。為什麼呢?因為須陀洹的意思雖稱為入流卻無所入,因其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所以才稱為須陀洹。」佛又說:「須菩提!你認為當人在修行斯陀含,會不會預先思念自己得聲聞第二果呢?」須菩提回答說:「世尊!不會。修行第二聖果的人,不會起這樣的思念。為什麼呢?因為斯陀含的心境,已達於至靜之處,雖然當時的修行還是一生一滅,所以稱之為一往來,實際上已無第二個生滅,心不著生滅之相,所以實無往來。」佛又說:「須菩提!你認為當人在修行阿那含時,會不會預先思念自己已得聲聞第三果呢?」須菩提回答說:「世尊!不會。修行第三聖果的人,不會起這樣的思念。為什麼呢?因為阿那含,心空無我,已斷塵識思惑,六塵四相,一一證空,而無不來之相。所以阿那含意思雖稱為不來,其實是永不來欲界受生的意思。」佛又說:「須菩提!你認為當人在修行阿羅漢時,會不會預先思念自己已得聲聞第四果呢?」須菩提回答說:「世尊!不會。修行第四聖果的人,不會起這樣的思念。為什麼呢?因為阿羅漢已心空相俱滅。既無得道之念,也沒有得果之念,不再感受未來的生死,並不是另外有個實在的自性法,可以稱之為阿羅漢。如果阿羅漢自念得道,即著四相,就不能叫做阿羅漢了。世尊!您曾經這樣說過我:說我遠離一切著相、取相的分別,遠離一切是非,契合真理,已到奧妙之處。在諸弟子中,讚許我為解空第一。是第一個脫盡人我,斷絕此念,離欲的阿羅漢。世尊!我雖蒙師父您如此的稱讚,我確實沒有得了阿羅漢的念頭。世尊!我若有得了阿羅漢的念頭,便是生了妄念,又如何得到六欲皆空的阿羅漢。如果是這樣,您就不會說我是好寂靜的阿蘭那行者,因為我心原無所得,亦無所行,只因本分上一塵不染,以此得名須菩提而已。所以師父您才稱讚我是好寂靜之行者。」



莊嚴淨土分第十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佛說:「須菩提!你認為以前我在與然燈佛會晤時,從他那兒有沒有得法呢?」須菩提回答說:「世尊!您在與然燈佛會晤時,是自修自悟,於法實無所得。」佛又說:「須菩提!你認為菩薩發心從事莊嚴佛土,是不是真的有佛土可莊嚴呢?」須菩提回答說:「不是。世尊!為什麼呢?因為你所說的莊嚴,不是形相莊嚴,不過假藉莊嚴之名而已。」佛又說:「就因為如此,須菩提!所以諸菩薩、摩訶薩應該像這樣一心不亂,生清淨心,不可執著在色聲香味觸法之上生意念。否則便受六塵所蒙蔽、所束縛,妄念旋起,怎麼能清淨呢?原來清淨心,本無所住的。須菩提!譬如有人,其身如須彌山王,你認為他的身形是否很大?」須菩提回答說:「非常大。世尊!但是此人身形雖大,不能稱為大身。為什麼呢?因為他的身形再大,也是有生有滅,終受輪迴;而師父您前面說的非相法身,乃是清淨本心,是真法身,此心包廓太虛,周藏法界,無相無住,豈是須彌山所能比量的嗎?這只不過假藉一個名,稱之為大身而已。」



無為福勝分第十一



「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所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於意云何?是諸恆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佛說:「須菩提!如用恒河中所有的沙數來作比喻,以一粒沙比喻一條恒河,那麼所有恒河內的所有沙,難道你認為不多嗎?」須菩提回答說:「非常多。世尊!以一沙各代表一恒河,河尚且就有無數多,何況是所有河中的所有沙呢!」佛又說:「須菩提,我實在告訴你,若有善男子或善女人,以一粒沙當作一個世界,用充滿如恒河沙數那麼多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來布施,那他所得的福德多不多?」須菩提回答說:「當然很多。世尊!」佛又告訴須菩提說:「若有善男子或善女子,為他人說及此經,甚至只是受持四句偈、四句等,而這個法施所得的福德又勝過前面用七寶布施所得的福德來得多了。」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佛再進一步的說:「須菩提!若有人隨便在什麼地方,演講此經,甚而至少只說四句偈、四句等,使那些聽到說經的人,消除妄念。應該知道遇到說此經的處所是十分難得的,一切世間的天、人、鬼神等對於此處,皆應恭敬供養,作禮散花,如供養佛的塔廟一般。何況是那種人能完全受持讀誦般若經典,當然是格外值得尊敬了。須菩提!你可知這種人就是成就世上第一希有的無上菩提法。因般若能趨於無上菩提,世間沒有一法可與般若相比的,正因為如此,所以若是般若經典所在之處,即如有佛在,可以說得與佛弟子三寶同居,亦要宛如對佛弟子一樣的尊重。」






轉貼自報佛恩網...

----------------------------------------------------------------------------------------------------------------

希望以循序漸進...方式....來用心讀經...體會佛陀教導世人的苦心與智慧...感恩佛陀...

試想想我們自己...未來等我們休成正果之時...

是否真能如同釋迦牟尼佛一樣....發大願來普渡無量無邊的眾生....

是否真能如同釋迦牟尼佛一樣....那般慈悲的把...成佛的要理真義....無私加不厭其煩的為眾生講解49年...

想想自己的渺小....


真是每每...恭敬捧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時...無不感受到...佛陀的智慧...佛陀的耐心...無可言喻....

希望以此原文與白化對照的方式....讓有緣的讀者...都能同沾法喜....增長智慧.....解脫苦難....

.................................................................................................................................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8-27 07:24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