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584|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風俗民情] 二龍村龍舟競渡 [複製連結]

SOGO榮譽會員

自由之鷹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榮譽會員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軍武十字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3-8-20 01:07:14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x 1
二龍村龍舟競渡




二龍村龍舟競渡,又稱二龍村龍舟賽、二龍村扒龍船或二龍競渡,是台灣礁溪鄉二龍村轄下的淇武蘭、洲仔尾兩聚落舉行的龍舟競賽。

這個傳統民俗活動已有一百多至二百年歷史,初期舉行的日期並不固定,至1967年開始,賽龍舟活動更改在端午節舉辦。

二龍村龍舟競渡傳統上沒有發令員、計時員與裁判,雙方選手們認為齊位、旗鼓相當時就鳴槍敲鑼出發,若有一方未見敲鑼,便需重新開始;行進中若有一方覺得起步慢,不公平而不打鑼,或沒有信心勝利而不敲鑼,就算對手已經划到終點,也不算奪標。

只要有一方認為對方違規,比賽就得重來,勝負由觀眾和選手自行認定。

亦由於這些特色,常被人稱為「君子之爭」。

由於該活動的特殊性,2001年(民國90年)已被中華民國觀光局列為「國家十大民俗節慶活動」。

歷史沿革:

1773年,林元旻由烏石港北邊的河流上溯,成功入墾淇武蘭,為漢人入墾蘭陽平原最早者。

宜蘭縣礁溪鄉二龍村淇武蘭成為蘭陽漢人最早居住開發的地區。

漳州林元旻等四兄弟入二龍村淇武蘭後尋淇武蘭港邊峙高地點,與「番」社為鄰,發現此處人煙稀少,土地廣大肥沃,水源充沛,有河川可使船隻載貨進出;陸地可築一條長堤環繞村莊聚落,在下段架橋可通往其他村莊聚落,認為是最符合墾殖地區;於是,以家族制度共同開墾,進入淇武蘭拓墾期間與噶瑪蘭族生活融洽,比吳沙開墾頭城早二十年。

對於二龍村龍舟競渡的起源,現時不論是宜蘭官方文件還是大眾主流說法,都強調二龍競渡的與噶瑪蘭平埔族的淵源,認為這可能是居住於淇武蘭、番割田的噶瑪蘭人聚落間生活之暇、兼具娛樂與運動功能的活動,亦有說是噶瑪蘭人祭水神或以競渡方式逐水中精怪和祈以超渡溺死亡魂之儀。

後來雖漢人入墾混居,仍然延續著這個習俗。

據當地1921年出生,日治與國民政府交接時代時任的老村長林趖(此紳士伯已於2009年2月於睡夢中仙逝)憶述其父青壯年時(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即清末至日治時期初期約1885年)當地賽龍舟,最擅「押尾槳」者(舵手)為一名為ga mai的「老番」,亡故後由13鄰賴姓的「大箍萬」最擅。

他印象中番社內多戶皆無後裔,多收養漢族。原本番人日本殖民後播遷本縣三星、頭城大溪與花蓮、瑞芳等地,到了太平洋戰後已經無「番仔」蹤影。

但是,林趖聽上輩傳云:「番社港仔」西側的番社番人會沿淇武蘭港到烏石港去划船比賽,現今的烏石港是港嘴,而當時他們的划船地點是以往的大千戲院,現在則是頭城圖書館一帶,後來這條水道淤塞後,划船就轉移到打馬煙去。

此說所持的論據是淇武蘭本為番社,後來才變成漢庄,在當地「番社港仔」西側曾住有連、潘兩姓的噶瑪蘭人,認為漢人入墾混居後仍然延續著噶瑪蘭人的這個習俗(類似鴨母船競賽),再與漢人常見的端午節的賽龍舟結合。

然而,有些人並不同意二龍競渡源自噶瑪蘭人的習俗,如曾任礁溪鄉公所秘書的林月昇在1992年時堅決否定二龍競渡源自噶瑪蘭人說,並認為過去福建南靖、龍溪一帶也曾盛行類似的競渡。

他指出當地劃龍船自清朝嘉慶元年開始,當時淇武蘭堤[尚未修築,每戶後院直通江邊,很多人一不小心就落水滅頂,為了防止此等慘劇一再發生,就仿照中原古風扒龍船避邪的習俗,在淇武蘭江上扒龍船祭河神。

亦有人根據兩庄龍船厝的對聯等文本強調的屈原傳說,認為二龍競渡與其他漢族地區一樣有著紀念屈原的意義。

亦有一說指現時二龍競渡的儀式與噶瑪蘭人的原始劃龍舟活動並無關連,此說認為雖然二龍競渡是噶瑪蘭人所遺留的農暇娛樂活動演進而來,但在漢人不斷移入的過程中加入了漢人的傳說和信仰,如屈原給楚王吃鹽的傳說與龍船公鎮壓水域等,再由村民依照祖先留下來的歷史故事、道德觀念,口耳相傳,再配合環境生活的需要,演變為現時的獨特的龍舟競渡風俗。

在當地的詮釋:主要,仍是以祭祀淇武蘭港上的老大公為主,再加上當地人祖先與噶瑪蘭人間的豐收後閒暇遊戲為輔,故上下庄在比賽前均要村民或童男乘龍舟沿著各庄河道遊河祭祀,獻紙頭的地點主要為聚隂處與事故地點,故各庄地點會有所不同,而後才是傳統遊戲競賽,屈原是為林趖老村長改為端午節舉行後才加入一併紀念。

特別要注意的地方為:二龍村淇武蘭港的老大公多為親友祖先...等不幸溺斃往生,故本地主要以祭祀普渡為主,其祭祀普渡貢品規格同七月半,二龍村家家戶戶均會祭拜老大公,故二龍村一年有兩次祭祀普渡.其祭拜精神與中港溪洗港(神明壓陣驅逐斬殺水鬼)完全不同,二龍村祭祀老大公的傳統中內含一點親情。

舉行日期:

早期的競渡主要是訂在第一期稻作「前青後黃」的時段,亦即約十餘天後即可收割的時間點上,實際日期並不固定,每年均要由兩庄庄民商討來決定。賽期早期傳統為期十二天。

到日治時代晚期,日本人不鼓勵這樣的民俗活動(人文 : 外地遊子此時都會回鄉祭拜老大公並為自己的聚落龍舟加油出力就像二龍村的過年,此般可以想像其團結性與向心力),而且還是不定期在農忙後舉行,於是壓制活動舉辦,下令縮短比賽時間,活動就由十二天改為六天、四天而兩天。

太平洋戰爭末期,宜蘭也成為盟軍轟炸的目標,賽龍舟的活動也就停辦,戰後仍是兩天,賽龍舟的活動又興起,就繼續不定期於農暇時舉行兩天競渡。

直到民國五十四年(1965年)後才由時任的村長林趖(連任五屆村長/無給職),將活動改為一天,而且選在端午節舉行,他的理由有三點:

第一:在端午節要拜拜,競渡活動也要拜拜,若將兩者合併,可以省下不少錢。

第二:端午節仍在農忙時期,但熱鬧也只有一天,不會耽誤農事。

第三:同時可以紀念屈原。

而在活動改為一天的初期,仍沿古時方式進行,龍舟競渡分兩處進行,上午在上村,由淇武蘭邀洲仔尾在上游比賽,下午在下村,由洲仔尾邀淇武蘭在下游比賽,但林趖村長仍覺得不方便,於是在他的任內,改為目前的模式。

這樣的決定改變了二龍競渡原有早期慶祝豐收與祭祀淇武蘭港上的老大公的意義,而增加了紀念性的層面。

二龍村之龍舟民俗活動因為時代背景加上宗教的滲入,與台灣其他各地把龍舟比賽,當作一個節令運動,頂多僅代表一種習俗的應景玩意兒,的確是與眾不同,如此君子之爭不以勝負、輸贏為目的,並以兩岸的觀眾為裁判的方式,為台灣唯獨僅有的民俗活動。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4-28 16:33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