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3-8-26
- 最後登錄
- 2015-1-10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50
- 閱讀權限
- 30
- 文章
- 117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一、金箔工藝
金箔是用黃金錘成的薄片。黃金由於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和可塑性,一兩(31.25克)純金可錘成萬分之一毫米厚面積為16.2平方米的金箔。
黃金性質穩定,永久不變色、抗氧化、防潮濕、耐腐蝕、防變黴、防蟲咬、防輻射,用黃金製作的金箔具有廣泛的用途。古法制金箔是先將金提純,再經千錘百煉的敲打,成為面積2.5平方釐米的金葉,然後夾在用煤油熏煉成的烏金紙裡,再經6~8小時的手工錘打,使金葉成箔,面積相當於金葉的四十倍左右,再裁成方形即成。金箔是中華民族傳統工藝品,源于東晉,成熟于南朝,流行於宋、齊、梁、陳各朝,今南京龍潭地區(江甯),是金箔的發源地,相傳至今已有近1700年曆史。據考證,金箔的發明者為一名煉丹家--西晉句容人葛洪,由此也可看出金箔的起源與煉丹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北京東陵慈禧陵墓銘文,就是典型的金箔製品。現代技術製作的金箔,是中國古老打金技術與現代高科技的結晶。
傳統工藝製作金箔,是以含金量為99.99%的金條為主要原料,經化滌、錘打、切箔等十多道工序的特殊加工,使其呈現色澤金黃,光亮柔軟,輕如鴻毛,薄如蟬翼,厚度不足0.12微米。標準的金箔應是厚薄均勻、邊角整齊、無破裂和明顯的沙眼。金箔的型號用含金量標定,如98號金箔含金量98%,標98±1。77號金箔含金量77%,標77±1。市場上常見的金箔,規格為93.3×93.3平方毫米、83.3×83.3平方毫米、44.5×44.5平方毫米。
我國製作金箔的歷史悠久,河南安陽殷墟就有金箔出土,殷墟出土的金箔厚度,僅0.01±0.001毫米。山東臨淄郎家莊一號東周墓,出土的金箔上壓印有蟠龍紋,湖南長沙馬王堆的漢墓,出土有用金箔或金粉屑繪貼的服裝。
據清代工部則例及賀明園則例,金箔有“紅金”、“黃金”之別,晚清以來,又有“庫金箔”、“蘇大赤”、“田赤金”諸多稱謂。“庫金箔”顏色發紅,金的成色最好,張子也最大,約三寸三見方。"蘇大赤"顏色正黃,成色較差,張子約二寸八分見方。顏色淺而發白的叫“田赤金”,顏色如金而實際上是用銀來熏成的叫“選金箔”。
現在的金箔製作,已融入了現代科技,使用的輔材(如烏金紙)和設備都已大大革新,產量和品質均大幅提高。現代科技將傳統金箔工藝發揚光大,開發了新的金箔品種,如採用高科技鐳射淺雕的手法在純度99%的金箔上雕刻、燙金而成的工藝精品,具有保值、收藏、紀念及鑒賞價值。
二、貼金工藝
貼金工藝在我國也流傳已久,貼金專用材料主要有:金、銀、銅、鋁箔,傳統貼金裝飾技法是將金箔用竹鉗子夾起,貼在有黏性的底子上,一般貼于織物、皮革、紙張、各種器物以及建築物表面作裝飾用。貼金的底子,用魚鰾膠水遍刷一層,這是唐宋的古法;用構樹津液,是關中一帶的方法。豆漿黏液、大蒜液、冰糖水都可用。一般在布上用大蒜液,在壁上和木板上,用"金膠油",線上條上用“瀝粉”。瀝粉貼金技法,最早見於敦煌莫高窟263窟北魏壁畫。唐代貼金已普遍,宋代黃金竭乏,素有銷金禁令。《宋史.仁宗記》:“康定元年(1040年)八月戊戌,禁以金箔飾佛像”。元、明、清時期,貼金主要用於建築裝飾。《天工開物》:“凡色至於金,為人間華美貴重,故人工成箔而後施之”。
俗語所說“往菩薩臉上貼金”來源於我國寺廟中的神像的裝飾。金光閃閃的神像是用極薄的金箔粘貼而成的。金箔粘貼工藝除了用於首飾製作之外,也常用於其它建築、扁額、屏風和一些工藝品上。貼金是一種傳統、特殊的工藝,在現代包金工藝還沒有涎生時,貼金與包金是同一意思,它是將很薄的金箔包貼在器物外表,起保護、裝飾作用。由於有了現代包金工藝,貼金工藝成了一項獨特的工藝。傳統的貼金工藝,是先將成色很高的黃金,打造成極薄的金箔片,此時,金箔具有很強附著性,對一些光滑的材料有著很好的互吸性。過去除了一些工藝品需要帖金外,大量的貼金用於佛像、招牌、建築物等。貼金對一些不能用鍍金和包金技木進行加工的產品,具有很高的應用價值。在國外,不少大型裝飾物和一些非金屬物品的外表處理,都用貼金工藝來進行加工。
打制金箔是一種特殊的工藝。工匠們把1克重約黃豆大小的黃金夾在烏金紙中,再在烏金紙外套上皮筒,均勻錘擊,黃金在烏金紙中延展成箔,1克黃金可以打制55張3寸見方的金箔。這樣薄的金箔碰上手指就會被粘住,因此工匠對金箔的拿放是十分小心的。打金箔是首飾工藝中的一絕。主產金箔的企業主要在南京。
http://www.youtube.com/watch?v=2aiMPNMjNZ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