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8-1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50210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7897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華城公 彭賢祥

作品資料
類別:綜合媒材
作者:彭賢祥
品名:華城公
年代:1996
尺寸:213.5 x 183 cm
媒材技術:油彩、柏油、補土、壓克力顏料、瓷磚、紅瓦
作品賞析:《華城公》與作者獲得臺北獎的作品《庚來公》都是以畫家的祖先為創作主題,風格上來自傳統祖先畫的襲用,媒材上卻運用許多具象徵意義的實物,以拼貼組合的方式,賦予畫面更多層次及豐富意涵。以台灣常用的紅瓦鑲嵌出曾祖父身體的輪廓,紅瓦象徵了保護家園的建築結構,彰顯客家男性的強悍存在。背景的貧脊丘陵地,代表了客家移民不得不的生活空間選擇。藝術家以柏油代替傳統的水墨,在多次劈鑿的畫板中,表現出客家世世代代對土地的記憶。有別於傳統祖先畫像以仕宦形象為其理想型態,穿戴精緻的官服,以顯其地位的尊貴與子孫的心意。彭賢祥的祖先畫像,以最樸實平易,直接且詩意的表現,訴說著藝術家對於先人的緬懷及自身生命的源頭。
作者資料
作者姓名:彭賢祥
性別:男
國籍:中華民國
作者生卒年:1968
作者生平:彭賢祥1968年出生於台灣苗栗,1992年東海大學美術系畢業,1998年國立台南藝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碩士。彭賢祥一個出生於客家弱勢族群的創作者,透過藝術的思維與創作,在台灣主體性模糊的情況下,回溯客家族群在台灣歷史、文化發展的脈絡。在〈族群、記憶、自我─彭賢祥創作論述〉一文中,彭賢祥將個人從1988-1998年的十年創作發展歷程分為三個階段。1988-1992年為進入東海大學美術系學習的階段,也是藝術家培養獨立思考及形塑創作風格的階段。此一時期的創作,藉由藝術家本人客家族群身分的覺醒與危機感,探討客家族群當代處境的危機,作品內容大多為單一歷史事件的探討。1993-1996年為服役與台中大肚山創作時期,此一時期的創作思維由客家族群的本位主義轉向客家與台灣各族群的對照。1996-1998為台南藝術學院的創作時期。此一時期的創作演變為對客家族群內在的家族倫理觀念與矛盾性格的剖析。
來源:臺北市立美術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