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1021|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問題與討論] 萬景元:道教與輪迴觀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美食達人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3-11-15 20:35:04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x 1
一、先秦國人的生死觀
《尚書·盤庚》雲:“失於政,陳於茲,高後丕乃崇降罪疾,曰:'曷虐朕民?'”《尚書·盤庚》是記載盤庚遷都時候,對臣僚王公的訓誥,其中就提到先王,盤庚告訴這些諸侯王族,如果你們不遷都的話,先王就會降罪於你們,說你們虐待了他的子民。
《詩》稱“三後在天”,認為人死之後,魂魄會在天上繼續注視著下界的活動。足見夏商周,我國就相信人死之後,會在另外一個世界存在。殷商尤其篤信鬼神,然而不免於敗亡,週人吸取經驗,反思這個問題,於是對於鬼神之說,固然注重,但是更加註重現實。這點體現在他們對待祭祀的態度上,《白虎通》雲:“夏后氏教人以忠,故先明器,以奪孝子之心也。殷教以敬,故先祭器,敬之至也。週人教以文,故兼用之,週人意至文也。孔子曰:'之死而致死之,不仁而不可為也;之死而致生之,不知而不可為也。'故有死道焉,以奪孝子之心也;有生道焉,使人勿倍也。”週人對於鬼神的態度是兩可的,孔子曰:“吾欲言死之有知,將恐孝子順孫妨生以送死;吾欲言死之無知,將恐不孝之子棄其親而不葬。”
《韓詩外傳》也說:“鬼者,歸也。精氣歸於天,肉歸於地,血歸於水,脈歸於澤,聲歸於雷,動作歸於風,眼歸於日月,骨歸於木,筋歸於山,齒歸於石,膏歸於霞,毛歸於草,呼吸之氣復歸於人。”《禮運》則說:“魂氣歸於天,形魄歸於地”。認為人死之後,會回歸自然。所以莊子在其夫人死後,鼓盆而歌,說:“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概!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春秋冬夏時行也。人且偃然寢於巨室,而我叫叫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
然《楚辭·招魂》篇中,為招楚王之魂,描寫外地之苦難,楚國的種種美好,此為文學作品的浪漫主義想像,然而顧炎武先生認為是後世地獄說之張本。而《左傳》中,也記載了一些亡魂顯靈的故事,這些雖然為不經之說,但是也可以反映當時國人的某些觀念。
《莊子》雲:“鬼者,歸也。”“生為徭役,死為休息。” 《莊子》又云:“生者,假借也。假之而生生者,塵垢也。死生為晝夜。”

俄而子來有病,喘喘然將死。其妻子環而泣之。子犁往問之,曰:“叱!避!無怛化!”倚其戶與之語曰:“偉哉造化!又將奚以汝為?將奚以汝適?以汝為鼠肝乎?以汝為蟲臂乎?”子來曰:“父母於子,東西南北,唯命之從。陰陽於人,不翅於父母。彼近吾死而我不聽,我則悍矣,彼何罪焉?夫大塊以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今大冶鑄金,金踴躍曰:'我且必為鏌铘!'大冶必以為不祥之金。今一犯人之形而曰:'人耳!人耳!'夫造化者必以為不祥之人。今一以天地為大爐,以造化為大冶,惡乎往而不可哉!”成然寐,蘧然覺。
先秦之道家認為生死好比事物的兩個面,“生者,時也;死者,順也。”生是自然的自然,做人是偶然的,死是必然的。“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順也;子孫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蛻也。”人來自於自然之中,與物具化,死後復歸於自然。是以古人稱死又叫“物化”,古詩云:“奄忽隨物化,榮名以為寶”。至於死了之後是什麼境界,莊子似乎並不認為人死之後還有知覺,所以他對待自己遺體的處理很坦然。道家認為人死之後,塵歸塵、土歸土,屍體被微生物分解,在大自然中,得到永生,並沒有輪迴投胎的說法。這種永生,也不是靈魂的永生。
關於這個問題,清代大儒戴震在《孟子字義疏證》一書中也有詳盡之闡述,雲:“孔子曰:'原始返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人物分於陰陽五行以成性,成是性斯為是才以生,可以原始而知也;形蔽氣散而死,可以反終而知也。其生也,精氣之融以有形體,凡血氣之屬,有生則能運動,能運動則能知覺,知覺者,其精氣之秀也,是謂神靈。《左氏春秋》曰:'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陽曰魂。'魂魄非他,其精氣之能知覺運動也。至於形敝而精氣猶凝,是謂遊魂,言乎離血氣之體也。精氣為物者,氣之精而凝,品物流行之常也;遊魂為變者,魂之遊而存,其後之有敝而有未敝也,變則不可窮詰矣!彼(筆者按:此處所謂彼,乃戴東原所謂之異端,佛老是也。)有見於遊魂為變,而主其一偏,昧其太常,遂以其能盜天地生生之機者,為己之本體,非聖人不知不言,獨彼能頓悟得之也。彼之以神先形氣者,聖人所謂遊魂為變中之一端耳。”戴東原之書,原始反終,推究秦漢之前,華夏固有之理念,剔除佛教之干擾,高屋建瓴,論據充分,可以鉗寄託者之口矣!然而其書以佛老同稱,則筆者不敢苟同也。
大抵先秦時期,華夏民族對於人死之後的情況是分為三種的,一是像殷商之民那樣,認為死後有知的;二是孔子的兩可的態度;三是認為人死之後,復歸於自然,這個是儒道兩家都認可的。但是並沒有輪迴轉世的說法。而儒學的本質裡,似乎更相信現實社會的力量,對於鬼神之力,則不甚重視。他們認為“天聰明自我明聰明”,命在天也在自己,跟在自己手中。所以中國人受儒學影響,本身對於鬼神不甚相信的,孔子說:“敬而遠之。”所以就更遑論輪迴之說了,​​更加是“不知生,焉知死?”對於這些問題,國人是不甚關注的。
二、兩漢道教的死後世界
《太平經·事死不得過生法第四十六》雲:“人生像天屬天也,人死像地屬地也。天,父也;地,母也。事母不得過父。生人,陽也;死人,陰也。事陰不得過陽。陽,君也;陰,臣也。事臣不得過君。”《太平經》認為生為陽,死為陰;生人為陽,鬼為陰。從陰陽理論出來,認為天尊地卑,不能事鬼過於生人。對待父母六親,在世的時候要對他們好,如果在世的時候不能盡孝道,死後卻致太牢之祭,何益於枯骨乎?這點,宋朝大儒歐陽修公,也是持如此觀點的,所謂“祭而豐,不如養之薄也。”
太平道認為如果事死過生的話,那麼是違背人道的,是逆政,是逆氣。“事陰反過陽,則致逆氣。事小過則緻小逆,大過則致大逆。名為逆氣,名為逆政。其害使陰氣勝陽,下欺其上,鬼神邪物大興,共乘人道,多晝行不避人。”如果違背人道,事死過生,則會使得鬼道橫行,邪物興起。“仙道貴生”,從某種角度看來,其實是華夏民族注重現實社會的觀念。有些外教徒,不珍惜生命,追求死後之極樂,這點在古人看來是不可理喻的(今佛教奉亡者之穢物,以為捨利至寶,乃事死甚於事生也。《太清玉冊》有論)。
但是太平道也不否認死後魂魄的存在,《太平經·葬宅訣第七十六》雲:“葬者,本先人之丘陵居處也,名為處置根種。宅,地也,魂神復當得還,養其子孫,善地則魂神還養也,惡地則魂神還為害也。五祖氣終,復反為人”云云。所以太平道主張擇善地而葬,這樣的話才可以蔭蔽子孫。
《史記·孝武本記》: “齊人少翁以鬼神方見上。上有所幸王夫人,夫人卒,少翁以方術蓋夜致王夫人及灶鬼之貌雲,天子自帷中望見焉。”則古人於人死之後的魂魄存在,尚且深信不疑。我認為這裡有情感的成分,而不完全是理性的考慮,有時候寧可相信她是真的。
東漢末年,張道陵祖師創教於蜀中,是為五斗米道。五斗米道典籍《老子想爾注》雲:“太陰道積,煉形之宮也。世有不可處,賢者避去,托死過太陰中,而復一邊生像,沒身不殆也。俗人不能積善行,死便真死,屬地官去也。”又云:“道人行備,道神歸之,避世托死過太陰中,復生去為不亡,故壽也。俗人無善功,死者屬地官,便為亡矣。” 天師道認為人“行道則生,失道則死”。行道之士的死,是假象,他們經過太陰之宮,然後再投胎做人。而無道之人,死則歸於地官,這里地官其實是大地之神,是人死之後復歸於土的意思,是真正的消失了。五斗米道認為,無道之人是沒有來世的,只有修仙道的人才有來生,當然來生也並不是道教的終極追求,道教之終極追求在於長生。
三、《真誥》反映的冥界
自東漢時期,白馬馱經自天竺而來,從此佛教思想在海內傳播,但是影響並不大,魏晉時期的佛教徒尚且是附會於老莊,桑門自稱也是道人。然自五胡亂華之後,胡人崇信佛教,自此則佛教才真正開始流行於海內。
《真誥》雲:“若其人暫死適太陰,權過三官者,肉既灰爛,血沉脈散者,而猶五臟自生,白骨如玉,七魄營侍,三魂守宅,三元權息,太神內閉。或三十年二十年,或十年三年隨意而出。當生之時,則更收血育肉,生津成液,复質成形,乃勝於昔未死之容也。真人煉形於太陰,易貌於三官者,此之謂也。”則上清派所認為的太陰煉形,並不是投胎做人,而是屍體不腐朽,而可以復聚為人也。道士修太陰煉形者,暫到太陰(陰間),或十年五年,可以隨意復活。
《真誥》又云:“世有下土惡強之鬼,多作婦女以惑試人。”上清派認為世間有鬼,鬼有善惡也。即是人死之後,靈魂會繼續存在。而天師道傳有天蓬咒,乃是殺鬼之咒語也。《雲笈七簽》又稱之為北帝神咒之法,“北帝神祝之法,若非制鬼神,常持者,可微微而誦,自然除穢惡、滅三尸、消故氣,鬼魅邪精永不敢近。久久持之,北帝每差天丁待衛”。而《登真隱訣》中已經有酆都六天宮的記載,認為人死之後歸於酆都,道士若知酆都六天宮之名,則鬼邪不敢侵犯。
《真誥》又云:“有用力於百鬼騁帥,禦於天威者,宜須此詭。地下主者,解下道之文官;地下鬼帥,解下道之武官。”認為地下世界,也有文武官員。
《真誥》又云:“許賤者,戴石子之女也,為仇家薛世所說,又世啥賤抱小兒阿寧,賤今在水官,與兒相隨,骸骨流漂,亦訟在三官,求對考今生人也。”《真誥》記載人死之後,受三官管轄,若冤屈之魂,則會在三官處鳴冤訴訟,報對生人。道經所謂塚訟者,就是陰間的訴訟波及於生人的意思。其來源於此也。
《真誥·稽神樞第三》雲:“鬼官之太帝者,北帝君也,治第一天宮,總主諸六天宮…鬼官北斗君,乃是道家七辰北斗之考官,此鬼一官又屬九辰之精,上屬北辰玉君。”認為鬼界之職司,以北帝為君。又有北斗君者,因為古人以北方屬陰,又葬於北郊的習俗。然而早在漢朝就有“泰山治鬼”的說法,認為人死之後,魂魄歸於岱岳。陶弘景曰:“《消魔經》雲岱宗又有左火官,右水官及女官,亦名三官,並主考罰。今三茅君通掌之,大君為都統,保命為司察矣。所以隸仙官者,以為天下人不盡皆死,其中應得真仙,則非北帝所詮,或有雖死而神化反質者,如此皆在真仙家簡籙,故司命之職,應而統之也。”即認為北帝所掌管的是死魂,而有的道士雖死而不當亡的,也就是屍解仙人,則非北帝所統管,乃有司命之神掌之也。
《真誥·闡幽微第一》雲:“酆都山在北方癸地,山高二千六百里,週回三萬里。其山下有洞天,在山之週回一萬五千里。其上其下,並有鬼神宮室,山上有六宮,洞中有六宮,輒週回千里,是為六天鬼神之宮也。山上為外宮,洞中為內宮,制度等耳。”此為道經首次確切記載冥界之狀況,酆都山不是海上仙山,乃是鬼魂聚集之地也。
又云:“人初死,皆先詣紂絕陰天宮中受事,或有或有先詣名山及泰山江河者,不必便徑先詣第一天也。要受事之日,罪考吉凶之目,當來詣此第一天宮耳。太殺天宮主殺鬼,是第二天也,卒死暴亡又經於此也。賢人聖人去世,先經明晨第三天宮受事,禍福吉凶宿命罪害由恬照第四天宮,鬼官北斗君治此中。鬼官之北斗,非天上之北斗也,鬼官別有北斗君以司生殺耳。鬼官之太帝者,北帝君也,治第一天宮中,總主諸六天宮。餘四天宮,其四明公各在其中。治二天宮輒立一官,六天凡立為三官,三官如今之刑名之職,主諸考謫,常以上屬真仙司命兼以總御之也,並統仙府,共司死生之任,大斷制皆由仙官。”而這些鬼官,則多有歷史上聖賢之人擔當的,大體也算是神人之類了。
魏晉另外一位道教宗師葛洪,也認為世間有鬼。當時都不見後世十殿閻王的記載,也沒有有佛教所謂的因果報應、六道輪迴之說。
四、《道要靈祇神鬼品經》說鬼神之事
《太上太真科上經》雲:“凡鬼無精粗,至滿七世,善惡各絕。善鬼升上鬼仙籙中,惡鬼經歷刀山劍樹之考,骨骸爛盡,方入溟泠地獄,萬劫無生。”
《授仙道經》雲:“四方鐵圍山,山外甚廣。太上老君憐憫好生,故成鐵圍山,隔斷諸惡鬼,不使來害人。”
《明真科經》雲:“無極世界,男女之人,生世惡逆,詛咒善人,叫喚神鬼,質誓三官,死受惡對,魂鬼囚徒,流瀉三官五嶽之中,一日三掠,痛毒難言。”此為道教記載鬼魂受陰間報對的文字。這些在先秦典籍中是沒有,大抵以神道設教,所以警示信徒,不敢為非作歹。和先秦的勸善不同的是,先秦的勸善乃在於承負,“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勸人行善,為子孫積德。天師道認為,惡人一死復歸於大地,沒有再生的機會,這裡則說人不行善,則死後難逃鬼神之責罰,此為區別也。然亦言三官考校,不失道教色彩,從此亦足見當時三官信仰之濃厚也。
《太上真科經》雲:“人生於世,擾擾蠢蠢,正如小蟲。生競貪食,死為惡鬼,吞火咽炭,屍祥浮游,還家覓食。”這些則已經具備因果報應的雛形了。我們甚至很難說,這些是否為受佛教之影響,抑或是道教對於這個問題探討的日益深入,而自然形成的。
五、《太上說轉輪五道宿命因緣經》及其他有關宿命輪迴的典籍
《太上說轉輪五道宿命因緣經》曰:“道言:今身為人姝美者,此人先身恭敬人故。今身為人醜陋者,此人先身喜嗔恚故。今身為人無所知者,此人先身不學問故。今身為人顓愚暗塞者,此人先身不教人故。今身為人瘖瘂者,此人先身無辜謗毀人故。今身為人聾盲者,此人先身不喜看經,不肯聽經故。今身為人奴婢者,此人先身負債不償,亦不禮三寶故。今身為人醜黑者,此人先身遮翳光明故。今身生在倮國人中者,此人先身輕衣裸露唐突精舍故。今身生在馬蹄人國中者,此人先身布施作福還悔惜心故。今身生麞麂鹿中者,此人先身意驚恐人故。”
將今生之一切,與上輩子聯繫起來,謂之三世因果。這個是汲取的佛教的因果報應思想。而此經的主旨在於通過宣揚因果報應,教人恭敬三寶,積極布施。非道教之正統思想。《峴泉集·三元普度說》又認為,人之所以有輪迴輾轉,就是因為心性不清淨,有執著,只有心念清淨,才可以脫離輪迴。受佛教影響甚深。
《天皇至道太清玉冊·禁說因果》雲:“唐武宗曰:昔在梁武天監間,立義學生之名,每人要編捏地獄因果之事十篇,狂惑世人,以化愚俗而求布施,共八百餘條,散在法苑珠林等胡書之內。原有經教之傳,囪祖跌足,持缽乞食,而為修行之事,豈有狂惑世人而求財利者?其世之愚夫愚婦,莫不俱之,乃傾財盪產而施之者有之,而道家乃中國聖人之道,切不可言神鬼妖異地獄因果之事,沿街抄化,玷辱宗風,此乃無籍小人無恥之徒,非中國人之所為,大宜禁革。”臞仙認為,因果故事很多是梁武帝期間編造的,目的是為了讓愚俗之人拿錢出來供養寺廟和尚等。如果道士講因果,則玷辱宗風。
那麼道教居士如果供養三寶,又有什麼好處呢?《天皇至道太清玉冊》雲:“是書之作也,除章聞天闕,表陳南極。凡下士有刊行是書者,悉免過愆,紀功一級於本命數上,增壽一紀,福昌三世。”這個是極具道教色彩的勸善。
餘論
因果輪迴,本是佛教的說法。先秦道家如莊子者,並不認為死後有靈魂 ​​,而天師創教,則認為只有善人才有來世,是故有種民之說。至於陶弘景上清派則有酆都六宮等管轄鬼魂的職司,雖然有三官負責判斷鬼魂在陽世沒有了決的恩怨,但是也沒有因果輪迴之說。是故臞仙朱權在《天皇至道太清玉冊》中明白指出因果輪迴是佛教的說法,然而張宇初天師在其《峴泉集》中又認為有因果輪迴,此為道教受佛教心性說而產生的觀點,和內丹學的興起有關,如紫陽真人、白玉蟾真人,他 ​​們的內丹理論中都多少帶有佛教的色彩。
但是我們又不可不知,唐朝、魏晉以前的道教,究竟是如何描繪死後之世界,以及如何認識生死問題的。不能只知道因果輪迴,現在的很多道友都這麼說的,就認為以前祖師真人也是這麼說的,這就不對了。
主要參考文獻
《無上秘要》、出自《中華道藏》第二十八冊
《三洞珠囊》、出自《中華道藏》第二十八冊
《白虎通疏證》、清·陳立撰、中華書局、1994
《孟子字義疏證》、清·戴震、中華書局、2011
《道要靈祇神鬼品經》、出自《中華道藏》第二十八冊
《真誥》、南朝梁·陶弘景、出自《中華道藏》第二冊
《南華真經註疏》、郭象注、成玄英疏、中華書局、1996
《尚書古文疏證》、清·閻若璩、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登真隱訣》、南朝梁·陶弘景、出自《中華道藏》第二冊
《太上說輪轉五道宿命因緣經》、出自《中華道藏》第六冊
《天皇至道太清玉冊》、明·朱權、出自《中華道藏》第二十八冊
本文作者:萬景元     原文曾發表於《恆道》癸巳年夏季刊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8-19 00:01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