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409|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印度大乘佛教的開展 [複製連結]

SOGO超級版主

終身義工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論壇特頒成就勳章 超級版主勳章 發帖狂人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生活智慧王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IQ博士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SOGO搞笑之星勳章 手工藝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3-11-21 18:48:20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印度大乘佛教的開展

  佛教在印度流傳與發展的過程,一般分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等三個時期。大乘佛教雖然是由原始、部派佛教發展而來,但是其主要思想卻不同於聲聞的自我解脫,而是強調以發菩提心、修菩薩行、成就無上佛果為目標。
  
  大乘佛教興起的時間約在西元一世紀,但是在原始阿含聖典及十二分教的「本生」、「譬喻」、「因緣」中,已顯示出大乘菩薩道的內涵;而佛陀一生以弘法利生為要務,更是說明佛陀就是大乘菩薩道的實踐者,只是當時的環境和眾生的根機偏於聲聞、緣覺,因此,當時雖然也有與佛陀風格相近的佛弟子,如舍利弗以智化導外道、目犍連以力降伏眾魔、富樓那深入蠻荒佈教、迦旃延與外道論議等,但大乘思想亦未能發揚光大。
  
  到了部派佛教時期,同樣有「外現聲聞身,內秘菩薩行」的大德出現。大眾部一向是進步自由的,如大天便是代表人物。其後,影響化地部、法藏部、經量部亦朝向大乘發展。西元一、二世紀的有部論師那先比丘、世友尊者、譬喻師馬鳴、脅尊者等,都具有大乘性格,他們的學說思想便成為從部派佛教演進到大乘佛教間的橋樑。
  
  大乘佛教歷經五、六百年潛移默化的過程,終於漸露曙光,綜其原因,概歸為四點:
  
  一、佛陀涅槃後,佛弟子隨著對佛陀精神的永恆懷念,於是佛陀過去生中修菩薩行的故事便成為學習的典範。
  
  二、部派發達時期,各部派之間對義理的闡釋,意見分歧,因而加速了新思想的產生。
  
  三、佛弟子已警覺到部派過份著重於法的分析詮釋,把佛法變成保守難解的理論,因此極力摒棄,以回歸佛陀重視實際生活,以人間為主的本懷。
  
  四、佛教在印度的發展,一直受到婆羅門教的排斥,也受到南印度案達羅文化及外國希臘文化的影響,在面對外力的衝擊下,佛教更力求轉型以適應新時代的需要。
  
  大乘佛教就在上述的原因之下,推動起來,新興佛教的運動者稱為「大乘行者」。而大乘典籍也在經過數百年的口口相傳,到了迦膩色迦王在位期間(七八-一二三),逐漸被記錄保存下來。後由龍樹菩薩(一五○-二五○)將之整理、撰述闡揚,終於確立了大乘佛教的地位。
  
  大乘佛教在印度的發展過程,依經典的出現及思想闡揚的時間先後,可劃分為初期、中期、後期三階段。西元一至四世紀間為初期大乘,重要的經典有《般若經》、《法華經》、《華嚴經》、《維摩經》以及淨土諸經。《般若經》是最早出現的經典,由南方案達羅漸傳於西北印,其中的行進路線正顯示大乘佛教發展的路向,而其所主張「諸法性空」的思想,更是往後整個大乘佛教重要的理論基礎。所以,《般若經》可以說是促成大乘佛教興起的原動力。
  
  南印度的龍樹及弟子提婆即依據《般若經》的性空思想,造《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大智度論》等,進一步闡釋中道的理論,而創立中觀學派,主張「不厭世間苦,不欣涅槃樂」,為初期大乘中最重要的思想,而且直到中後期,仍發揮其深遠的影響力。
  
  中期大乘是指四至六世紀,密教興起前的階段。重要經典包括宣說「如來藏」和「佛性」思想的《涅槃經》、《勝鬘經》,發揚唯識思想的《解深密經》,以及兼說兩種思想的《楞伽經》。四、五世紀之間的無著、世親兩兄弟,承繼以上諸經的思想,並以彌勒菩薩《瑜伽師地論》為根據,撰著《攝大乘論》、《唯識三十頌》、《唯識二十頌》等,闡述宇宙萬有皆是阿賴耶識所變現的「萬法唯識」思想,創立了瑜伽行派,亦即唯識學派。
  
  本派思想繼中觀學派成為當時大乘的主流,論師輩出。世親之後有安慧、增滿及陳那、護法二大系。中觀學派到了六世紀之後,又陸續出現佛護、月稱、清辯、寂護和蓮華戒等重要論師,因此,「中觀」與「瑜伽」所代表的空、有兩大思想領域的系統,又在大乘中、後期或競爭或合流,成為大乘佛教的二大主流。
  
  西元七世紀後,密教興起,這是印度大乘佛教的後期,密教經典紛紛出現,主要有《大日經》、《金剛頂經》,大乘佛教終於走向密教化。密教吸收中觀、瑜伽二派的思想,尤其受到廣義瑜伽行派「如來藏」思想的影響,主張眾生本來就是佛,稱為「本初佛」。修行者透過手結印契、口誦密咒、意觀成佛的「三密」修習,就能成就「本初佛」。此「即身成佛」的理論迅速流行,甚至中觀、瑜伽兩派學者亦多兼習密教。因此,到了八、九世紀,密教已經成為印度佛教的主流,西藏亦於此時陸續傳入密教。唯密教到了後期,與印度教的性力派結合,形成左道密教,便日趨沒落。
  
  十三世紀初,回教徒入侵印度,佛教雖在印度衰微,因大量密典及時移至西藏,密教也在西藏生根,形成了「藏傳佛教」。又早在西元前三世紀的阿育王,已將佛教傳播至印度以外的國家,爾後佛教陸續流布國外,向北路傳播者,以大乘佛教為主,稱為「北傳佛教」;向南傳播者,以上座部佛教為主,稱為「南傳佛教」。目前,北傳、南傳、藏傳系統的佛教,以漸趨融和的形態,在世界各國弘傳,二十一世紀佛教的開展,必定更加輝煌燦爛。

來源:佛教史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8-29 21:56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