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8-30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50237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8019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五毫‧七分
20世紀初,美國費城浸信會教會門口有一個啼哭的小女孩,牧師看見了就上前問她:「你怎麼了?」小女孩哽咽的說:「有太多小朋友了,教室沒有位置了!」
牧師看著這位小女孩衣衫破舊,也不似其他小朋友被父母裝扮的乾淨整潔,心想,主日學孩子多了,這位從貧民窟來的孩子自然地就被擠出教室了。於是,牧師牽起女孩小手,走進教室找了個位置讓小女孩坐下來上主日學。小女孩因為牧師的愛很受感動,心裡很感恩,在她心中暗暗下了一個決定...
兩年後,在貧民窟的這個小女孩因為生病而死亡了。女孩的父母知道小女孩生前常常到這個教會上主日學,於是請了牧師來幫小女孩舉行告別式。
牧師抱起了小女孩,有東西從小女孩身上滑落。牧師撿起來,是一個破舊的錢包,從裡頭抽出一張字條,幾個歪歪斜斜的字落在上頭:「這是獻給神,要把小小教會建得大一點,讓更多的小朋友能上主日學。」錢包裡頭的總共有五亳七分。牧師大哭....這件事被寫下來,傳了出去...,有一位地主看到了,決定要將一塊地賣給這個教會,以『五毫七分』的價錢賣出。
如今這塊地成為3300人教會、主日學大樓還有一座醫院...
小女孩費盡全力到她死前才存五毫七分。實在沒法估量五毫七分到底是『多麼的少』,但它卻成就『何等大的事』...。
----------------------------------------------------
佛法常說要「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就是發大志願,初學佛者皈依三寶時,大都會唸到四弘誓願文:「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四弘誓願就是菩提心具體的表現。這個四弘誓願第一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簡單的講就是拓開心量。
我們今天能力達不到,但是心量志願一定要大,能力做不到是因為我們受業障的障礙,誠如《地藏經》所說:「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也就是說,我們的起心動念都在造業,你念善你造善業,念惡你造惡業。業障如何能夠消除?念念都是善念,念念都為無邊眾生,「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心量大了,業障就消除了。
您是否常常認為自己很渺小,凡事覺得無能為力?很多的理想無法付諸行動?即使如此我們還是要常常發願,發好願,發大願,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楞嚴經》講得好:「發意圓成,圓滿功德。」你的心裡真有,功德就已經圓滿。
來源:時事法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