髮 - 陳英傑(陳夏傑)
雕塑
銅
大小:34 × 26 × 53cm
年份:1959
作 品 賞 析
此係個人中期人體寫實作品,已由表面之描述而求內在精神意涵之表達,在深思之後,凝鍊地表現出女人渾圓、穩健、和諧之內在美。而於色彩的處理上,更把握在不鈍重也不輕浮的折衷點,從穩重之中,自然地流露出爽逸暢快的氣氛。
藝 術 家 小 傳
父親陳春開,原藉台中龍井,為經商創業才移居大里,而我就是在大里出生。父親善建構,能自己造房子,而我小時候也一樣喜歡自己動手做桌櫥。惟時勢所囿,中學工藝學校畢業後,卻未能如兄長那樣,到日本拜師學藝,而隻身到台北,在總督府作事,一直到光復以後,才回到台中,進入台中師範任職。 一九四六年,對當時開始舉辦的全省美展躍躍欲試,為了不讓剛從日本留學回來而擔任審查委員的哥哥知道,改用「英傑」名字參加,結果獲得入選,其後就憑在工藝學校受的繪畫訓練及聽受的美學理論與思潮,在「自學」的方式下,年年參加省展,一方面可為觀摩,一方面則以磨練自己,並提昇創作能力。在一至九屆省展中,除了入選,還屢獲特選,得到最高的主席獎,因此,在第九屆省展時,即被推薦為「免審查」,從而踏上藝術之路,公開地在雕刻上求發展。 身為人師,深知以藝術改善社會風氣,提昇社會品質是責無旁貸,一九五三年就在台南與一群美術同好,發起創立「台南美術研究會」,用以推廣美育。 早期以人體寫實為主,以後再求變型,以建立自我風格,作品著重於穩健、有力、渾圓、簡明及內外空間融合之表達,同時嘗試及「開發」各種媒材,如水泥、紙漿、樹脂、木石及銅等,力求其質感及特性之最佳表現,主張作品不必求大,但求「重量」、「耐看」及「內涵」。 雖然在雕刻園地耕耘五十年,且擔任省展審查委員、歷史博物館審議委員、南美會理事長等職,或內斂剛毅、不求名利之性格使然,至一九八八年始應邀在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行首次個展。如今雖退休多年,乃本已往初衷,全心全力投注於雕刻藝術之創作與推廣工作。
來源:高美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