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8-18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50217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7928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東蒲風景 周龍炎

東蒲風景
周龍炎
膠彩
動物膠、彩料、畫布
97 × 130cm
1993
作 品 賞 析
終計周龍炎一生,歷經了三十六年畫戲院看板的生涯,也奠定了厚實的繪畫基礎,其中尤以布袋戲偶最具代表性,亦為人所津津樂道。
周龍炎早期的膠彩畫雖得自陳定洋的指導,但其作品不屬任何畫派,作畫亦不刻意追求唯美,每幅作品都散發獨特、純樸的氣質。
其作畫題材除木偶外,尚擴及風景、魚類、海洋生物、花 、水果、鳥類、昆蟲等。本館藏之三件膠彩作品均為作者退休後之力作,用色樸拙,極具鄉土風味。
藝 術 家 小 傳
排行家中老么的周龍炎,上有三個哥哥先後夭折,另有三個姐姐,他成為家中的獨子。家境雖不富裕,但因為住家距離港口近,位居通商要津之地,民智較發達,故周龍炎能有個活潑、悠遊的童年。一九三○年,九歲的周龍炎入「旭」小學(現今的三民國小)就讀,讀完小學六年,又繼續「旭」小學附設的高等科,喜歡畫畫的周龍炎,小學四年級與五年級時,參加市展,都得到市長獎,使他立志要當畫家。在「旭」小學四年級到高等科兩年裡,有前輩畫家鄭獲義的指導,又常在放學後,到「左泉畫室」觀察畫室主人吳左泉作畫,學得了不少繪畫與調色的技巧。高等科畢業後,十七歲的周龍炎想到日本讀美術學校,後因家境不許而作罷。畢業後,周龍炎被舅舅安排到北野町區公所任職,後來到台北「東洋碳礦」做會計,閒暇以繪畫自娛。二次大戰期間,周龍炎成了家,為了家計,他於一九四八到一九五六年間,替「大舞台戲院」、「富樂戲院」描繪布袋戲偶看板,一九五七到一九八○年間,又轉到「亞洲戲院」、「壽星戲院」與「國賓戲院」畫電影看板。總計他描繪戲院看板的生涯,前後長達三十六年,從黃金時期到此一行業的沒落,周龍炎見證了台灣的變遷。因為職業的關係,認了壽星戲院的張啟華,進而認識了畫家林天瑞,周龍炎向小他五歲的林天瑞學習素描。後來又認識了膠彩畫家郭雪湖的入室弟子陳定洋,周龍炎也認真的向比他小十三歲的陳定洋學習膠彩畫。一九五七年,周龍炎以膠彩畫「布袋戲後台」,獲第廿屆台陽展優選獎。同年,以「布袋戲偶」膠彩畫,獲南部馬蹄牌獎。一九五八年,以一幅「布袋戲」膠彩,獲第十三屆全省美展優選獎。其後的數年間,周龍炎囊括了省展、台陽展,南部展等重要獎項,使其成為高雄美術史及台灣膠彩畫壇上不可或缺的靈魂人物。 成功絕不是一蹴可及的,周龍炎從小學獲得美術的啟蒙,經過不斷努力的學習,並因生活中描繪戲院看板的歷練,使其繪畫裡的主體栩栩如生,不論是布袋戲偶、花卉或魚,都在他的畫筆下,重新活過來。他的布袋戲偶帶有靈動之氣,花卉則顯得富貴華麗,將膠彩的技巧發揮的淋漓盡致,而他從市場買回來的魚,或變成浪裡翻滾的白條,或變成悠游南國水域裡的精靈,這些生活中的素材,成為他繪畫的主題,看他的畫也就看到了他的一生。
來源:高雄市立美術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