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248|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體變的通道與概念 [複製連結]

SOGO超級版主

終身義工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論壇特頒成就勳章 超級版主勳章 發帖狂人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IQ博士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SOGO搞笑之星勳章 手工藝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4-5-13 01:04:55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體變的通道與概念

一、體變的信理

由於面餅的全部體質轉變成基督的身體,酒的全部體質轉變成他的血,因此基督真在聖體聖事中——信理

路德所主張的同體論(Consubstantiation),主張餅酒的體質與基督的體血同時存在;餅酒體質不變說(doctrine of impanation)認為在基督體血與餅酒的體質中間有一種密切契合,這種契合將兩種體質聯合在一起,此說為亞凡薩的基蒙(Guimund of Aversa)所攻擊。特倫多大公會議反對這兩項理論,定斷面餅的體質完全將變成基督的身體,酒的體質完全轉變成基督的血。這一轉變稱為“體變”(Transsubstantiation)Si quis dixerit, in sacrosancto Eucharistiae sacramento remanere substantiam panis et vini una cum corpore et sanguine Domini nostri Jesu Christi, negaveritque mirabilem illam et singularem conversionem totius substantiae panis in corpus et totius substantiae vini in sanguinem, manentibus dumtaxat speciebus panis et vini, quam quidem conversionem catholica Ecclesia aptissime transsubstantiationem appellat, A. S.鄧884;參考鄧355,430,465)。教宗比約六世為“體變”的道理辯護,譴責比斯道亞會議(1786),因該會議企圖將一道理從教友們應信的道理中除去,而視之為一個“純粹士林派的神學問題”(鄧12529,2318)。

Transsubsstantiatio與Transsubsstantiare二詞系由十二世紀的神學家們所創,這些神學家中有羅蘭師Magister Roland於1150年,(他就是日後的教宗亞力山大三世),都奈的斯德望(Stephen of Tournai於1160年)與彼得•龔梅斯脫(Petrus Comestor 1160-70)。依諾森三世的文告與第四次拉脫朗的Firmiter章(1215),首先正式採用此詞。鄧414,416,430。

希臘東正教神學在第二次里昂大公會議(1274年)以後,從拉丁教會神學中借用了這些術語,並將它譯為或然而只在十七世紀,在反駁濟利路•路加里(Cyrillus Lukaris)宗主教的帶有喀爾文色彩的聖體理論時,東正教會才普遍採用這一名詞(參考The Comfessio Orthodoxa of Petrus Magilas, 1: 107, The Confessio Dosithei, 17)。近代東正教神學已不再闡明基督體血真在聖體中的性質與方式。一詞,即使未被完全摒棄,其意義已被大大地削弱。

二、體變的概念

(一)體變(Transsubsstantiation)是一種轉變(conversio)。被動意義的轉變就是一物變成另一物的過程(transitus unius rei in aliam)。體變包括下列三個構成因素:

(a)起點(terminus a quo)與終點(terminus ad quem),意即一個停止存在的出發點與一個開始存在的到達點。兩者都必須是積極的存在,藉以別于創造(creatio)和消滅(annihilatio)。假如我人視轉變前後的全部事物,便有所謂全部起點(terminus totalis a quo),即轉變時餅與酒的自立體(體質)與其依附體,與全部終點(Terminus totalis ad quem)即轉變後在餅酒形下的基督的體血)。假如我人只看轉變時停止或開始存在的東西,則有所謂體制起點(tlerminus formalis a quo 餅與酒的自立體)與體制終點(terminus formalis ad quem基督的體與血)。

(b)在起點的消失與終點的出現之間有一種內在的連系,若僅僅是時間上的一個持續則與轉變的概念無法相合。在成聖體的轉變中,餅與酒的自立消失了,因它變成了基督的體與血。

(c)有一個共同點(Commune tertium),意即在轉變之後將兩個極端聯接在一起的不變的共同的第三者。在體質的轉變中,這個共同點就是餅與酒的外形。然而在轉變過程中,起點方面什麼都不留下,也是可能的事。

(二)體變是一種奇妙的,獨一無二的轉變(Conversio mirabilis et singularis 鄧884),與自然的轉變回異。自然的轉變若不是依附性的(accidental)轉變,便是實質的即自立體的(substantial)轉變。在依附性的轉變中,體質不改變,而只接受了新的依附性的形式(conversio accidentalis or transaccidentatio 例如一塊大理石變成一座雕像)。在實質的轉變中,先前的體質形式消失,留下的是一個具有新的體質形式的共同點(conversio formalis or transformatio 如機體(organismus)的吸收食物)。在自然界,實質的轉變常與依附的轉變相伴。成聖體的轉變是一種特殊的實質轉變,因為餅酒的全部實質(原質與體制)都轉變了(conversio substantialis totalis),其依附體不變。在自然界與超自然界中,沒有類似的轉變。因此特別稱它為“體變”(transsubstantiatio)。這個字表示全部自立體發生轉變,但僅僅是自立體有了轉變。

與體變理論有關的只有自立體(substance)的形上概念,此一概念與現代科學中有關物質結構的適應無關。

(三)按神學家的一般見解,積極意義的轉變是:天主轉變的活動並非由二個獨立的行動——餅酒體質的消失,基督體血的形成——所組成。而是天主以同一行為,一面使起點(體制的)消失,一面使終點(體制的)出現。

司各脫斯派學者,如聖裴拉明、戚•貝奇(Chr. Pesch)與其他的人,認為使基督體血出現的行動乃是將基督體血引入餅酒外形(adductio或introductio),但他們並不以為耶穌變更了處所(Positional movement),這一理論稱為引入論(Adduction Theory),根據這一理論,基督的先已存在的體血直接進入聖事的外形下,除了他在天國的自然存在方式以外,在聖事的外形下,他接受了新的聖事性的存在方式。

多瑪斯派學者如素阿勒茲(Suarez)、法蘭士林(Franzelin)與其他人士,認為體變的實現乃是基督體血在聖事外形下之生產或再產生(productio or reproductio, replicatio):稱為再生論(Reproduction Theory)。按照這一學說,原先由童貞瑪利亞所生而現今在天國的基督的身體,藉著天主的一個新的行動,重新出現於餅酒形內,教父們所用的表達方式,禮儀以及體質轉變的概念(其體制終點是一種新的自立體)等似乎都有助於再生論,體變過程既是一個奧跡,自不容對此作更確切的解釋。

來源:信理神學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5-2 11:03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