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6-2-9
- 最後登錄
- 2019-10-8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4865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846
- 相冊
- 0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前面已經說了CPU、記憶體及繪圖卡部份,最後就是儲存裝置了,我們都知道所有資料的最終儲存點就是儲存設備啦!而目前常見的儲存設備不外乎硬碟、磁片及光碟片,其中使用磁片的軟碟機在現在來說,幾乎已經面臨淘汰,取而代之的則是USB碟,這部份又沒啥可談的。
重點就在硬碟和光碟機部份,以目前來說,其較常使用的傳輸介面有USB、IEEE1394、IDE及SATA,其中IDE介面匯流排已經使用多年了,他所面臨的瓶頸就如同AGP匯流排介面,想要提高效能就必須提昇工作頻率或是增加資料位元寬度,但這樣做也一樣會製造下由製造商的困擾,所以主流趨勢才會捨IDE而就SATA,這同樣也是廢除並列傳輸而採用和PCI Express串列式傳輸介面。
末代的PATA(Parallel 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發展到PATA-7也就是所謂的ATA-133,資料寬度是16-bit,頻寬則是133MB/ps,但採用串列是傳輸介面第一代的SATA(Serial 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其卻輕易的到達150MB/ps,第二代的SATA-2的頻寬更到達了300MB/ps,相關的SATA硬碟與SATA光碟機也陸續問世,而第二代的SATA更可以支援裝置的熱插拔,業界也有了以SATA來取代USB的構想。
其次就是USB和IEEE-1394的傳輸介面,這部份直接應用在硬碟或是光碟機的話,我們常見的基呼都是轉接裝置,個人則沒見過將轉換控制器直接做在光碟機或硬碟機內部的,不論是USB或是IEEE-1394都和SATA相同,都是採用串列式傳輸介面,其中USB 2.0的頻寬達到480MBit/ps,而IEEE-1394目前也陸續推出第二代的IEEE-1394B,其頻寬也達到了1Gbit/ps,不過,不論USB和IEEE-1394的傳輸效能再好,他們畢竟是都是掛在南橋的PCI匯流排上,整體傳輸效能多少都會少到影響。
當然,上述所說的都算是前端匯流排部份而已,以現行的硬碟機和光碟機來說,都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馬達』,這機械的部份當然成了效能的最大障礙,我們知道風扇也是馬達,以一個全轉速為4000轉的風扇來說,其工作頻率不過是133Hz,連KHz的等級都不到,而現行較普遍的硬碟轉速為7200轉,換算後的工作頻率也不過是240Hz,這樣的頻工作頻率連IDE都不如,就更不用說頻寬多少了。
既然機械的部份難有突破,該怎麼辦呢?所以較新式的硬碟或光碟機就出現了所謂的『Buffer Ram』,這也是一個記憶體裝置,等同一個資料庫房,只不過是給儲存裝置用的罷了。
啊哈....終於寫完續集了,時間不多,所以沒寫得很細,當然也是歡迎討論啦!
[ 本帖最後由 vcchen 於 2006-7-31 21:54 編輯 ] |
-
總評分: 威望 + 3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