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4-11-19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8773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4356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何謂誦經
科儀執行時免不了要誦經(經懺),誦經僅是整體科儀中的一個部分,並非全部,但是卻佔有重要地位。誦經是很抽象的名詞,並非一定要用「唱」的方式才叫做誦經,只要從口中「念出」「詠出」的都可以稱之為「誦經」。加入「唱」並沒有特殊的意義,僅是增加它的「生動性」「活潑性」,在道教最早由「寇謙之」祖師將經文輔以「樂譜」以唱的方式來誦唸經文;後來又根據「經典的意涵」以尊崇、驚嘆、悲傷、懺悔或是以歡樂、莊嚴、隆重的情境方式〈情境音樂〉來表達經文中的意境。
更嚴謹者將曲分為「陽韻」和「陰韻」以區分彼此的不同,例如全真道派的「六十四韻」就區分為陽韻與陰韻兩種,分別用於「吉祥科事」和「喪事科」。現今在台灣有些執業者在唱韻上陰陽不分,造成混淆,讓外界聽來不知是在「辦廟會」或是在「辦喪事」?這在風俗上不是很好吧?
時至今日,廣大的教徒在「誦經時的唱韻」已是百家爭鳴、百家齊放,混合參雜,很難說哪一種唱韻是正統?我們只能說都對,真正重要的是「如何傳達經典的意涵」給眾生?只要在唱誦時不故弄玄虛、含糊不清的韻律誦讀經文,致使信眾難以聽懂,才是我們需要考量的。所以並無所謂「道韻」,硬稱道韻只不過是「故弄神秘」以提高自我吧?嚴格說來也並無所謂「宗教音樂」或是「道教音樂」,宗教家(教徒)將「經文譜曲」以「唱誦來呈現」才被稱為宗教音樂,充其量僅是增加儀式進行時更能帶動宗教活動的氛圍。
誦經又可區為 唱、詠(吟詩)、念(口白)的不同形式呈現,三者分別用於「讚」「述」「偈」「咒」等等。歌唱性較強的「念經」通常稱之為「韻」或「韻腔」。詠則用於舉天尊或是特別強調「經文中的要義」時以詠的方式呈現,但是,完全以「口白」的方式呈現亦可,並非一定要以何種方式呈現才叫誦經。
現今常用的誦經唱韻簡述如下:
(一)龍華韻:龍華科儀、唱念並行、唱運慢、韻律莊嚴中帶哀悽、聖誕敬獻為其特色。中部地區以C調為主。
(二)沙文韻:沙文科儀、唱念並行、唱運快、韻律活潑輕快、變調多樣,出家與在家者皆使用、出家者的唱誦韻味深沈低亢、在家修者唱誦較輕快但吵雜、各擁特色。
(三)通俗韻:如一貫道、皇母組織、佛號音樂等,以一般流行音樂加入詩詞、在誦唱上並無嚴格規定陽事與幽事的區別。
(四)正一韻:起源中國南方、東漢張道陵天師所創、為道教科儀創立始祖、唱韻活潑多元、打擊樂器為其特色。各地域配合地方民俗為特色
(五)全真韻:起源中國北方、元末王重陽祖師所創、兼收男女道眾,在科儀上穩重以打擊法器為主,唱韻共六十四首、俗稱十方韻,分陽韻與陰韻。陽韻為吉祥法事、陰韻為喪事或幽事科儀為主。
(六)靈寶韻:以字數韻為其特色,加入法鼓、鑼和地方曲調為主,風行於南部地區。
(七)閭山韻:集合地方戲曲、正一、全真、瑜珈等韻。發源於閩南,分為科儀派與法主派、科儀派又分為紅頭與烏頭兩種、紅頭專司吉祥廟會、家庭法事;烏頭專司喪事、兩者有明顯的分際、奉徐甲真人、許遜真人為祖師。法主派中以三奶夫人、陳靖姑為代表。
當然還有許多的教派法門難以一一舉例,在此僅舉一些現今台灣各地常見誦經唱韻的例子。或許在敘述上有些出入,但是由於無法一統,所以僅能簡述至此。
來源:台灣道教總廟 玄義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