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517|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道教文化 [複製連結]

SOGO超級版主

終身義工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論壇特頒成就勳章 超級版主勳章 發帖狂人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IQ博士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SOGO搞笑之星勳章 手工藝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4-8-4 00:19:37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x 2
道教文化

道教是中國唯一的土生土長的宗教,它是在漢朝末年創立的。道教集中國古代文化思想之大成,以道學、仙學、神學和教學為主幹,並融入醫學、巫術、數理、文學、天文、地理、陰陽五行等學問。內容講求長生不老,畫符驅鬼。道教創立後尊老子為教主。

道教文化簡介

  道教以"道"名教,對老子之道一要學習,二要信仰,三要繼承。四要發揚。或言老莊學說,或言內外修煉,或言符籙方術,其教義就是以"道"及"道德"為核心,認為天地萬物都有"道"而派生,即所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社會人生都應法"道"而行,最後回歸自然。具體而言,是從"天"、"地"、"人"、"鬼"四個方面展開教義系統的。天,既指現實的宇宙,又指神仙所居之所。天界號稱有三十六天,天堂有天門,內有瓊樓玉宇,居有天神,天尊、天帝,騎有天馬,飲有天河,侍奉有天兵、天將、天女。其奉行者為天道。地,既指現實的地球和萬物,又指鬼魂受難之地獄。其運行受之於地道。人,既指總稱之人類,也指局限之個人。人之一言一行當奉行人道、人德。鬼,指人之所歸。人能修善德,即可陰中超脫,脫離苦海,姓氏不錄於鬼關,是名鬼仙。神仙,也是道教教義思想的偶像體現。道教是一種多神教,沿襲了中國古代對於日月、星辰、河海山嶽以及祖先亡靈都奉祖的信仰習慣,形成了一個包括天神、地祗和人鬼的複雜的神靈系統。
  道教在中國發展的幾千年來,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道教文化極其高雅,極其通俗。亦其中一部分已演化為民間世俗,成為勞動群眾精神生活的組成部分。

道教文化內容:

  道教文化紛繁絢燦,包羅萬象,其內容龐雜多端,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道教神學

  在道教文化雜而多端的內容當中,有一個核心,就是道教神仙信仰。道教作為一個成熟的宗教,具有一套自己的神學理論,有一種能夠吸引人們進行追求的宗教信仰目標。這種信仰就是,人可以通過努力追求而成為長生不死、功能廣大的神仙。這種神仙信仰乃是道教所闡發的神學理論核心。道教產生之初,即已確立了其神仙信仰,同時這一時期的道教還從古代哲學、原始宗教及古人的養生鍛煉等行為中吸取了許多成分,用來組建其有關神仙信仰的理論和行為體系,奠定了道教神學發展的基礎。在"神仙信仰"這塊"磁石"的吸引之下,道教徒進行了種種吸收、創建文化的活動,營造出一個龐雜的道教文化體系。

道教倫理

  道教的倫理道德思想,反映在道教的教規、戒律當中。道教的倫理道德觀念,既吸收了道家的倫理道德觀念,同時也吸收了儒、釋二家的,故其內容愈來愈多,亦愈來愈複雜。其中對道教倫理觀念影響十分顯著的是儒家以忠孝為主軸的三綱五常思想。但和儒家不同的是,道教的倫理道德,主要是靠神靈的威力來貫徹的。道教一方面以長生成仙的美好幻想來引導人們自覺地遵守倫理道德;另一方面又用賞善罰惡的神靈威力來迫使人們遵守倫理道德。正面引導與反面恐嚇相結合,使它的道德倫理準則,在社會上發生更大的影響。此外道教的勸善書,使道教的倫理道德思想更集中、更系統化和更通俗化。

道教哲學

  以往道教被認為是一種低級通俗的民間宗教,只有一些近於巫術的符水、齋教、科儀,談不上哲學思辯。但如今大部分的學者皆認為道教有其哲學性的內容。道教哲學是為其教義服務的,是其教理教義的思想理論基礎,換言之,對道教教義的哲學論證就是道教哲學。道教哲學的思想素材一開始就來自中國哲學,主要是道家哲學。道教大量地利用了道家哲學的理性論證,使道教思想中包含世界觀、認識論、倫理學、人生論等豐富的哲學內容,這些內容是道教哲學的基本範圍和構成成分。其中神仙不死之"道"是道教哲學的中心範疇,神仙存在和人能成仙不死是基本的命題,論證人有無成仙的內在根據、人成仙取何途徑是其思想體系中最主要的一面。

道教金丹術

  金丹術是道教的一項重要方術,包括外丹和內丹。外丹即通常所說的煉丹術,也稱外丹黃白術。外丹以丹砂、鉛、汞、硫為主要原料與其他藥物相配合置於爐鼎之中,運用"飛"、"抽"、"伏"、"封"、"淋"…等等手段加以燒煉,以求製得服餌後能使人長生不死、羽化登仙的仙丹妙藥。因相信服食金丹才能長生成仙,故歷來道士莫不投入畢生心力加以煉製。雖然服食金丹最後並不能長生不老,但道士在煉丹過程中,卻意外地推動了中國古代科學的發展。隨着外丹術的逐漸衰落,代之而起的是煉養人體精、氣、神的內丹術。內丹術繼承綜合了服氣、胎息、守一、存思等功法,對後來的氣功 影響很大。

道教醫學

  自道教創興之時,道教就把醫術作為其傳道濟世的工具。而且隨着魏晉神仙道教理論體系的建立,道教徒更是把醫藥視為其追求和達到長生的必要輔助手段和必備知識。道教醫學"道法自然"的思想為理論指導,加以進一步發展,從而形成了極富道教特色的人體醫學思想。道教醫學家經過長期濟世行醫的醫療實踐活動,積累了豐富的醫療經驗,並且發明創新了各種能強身健體、延年益壽道教醫學養生功法,如房中術、服食、辟榖等等。

道教文藝

  道教文學藝術就是以宣傳道教教義、神仙長生思想以及反映其宗教生活為題材的內容的各種形式的文學藝術作品。文學藝術可以擴大道教的社會影響,進而提高道教的宗教素質。反過來,道教的神仙信仰也給中國文學藝術的發展巨大的影響。在道經中,不僅有些道經本身就是文學作品,而道教中的音樂、宮觀建築、神仙圖像等,也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在中國的文學藝術作品中,以道教和神仙為內容的作品更是不可勝計,從中也可以看出道教與文學藝術的密切關係。

  當然,道教文化的內容還不止上述六個方面,如果深入地加以探究起來,必將會發現道教文化的豐富及多彩。

道教文化影響

  道教不同於佛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它不是由外國傳入的,它是中國本土生長出來的。它起源於中國古代先秦王朝的道家,奉老子為教祖和最高天神(老子是我國古代的一位偉大的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經>>開創了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教學派,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在西元十四世紀時傳入了歐洲,對歐洲古代文化和思想也有深遠的影響)。道教同時承襲了中國古代社會巫術和求仙方術是土生土長的本民族宗教。他在東漢晚期逐漸形成,長久做用於民族文化心理、風俗習慣、科學技術(如火藥的發明和中醫藥理論的形成都與道教有關)及社會政治經濟生活的廣泛領域。道教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是巨大的和深遠的。

  那麼它對中國社會有哪些影響呢?首先,道教認為“社會只是一方存在的客體,在其中生存的人類,應有其獨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識型態的束縛。其次,主張人類應學習好處世的智慧和自我修養的能力。強調人在自然天地間應有積極的作為,不優天、不畏天、才是最好的生存狀態。第三、道教要每個人都要用心感受周圍的事物,熱愛生活,享受生活。道教的中心思想就是“自我、平常、和諧和迴圈。”也就是萬物迴圈、太極長轉的道理。這些理論曾在我國西漢年間用於治國的思想,使廣大人民得以從秦朝的苛政中得以休養生息,使西漢社會得以發展和強盛。

  道家所宣導的:“天有天道、地有地理、人有人論、物有物性”的法則,就是說:“有天道,日月星辰是運動的,有地理,山河江海是可迴圈的;有人倫,就要有尊卑和長幼。老子曾講過:“人生天地之間,乃與天地一體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人有幼、少、壯、老之變化,猶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則本性不亂;不任自然,奔忙於仁義之間,則本性羈伴。功名存於心,創焦慮之情生;利慾留於心,創煩惱之情增”。這就是老子對人規範的行為準則。我國古代思想家孔子曾對老子的所言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老子在論述人情世故中也有精闢之道,值的借鑒。老子說:“人生於世,有情有智。有情,故人論和諧而相溫相暖;有智,故明理通達而理事不亂,情者,智之附也,智者,情之主也。以情通智,則人昏庸而事易顛倒;以智統情,則人聰慧而事合度。”老子的這些觀點,對當今人與之間的交往有絕對的指導作用,很值得我們借鑒。

  道教思想之所以在中國存在了二千多年,就是因為它的主張附合人們熱愛和平,嚮往自由的美好願望。它對人類要求的行為規範,附合歷代統治者的意願,對於穩定社會,發展生產有着現實意義和深遠的影響。在當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利用道教的教理教義來平和人們心態,指導人與人之間如何相處,怎樣融合於社會,不爭權奪利,自強不息的建設美好家園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思想對穩定社會,有着積極作用。

來源:萬靈風水堂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11-10 22:42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